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墟
释义

简介

道墟镇位于上虞市西北部,西邻绍兴县,北濒曹娥江入海口。杭甬高速、329国道北复线横贯东西,上三高速纵贯南北。建设中的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公路、杭甬客运专线、杭甬运河积山作业区使我镇的水陆交通更加便利,是典型的水乡古镇。全镇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总人口5.1万人。2008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5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07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420元。

镇政府驻镇中路。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45亿元,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33亿元,增长39.2%,完成利税18.8亿元,增长17.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8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76元。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802.8万美元,实到外资1181.95万美元,引进内资1.36亿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25.3%、262.7%、138 %。道墟镇早就被评为绍兴市文明镇,全镇现有省级文明村3个,绍兴市级文明村1个,上虞市级文明村17个。

道墟的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已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剂为龙头,以五金仪器、纺织和建材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结构格局。2008年,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833.8万美元,实到外资767.8万美元,引进内资1.56亿元。近几年,道墟工业积极实施培育品牌区域经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工作,08年新创建3只绍兴市名牌产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蔬菜、花卉、水产、特种养殖等四大农业生产基地,生猪养殖、休闲农庄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态势良好;道墟青鱼干、杰诚生态中华鳖被列入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道墟的镇村建设焕发新貌。坚持规划先导,将集镇框架从5平方公里拉大到8平方公里。目前,13个村成为上虞市级创建村,新屯南村、五四村、称海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绍兴市级生态村2个。新屯南村获得省首届“魅力新农村”的荣誉称号,曾被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喻为“东方威尼斯”。

道墟的社会事业全面和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生活补贴享受人员达3266人,征地失土农民参保累计4134人。教育强镇地位进一步巩固,基本完成幼教体制改革,2007年道墟中学通过省标准化学校验收。投资1800万元的杜浦小学易地新建工程全面启动。乡镇文化站体制有效理顺,群体性文娱活动广泛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有序进行,农民健康体检活动定期组织,投资500万元的卫生院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强镇、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魅力乡镇、绍兴市“五好”党委。

行政区划

位于上虞市西北部,西邻绍兴,北濒曹娥江入海口,面积:46平方千米 人口:5.08万人 代码:330682100 邮政编码:312368

现辖2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道墟居委会、肖金居委会、积山村、中联村、庙桥村、新民主村、新里港村、江协村、联浦村、新屯南村、国庆村、茅家村、长溇村、云里村、沥泗村、杜浦村、称海村、联江村、汇联村、肖金村、东桑村、大湖村、五四村、韩浜村、钱上村、沽渚村。镇政府驻镇中路。

风土人情

“维吾墟地,越东虞西。仰观天文,牛斗之阳。脉属会稽,春秋始扬。越王复国建斋台,炼戈称炭于称阳。墟土湖沙之积,河湖禹马疏畅。远山轩眉,近水襟肘。南风翼苗,翠浪林稠。村闾有楫,陆车水舟。鱼米满仓,景丽色秀。为越东之乐郊,实虞西之粮洲……”。

道墟,在越东虞西,称山之南,稷山以北,古时叫“东乡”。当年,族祖章慎一,字德卿,元末“与朱元璋各起布衣,提剑三尺,同打天下”。元朝灭亡后,功成隐退,回家农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诚请他在朝辅政,曾三次礼聘,章慎一就是坚辞不出。后朱元璋亲自率臣南下到东乡造访,但见书声琅琅,水车轱辘,村人耕读立业,礼仪传家,所见之人知书达礼,文明礼貌,不禁心中赞叹不已,“真乃有道之墟也!”便欣喜地钦赐东乡为“有道之墟”。此后,东乡便易名为“道墟”,在街上还竖起了一座巍峨的“绣衣乡”行碑,以彰乡风。

道墟山美水美、能人辈出、历史渊邃、文化深厚、乡风淳朴、礼义有道,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和昂慕,唐方干在《称心寺中岛》一诗中曾赞曰:“中州惟此地,上界别无天。”道墟也曾有十才子共吟“墟中十景”,留下了“墟中十八咏”的美妙诗篇。

道墟有山,一座叫称山,一座叫稷山。称山,也叫青山,相传因越王句践曾在此称炭铸剑,而得名称山;稷山,又名斋台山,也因越王句践曾在稷山上筑斋戒坛而得名,所以稷山又名斋台山。

