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俾斯麦军营
释义

德国海军当局在青岛建设的大型军营之一,以德国“铁血宰相”Otto von Bismarck(1816-1898)命名,兵营位于青岛山的南麓,现为青岛海洋大学,建造时间:1903年至1905年(第一、二营房)约1906年至1909年(第三、四营房)。工程指导:洛塔尔·马尔克斯。建筑现状:建筑体保存良好,附属建筑已拆除。

建筑概况

以德国“铁血宰相”Otto von Bismarck(1816-1898)命名的俾斯麦兵营位于青岛山的南麓,虽然被周围起伏的丘陵所包围,但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极好。在兵营开建前,原址曾有一座章高元驻防时期(1892-1897)建造的旧式军营——东营,亦称嵩武中营。

俾斯麦兵营是继伊尔蒂斯兵营(建于1899-1901)后的第二座大型营房。该营自1903年I号营房开工至1909年IV号营房竣工,历时7年,耗资约75万马克。兵营除了四座大型的营房,还设有士兵活动中心(礼堂)、军官公寓、士官公寓、枪炮修理厂、马厩等附属建筑。由总督府建筑管理局(Gouvernments Baudewaltung)设计,马尔克斯(Lothor Marcks)监理,承包商F.H.施密特公司负责施工的I、II号营房,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奢华的南立面采用了新哥特式的装饰,优美的拱券,大块花岗石砌筑的墙壁,明亮、通畅的外廊饰以小型的罗马柱,凸字形的山墙中心为德意志帝国的鹰徽浮雕,这些装饰让两座部队营房更像是欧洲沿海的度假旅馆。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营房的设计采用了新的卫生标准,除了宿舍配有与厕所分开的盥洗间,甚至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抽水马桶。

然而,奢华的装饰必然导致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出于经济上的原因,1906年,从为安置自胶州撤回的第五连而建的III号营房开始,无实用价值的装饰就逐渐开始被放弃,只有承载着传统的明廊还被保留着。到了最后完工于1909年的IV号营房,建筑的形体就更为简化,明廊彻底消失了,装饰性元素也更少,呈现出了向实用主义转化的趋势。

建筑形制

从俾斯麦兵营的平面图上看,四座“工”字型营房的中间是一个方形的操场,用于驻防的德海军陆战第三营的日常作训。操场西侧依次排开的三座附属建筑,也体现出了逐步转化的过程。1983年被拆除的士兵活动中心,与I、II号营房同期设计建造,山墙上“品”字型排列的圆窗和漂亮的花岗岩拱券体现着其与兵营主楼的一致性,是其中最具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士官公寓与III号营房同期建造,因此体现出某种折衷、过渡的风格。而1990年拆除的军官公寓(与西北靠近马厩的今“一多楼”应出自同一图纸),建造的最晚,因此呈现出简约、实用的风格。

应该是出于卫生的原因,位于今“一多楼”西北的兵营马厩,远离主营房。其阶梯形的山墙和红色清水砖砌筑的立面与中山路、湖南路口的弗里德里希路商业综合楼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进行这种对比,这座曾经做为大学印刷厂和汽修厂的建筑,已在1999年被拆除,用于开发房地产。

与1899-1901年建造的伊尔蒂斯兵营,以及1906-1908年建造的毛奇兵营进行比较,俾斯麦兵营的德国建筑恰好处于由热衷装饰的历史主义向实用主义过渡、转化的时期,四座营房,三种风格相似,但细部却明显不同的立面,可能在德国国内也没有相同的个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部分是出于经济上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到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公共建筑趋向于更加实用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德国国内是如此,青岛的建筑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出现了这种渐变的回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