词条 | 濂浦断桥 |
释义 | 简介濂浦断桥,俗称“三门桥”,也泛称为“林浦断桥”,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林浦村重要文物景点之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福濂村,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石构平梁撑式,后桥断,残存两墩三孔,长16.8米,宽3米。桥面刻有“绍兴三年戊申作都管干林康、林元钧洎诸劝首等”,楷书,字径0.15米。 人文历史古桥历史濂浦断桥因桥体断裂曰“断桥”。桥在八百七十多年前由闽江下游的疍民,在林浦乡建造一座断桥,桥长22米,宽2.7米,2墩2孔,大的孔8米,桥梁长9米,3条巨石铺设,桥体颇为壮观。建桥年间宋绍兴三年(1133年),它比福州闽江万寿桥(建于1302~1322年)早190年,比河口万寿桥(建于1668年)早535年。桥梁条石长9米,桥孔宽8米,均为福州桥梁之最。疍民在宋代建造如此宏伟断桥,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断桥小庙宋代断桥建在林浦乡的闽江南岸的疍民村落(称福濂村),该村住着两三百户近千人的疍民,他们分居在三个小岛上(亦称垱),靠近林浦陆地的称一垱,闽江支流的濂江由此经过。对岸称二垱,三垱在二垱的东面,濂江江面最窄处约50米,宽处200米以上。桥墩中一墩建于陆地上,另一墩建于江中,桥孔宽8米,其中6米是陆地,2米是水面,在江中的桥墩上建一座水神庙(称马相公庙),桥梁与庙对接后,不再延伸。由于建造年代久远,桥梁断裂原因也成谜。 水神信仰1、疍民建水神庙是受长江流域巫术文化影响 中国巫术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巫山、巫峡、奉节鬼城都在长江中游)。宋代,巫术在民间传播十分普遍,贫困的百姓很容易接受巫术文化。历史资料记载北宋东京有户13.7万户,人口150万人,但竟然有百分之一的人是卜者,市内的寺院、道观等宗教场所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鬼神精神崇拜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淫祠。鲁迅先生说“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信仰本根样夙在巫鬼”(《鲁迅全集》第九册101页),鲁迅先生概括了宋代中国民间的信奉巫鬼的基本情况。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支流繁多,它是中国洪水灾害多发的河流,一旦洪水泛滥,千万亩的良田淹为泽国,数以万计的灾民将魂断江河,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洪水是可怕的,他们认为洪水是鬼神在做怪,因此对水中的鬼神既恐惧又敬仰,希望有一个水神能镇住河水泛滥,减少自然灾害,所以长江流域民间信奉水神,胜过信奉一切鬼神。他们所信奉的水神有白龙神、五龙神、太湖神、天后神等,此外还有信奉历史上有功绩的官员如大禹、先秦的伍子胥、汉代陈平、南朝顾野王、南宋的李禄等。他们期望过去有功之臣再立新功,保佑他们免遭洪水灾难,钱塘江祭祀的为伍子胥,湘江祭祀的为马湘君(注1),洞庭湖祭祀的为范蠡,闽江祭祀的为马相公。各地域敬奉水神不尽相同,但目的都一样的,为减少洪水灾害保佑百姓平安。 闽江是闽地主要河流,连年洪水泛滥给闽江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长江流域巫术影响,闽江疍民敬奉水神为至尊神象,在闽江沿岸建马相公庙如马尾的马公庙。此外,也有敬奉晋朝海贼卢循为水神,但神像多供奉在船上,相传疍民是卢循遗种。(注2) 2、水神庙建于江中,是封建王朝对疍民民族歧视的见证。 历代朝廷对疍民都有“不许陆居”禁令,神庙也不例外。以下摘录明清时期史书对疍民不许陆居禁令的有关记载,“疍人海上水居蛮也,其来未可考,以舟为居,业渔……其姓麦、澲、何、苏、吴、顾、曾,土人(按陆居人)不与婚,不许陆居……”(明·《说蛮见小方壶齐与地丛钞》)。 “疍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间有结庐上者,盖亦不业商贾……此前有不得陆居的禁领”(清·《侯官乡土志》),由于历代朝廷有不许疍民陆居禁令,迫使他们向江中寻找建庙空间。如果没有这样的禁令庙建在陆地上再铺设台阶,人们十分方便进庙供奉,何必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造成庙建江中,不是疍民的过错而是朝廷对弱小民族歧视的见证。 旅游信息出行线路公交:从福州市区乘坐1、4、8、17、28、30、42、101、113路等公交车到白湖亭,在白湖亭转57路到“濂江村”下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