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芷江龙津桥
释义

简介: 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历经四百多年历史,位于湖南省芷江县;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中间过道宽5.8米,高15米(最高处17.99米);2000年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记载为世界最长的风雨桥。

名字来源

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据说,当时有一法号宽云的老僧来到芷江城的舞水边,正遇上风高浪急天。宽云法师眼看着载满行人的船只被风浪掀翻,一船生灵瞬间即被洪流淹没。法师当即对佛发誓:化缘修桥,造福百姓。法师从此托钵苦行,风雨无阻,化缘两年,得善银1、5万两,粮食11万担。在宽云法师亲自督促下,历时两年,一座大桥如长龙横跨舞水。据说,当日大桥完工时,有人见法云大师刚踏上大桥,便风雨大作,法师乘龙飞升。于是,此桥便命名为龙津桥。

大桥特点

湖南省芷江风雨龙津桥全长246.7米,桥宽12、2米,为中空式木结构廊桥。16个桥礅设计成舰形,全由巨大的四方形青石砌成。有石砌桥墩16座,桥上面建有房屋,中间走人,两边有店铺经商,桥西头建有一个小寺,叫长虹寺,桥中间建有一座八角凉亭,碧瓦朱栏,非常壮观。桥面除了两侧的长廊,还建有7座精美的桥楼,位于中部的主楼亭为八角攒顶式的五层桥亭,翘角飞檐,势欲凌空。桥两侧的桥廊檐有三层,桥楼亭檐有五层,上盖青蓝色琉璃瓦,瓦下配以白色瓦当,层层叠叠,高高低低,远观近看都宛如闪烁着青蓝色光泽的龙鳞。桥廊与桥楼亭结构和谐,错落有致,廊下有亭,亭下又有廊。整座廊桥看上去,翘角飞桅,层层叠叠,巍峨壮丽,气势恢宏。恍惚如海市蜃楼,几疑为仙楼琼阁。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四面风光尽收眼底。墨山掩翠,河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浮想联翩。

桥面上两侧的长廊共建成92个开间的店铺门面,走进廊桥,如入街市。而各店铺里阵列的,又多为文物古玩,笔墨纸矶等传统的“文房四宝”,亦或湖南芷江的名点小吃。这92间店铺的设计和装饰,与整座廊桥的风格十分和谐,用料十分讲究,全部为青蓝色琉璃瓦顶,并一律饰以金黄色兽头,是现代园林建筑风格与侗乡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最佳体现。

最让人称奇的是,整座廊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没有使用过一钉一铆。这些看上去琳琅满目、千奇百态、结构复杂的无数廊柱、木刻悬挂、枋、檩凳、雕花栏杆等等,斜穿直套,纵横交织,全以木榫衔接。更为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而复杂,风格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的木工工艺施工,“主堂墨师”竟是两个乡间老木匠,一位名叫李秀清,一位名叫邹小龙,由这二人负责施工。整个工程完成后,上百工人在施工中,居然未伤一人,未损一物,据说连木榫头也没有浪费一个,这不能说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不能不相信有“天公造化”一说!如此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经历风雨

大桥建成后,历经400多年,一直是湘西交通要冲,使得芷江成了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龙津桥也被称为“三楚西南第一桥”。旧时,位于大湘西之南的芷江,地处“黔滇门户”,也是大湘西南的文化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于是,也就成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为了军事需要,把龙津桥桥面上的桥廊、桥亭、桥檐之类统统拆卸了,将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廊桥,变成了无一附属设施的汽车桥梁,每天都有大量的军用物资从龙津桥上通过。日本人也知道了此桥是中国军队的军需物资运输必经之处,于是,龙津桥立即成了日本人要推毁的重要目标,不断出动战机来轰炸。据史载,最多的一次,日本人出动了27架飞机来对龙津桥轮番轰炸。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龙津桥居然一直巍然傲立于战火纷纷下,保障抗战军车顺利通行。人们便说:“龙津桥本身就是一条东方龙啊,岂能让鬼子的炮火摧毁“!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修善时间

为了恢复芷江大桥的历史原貌,继承和发展侗族建筑文化艺术,1998年芷江县委、政府决定重修风雨桥,并于1999年动工。重修后的龙津桥更加巍为壮观。

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NO.01103号载:最长的风雨桥----“龙津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该桥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内,桥两侧有94间厢房式店铺94间,设3层檐口长廊,上置7座5层桅口凉亭(最高处17.99米),整桥为木结构,无一钉一铆,皆榫栓勾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