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 |
释义 | 简介:德国在高校之外共有四个国家级的大科研机构,其中由17家国家科研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组成的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最大也是最官方的科研实体。联合会的主体经费是政府的直接拨款,其中90%由德国联邦政府提供,10%则由所在州政府承担。另外通过竞争渠道也另外申请各种政府及资助机构的项目,比例在20%左右。截止2010年年底,亥姆霍兹联合会17个科研中心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31,000,年度科研经费超过33亿欧元。 亥姆霍兹联合会的研究定位是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等国家性的任务,在能源、环境、健康卫生、关键技术、实验物理学、航天与交通等六大领域从事前瞻性的、着眼于未来应用的基础研究,其着眼点是致力于解决复杂系统的关键问题。 亥姆霍兹联合会代表着德国的国家科技研究形象,主要特征是围绕大型科研设备展开国际一流的大科学研究,在德国境内以及国际科技界拥有很多协作伙伴,充分体现着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相结合并进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远景的鲜明特色。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围绕大型科研设备而展开国际一流的大科学研究,为此不论是在德国境内以及国际科技界都拥有很多的协作伙伴,并且仍然在扩大与加强这种合作,充分体现着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相结合并进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远景的鲜明特色。 联合会之所以以"亥姆霍兹" 而命名,是因为这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名字本身就充分体现着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等特点。目前,联合会之下的250个研究所所长及学术带头人都在就近的大学做兼职教授,联合培养4000多位博士生以及诸多博士后科研人员;每年还额外接受4000-5000客座人员来到所属研究机构所开展科研实验活动。 跟亥姆霍兹联合会并列的其他三家德国大科研机构分别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莱布尼兹联合会。自2010年起,这四家机构全都享受每年5%的科研经费增长。但亥姆霍兹不论是人员规模以及经费规模都至少比另外三家中的每家高出一倍以上。 研究工作特色:亥姆霍兹联合会对揭开深刻影响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复杂系统的奥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联合会希望能够对人类现在与未来所面临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给出答案: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社会的正常运转或以前无法治愈疾病的治疗。当然,联合会也关注一些更加基础性的课题的研究,例如宇宙起源。 为了使工作的角度、目标和战略更加明确,不同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科研资源进行跨研究中心的集中整合,这是因为合作研究更高效,更灵活,也可以更迅速地使研究目标得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其科研活动集中在六个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关键技术、物质结构和交通与航天。 以项目为核心的观点与战略可以在研究项目层次、领域层次乃至更高层次产生真正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自科技界和医学生物学界的科学家可以与来自艺术界和人文科学界的学者互相参考借鉴,这样,在诸如环境研究领域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可以保护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的生物基础和文化基础。 科研任务定位:协助社会各界面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挑战。通过开展顶级的科学战略研究,为协助社会各界、科学界和工商界面对各自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挑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复杂系统研究。通过与德国国内及国际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利用自身的大型设备和科学仪器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 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通过将科技进步、创新应用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相结合,希望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亥姆霍兹在中国:自七十年代中德恢复外关关系和科技交往以来,亥姆霍兹的各下属中心已经陆续接受并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科技界的精英,并且以各中心为基础与中方的伙伴自发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甚至象德国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与阜外医院合建了中德分子医学实验室,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小组等等。虽然这十五大中心的名字在国内学术专业领域已为众多人士所熟知,但国人对亥姆霍兹作为上一层大机构的名字却相对比较陌生。内中原因在于,本机构于1994年为纪念亥姆霍兹逝世一百周年而改名,尤其是自2001年实施新的项目优先的科研经费及项目管理方式,才因此注册新的机构法人并一改过去各中心直接获取政府科技及事业经费的模式为联合会总部负责。亥姆霍兹总部自此才获得授权成为真正的具备科技管理权限的实体,并全面负责联合会的科技战略及科研主要方向,负责项目的评审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调配和落实科研经费。为以整体形象对政府及对民众,鼓励发展新的协作关系、培养青年优秀科学家,以及加强与高校之间以及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亥姆霍兹联合会还设立了由总部支配的专门基金。 因为从人才资源及科技资源方面认准中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伙伴国家,亥姆霍兹在初步完成机构调整和经费改革之后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于今年年初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是该机构除了协助德国科学家申请欧盟经费而在布鲁塞尔所设代表处之外的第一家欧洲之外的代表处。其目的是增进信息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协调并加强与中方科研机构的联络,与更多的单位建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资源优势互补、双边受益的原则下,促进双边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优秀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建设,实现共同节省时间与经费,早出多出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双赢目的。 拟议中的合作方式包括:交流优秀科学家、培养博士、博士后、联合组织学术研讨会、联合申请经费、合建青年科学家小组、合建实验室乃至研究所,等等。 如何寻找奖学金:一般而言,德方提供的博士、博士后位置都有含有奖学金的,但有时,教授也会承认自己没有研究经费,只有申请人能申请到其他经费,才愿意接收到自己的组里来工作。有时德方教授会建议申请人与我们北京代表处联系。但其实我们代表处并不支配奖学金。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一边与教授保持联系,一边寻找其他的申请渠道。最主要的有: a.亥姆霍兹-CSC奖学金项目。双边每年联合选拔50名优秀学生及学者,并以中方国家公派的形式,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深造。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将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近六年内新毕业的博士均有资格申请。本实验室或单位与德方已经有合作基础的人员,将获得特别关注。详细信息,请参见: http://www.helmholtz.cn/Helmholtz_China/positions/Helmholtz_CSC2006.htm b. DKFZ、HZI、MDC等几个专业相对较窄的中心所设置的国际 研究生班项目。这种机会MDC一年25个(分子医学、细胞学、生物技术、基础医学等)、GBF十二个(生物、微生物、病毒、传染病学),DKFZ大致两个班(癌症、免疫、医疗设备等方向),共三十六人左右。这种研究生班项目是由各个中心以留学基金的形式统招,待学生录取之后,再确认导师 。 c.德国一些基金会,如洪堡奖学金、大众汽车基金会等机构提供的奖学金项目。 http://www.humboldt-foundation.de/en/index.htm http://www.volkswagenstiftung.de http://www.stifterverband.org/site/php/foerderung.php?seite=Programme d.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或自费公派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有5000+1000的博士生或博士交换生培养计划。前5000是985高校每校每年100个的名额,下放到各个高校,由高校方面分配到系或学院,再由他们推荐或选拔,然后报送国家留学基金委。具体的情况可咨询本单位外办。学生如果获得国外邀请,或者导师力荐,并通过横向的竞争也可能获得名额。后1000指标,是基金委与国外单位联合签订的双边协议,现在的程序是,由学生联系国外教授,点明项目(即如果他同意到其实验室做博士学位,你将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奖学金资助),请教授为你出具接受出国留学的邀请信。然后,以此为据,向中方的留学基金委(或者包括教授所在的高校)投递申请材料。(在投递材料之前,本人必须在第二年的2月25日至3月20日之间,在留学基金委的网页上电子报名,自2009年以后,免除申请报名费。)详细信息,请参见: http://www.csc.edu.cn/gb/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