说到道墟,不能不说称山,她是镇上少有的一座山,但也是一座名山,一座5.1万道墟人心目中的圣山。称山,传说中又叫“金牛山”,说她是从海里跑上来后,看到此地风光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就在这里安身永居。称山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雪仇耻恨、称炭铸剑的地方,铸就的剑戟为越国重振雄风,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山十八岙,岙岙出大佬”,此山风水绝佳,唐方干曾有诗曰:“中州惟此地,上界别无天。师为终老意,日日复年年。”其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山上有“望海亭”,登高远眺,壮阔山河,万千气象,一览无余,令人胸襟宽旷精神升华;山中有令人神往的“金抽屉和银抽屉”,金银财宝藏于岩屉中,任有福之人随时享用;山脚边还有一口“跑马井”,俗称寺井、双眼井,传说:当年宋皇被金兵追杀至此,几乎累得精疲力竭,饥渴难耐,面对此情此景,宋皇无可奈何地哀叹道!“马呀!马呀!前有山挡,后有追兵,我不饿死,也将渴死,看来命中注定,朕要葬身此地了!”那马听了,立地扬起前蹄奋力扑腾,随着一声巨吼,马蹄所蹬之处,汩汩地流出了一股清泉,宋皇即刻下马,掬水饱饮,顿觉神清气爽,饥饿全消,骑上马绝尘而去,逃脱了金兵的追赶。后人见此地有如此好水,遂掘土挖井,并取名曰跑马井。此水清凉甘甜,四季长流,久旱不干,六月里胜似棒冰,吃喝饮用口感极佳,产妇坐月子不烧也能喝,不会坏肚子,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颇受远近四乡八邻老百姓的青睐和爱宠,家家户户凡炒菜做饭烧茶饮用必取此井之水。称山,在某种意义上讲,她是道墟的代名字,道墟就是称山,称山就是道墟。称山是一座神山,一座道墟人心目中的圣山。

道墟有水,水是江南古镇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阡陌交错,纵横迂回,舟楫径行,沿岸绿树成行,花香阵阵,鸟语啁啾,彩蝶翩舞,河水轻拍堤岸,潺潺流水,哗哗作响,催人入梦,惹人暇想。

道墟有桥,洞桥、板桥、石拱桥,单眼、双眼、三眼桥,人入墟中,放眼见桥。其中被载入中国古桥史册,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年)的“祥麟桥”,五折边拱,造型美观,坚固考究,堪称古桥一绝,石缝中挂满的野藤杂草,似乎在告诉人们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道墟有街,十字河口,丁字布局,面河而建,绵延连续。古时街上各类店铺、土洋百货、南北果品、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逢墟赶集,乡人蜂拥,船来人往,甚是热闹。

道墟佛学方盛。古有三寺六庙七十二庵,其中小有名气的要数“称心寺”,又名称心资德寺,称心山寺,位于称山脚下,建于公元637年,曾经规模宏大辉煌非常,此寺直到清代依然颇具规模,与云门寺、法华寺相埒,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是远近百姓进香朝佛、嬉客游览的好去处。现在江苏的金山寺中也还尚完好地保存着介绍道墟名胜稷山、称山的图谱和唐骆宾王、李白等来道墟称山游览后所写的珍贵诗稿。解放后拆庙, 现在的“称心寺”,是乡人集资择地新建的。

人文资源

道墟文化渊厚。镇中的古代建筑比比皆是——老街廊屋、洞桥古拱、台门石雕、古树名木等等,古式古样,让人寻思,惹人浮想。道墟尤多老台门,大大小小的台门多达100多家,这些台门大部分都是师爷台门,砖雕的照墙,黑漆的大门,轩昂的门楼,高筑的围墙,深深的院落,雕花的画梁,石箍门边的青砖石雕上长满了藤蔓和暗苔,斑驳的院墙上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台门是一首诗,一座台门是一部书,每座台门都有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每座台门都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历史书。说到道墟的历史文化,其中最浓厚的一部分就是台门文化,也就是师爷文化。古时的道墟从这些斑驳森严的台门中不知走出了多少个闻名天下的绍兴师爷,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墟的台门文化就是绍兴师爷文化的一种表征。这些风格特殊散发着明清气息的宅院,不仅仅是建筑学家寻访历史的材料,更多地也是道墟古镇历史的文化象征。道墟还享有“绣衣乡”之称——高大魏峨、庄严挺拔的行牌,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去造桥了。

道墟的人文古韵积淀深厚。道墟是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誉。道墟还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90年代,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史料实地考察认定,浙东唐诗之路自钱塘江始,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州天姥山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190余公里,这是一条浙东的唐诗之路。其中途中的道墟“称山”就是这条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曾引多少文人墨客竞相游览光顾,为之倾倒,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诗句。唐方干在“游称心寺”一诗中,有“雪折停猿树,花藏浴鹤泉”的描写,骆宾王在赴任天台时,特枉道寻访称山,作了《称心寺》一诗,以描述当时的游览过程和美妙心境:“征帆恣远寻,逶迤过称心。凝滞蘅苣岸,沿洄楂油林。穿溆不厌曲,艥潭帷爱深。为乐凡几许,听取舟中琴。”,唐孙逖和崔司马在结伙游览了称心山寺后,也为景所感,诗心陡发,作了《和崔司马登称心山寺》的绝妙佳句:“步陟招提宫,北极山海观。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乔木转夕阳,文轩划清涣。泄云多表里,惊潮每昏旦。”诗意胸襟宽广,场面慰为壮观,更表有“觉花迎步履,香草籍行车。倚阁观无际,寻山坐太虚。岩空迷禹迹,海静望秦余。”的美妙景色和幽雅庄重的诗境描写,唐方干在《称心寺中岛》一诗中,对称山更是赞叹不已,“水木深不及,似将星汉连。中洲唯此地,上界别无天。师为终老意,日日复年年。”诗意心境壮宽,惹人留恋向往。

名人

道墟多名人。杰出的名人有,中国方志学奠基人、世界方志鼻祖——章学诚,中国古建筑学大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李大钊、鲁迅的挚友)——川岛(章廷谦),世界著名的猴戏表演艺术家、美猴王——章宗义(六龄童)儿子章金星(小六龄童)章金莱(六小龄童),猴王世家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章宗信(七龄童)等等一大批乡贤名人。至于从道墟走出去的历朝进士、名人之多,更是不计其数,“文到侍郎武到督”,“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道墟还是“无绍不成衙”“绍兴师爷”的发源地

姓氏

道墟多章姓。“道墟章、蛏浦王”,章姓是道墟最大的姓氏,出门在外,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我是道墟人,问人就会即刻想起你必定姓章。道墟章氏源远流长,在当地颇有名气,古时做官“文到侍郎武到督”、“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做遍全国各地。听说道墟章氏的祖先是从福建蒲城比隅里徙迁越州山阴兰亭街(今绍兴兰亭镇),在光宗、宁宗年间(1190~1200年),由兰亭街迁会稽黄家堰而至道墟称山,始祖是章彦武,及公十五世,韅公61世。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如今道墟镇上仍住着好几万章姓人家,清康熙年间迁移到东关驻住的章氏,还出过献宝状元——章如安,现章家在外做官的人仍很多。

阮姓可谓道墟第二大姓。道墟阮姓为阮储(字朝启)后人,朝启公在宋太祖时官任巡抚,一直做到八十岁,被封为宋靖公。他的第七代孙阮道夫(字惟凝),在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被任命为越州判官,只身来绍兴工作十年,卸任后,被老百姓爱戴和挽留,就从河南洛阳迁来家眷,定居在绍兴市内藕牙池边,成为越州阮氏始祖。时至南宋灭亡,阮道夫的孙子阮直(字叔绳),为避元兵之扰,自城中迁徙曹娥江之滨的道墟称山脚下隐居,建“望江亭”,造“阮氏宗祠”,扎下了越州阮氏宗族的世根。相传阮直后来南下去安南国(今越南),仗义执言,深得民心,其人品与武艺超群,被当地人推荐做了一个地区的安南王。也有民间说法,道墟沽渚一带盛产南瓜,有不少人贩运南瓜经曹娥江驾舟出海南下,到安南后定居,都有可能。闻讯在1928年时,就有越南人来沽渚寻祖问根过。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道墟的工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剂、建村为龙头,五金、纱筛、轻工机械、电子电器、体育器材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特色。道墟镇是浙东著名的工业强镇,目前全镇共有企业630家,总净资产达到了113.8亿以上,其中产值超70亿元企业1家,40亿元企业1家,500万以上企业58家,有一家上市公司,一家已完成了上市前的辅导期。。特别是作为道墟支柱产业的化工,已占全镇经济总量的7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助剂颜料、化工中间体、分散染料生产基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