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未来产品的设计 |
释义 | 《未来产品的设计》是Donald A. Norman继《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讲述的是未来产品的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本书中,诺曼用幽默的语言和我们一起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未来产品的交互设计。如果您的学习和工作中涉及自动化、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环境的研究和设计等,或者您想要了解未来设计的方向和趋势,这本书都会对您有所帮助和启迪。 图书信息作 者:[美]Donald A. Norman 著刘松涛 等译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页 数:246页 开 本: 24开 ISBN 9787121087943 定价:39.00元 宣传语Donald A. Norman继《情感化设计》之后,又一设计精品力作! 在未来,你家里的电器、你驾驶的汽车可能会忽然提出一些你不喜欢的建议,或者干脆不经过你同意而直接采取了违背你意愿的行动。你会感到被骚扰了吗?感到失去自由了吗?你是不是想收回一些控制权,可是你控制得多了,付出的劳动也就多了,那还要自动化干什么?我们的未来是这样的吗?对未来我们有很多期望、想像和疑问。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有必要现在就考虑未来产品该怎么设计。 推荐序一读《未来产品的设计》 未来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会像科幻小说、电影或游戏里描绘的那样奇形怪状和匪夷所思?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和科技日新月异,要预知明天的事物谈何容易?不过我们仍然会设想未来,因为有一点可以确信:未来的产品一定会更好地为人服务,历史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行进。换句话说,相对于不断更新发展的产品和技术,我们改造产品与人关系的需求却始终未变,而这一需求正是驱动产品设计与创新的根本动力。把握住这一动力,我们便能摸清未来的发展方向了。 《未来产品的设计》是一本帮助你构想未来产品的书籍。与其他未来题材的读物不同,这本书并没有专注于介绍某种未来产品或技术,而是立足于检视今天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从搭建“共同的立场”出发,对明天的人-机互动提出了一系列构想。这些构想也许还说不上百分之百的“智能化”,却一定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的指导原则。这些构想正是孕育未来产品的种子,其中一部分甚至已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开花结果。 Don Norman博士是一位擅长使用简单易读的语句阐释复杂思想的作者。与之前他的两部备受欢迎的著作《日常物品设计》和《情感化设计》一样,本书的阅读几乎不需要生涩的专业知识,就像阅读一本科普读物那样轻松。但是,书中探讨的问题绝对超越了一本科普读物,这些问题反映出今天产品设计与创新的本质——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就是对产品与人关系的设计与创新。围绕着构建(或重建)产品与人的关系,Don Norman博士借助书中一个又一个幽默风趣的故事与案例将自己睿智的思想展现出来。这些故事与案例来自于其亲身的观察、经历和反思,使得全书深入浅出,读起来备感亲切。 对于那些致力于创新的中国企业和设计师来讲,本书深具启发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但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这一特殊位置,使得中国的产品设计与创新较欧美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当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的时候,当企业和各级政府朝着创新和价值痛苦转型的时候,本书的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理解Don Norman博士的思想,正确理解“共同的立场”之于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从“Made in China”走向“Designed in China”将大有裨益。 何人可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专家委员会委员 推荐序二年轻设计师之于《未来产品的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定生命因为勇于发现真理并坚守真理而美好,每个人只有因爱而生的本真的信念在心中根植并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去坚守它,我们的生命才拥有了意义。尤其在这段时间我反复品读Don Norman先生的这本书之后,这个信念更加坚定地存在于我的思想里了。我想,这是先生更深层次的人格魅力,在透过他的思辨与研究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很有幸,要为先生的这本新书写序,这些天我都在反复发地阅读书里的每一句话,体会先生的思想,我期望自己客观地品读其中的奥妙并将那些思考与反思观点通过当下正在进行的设计真实地传达出来。 不过,当我阅读这本书到第6遍时,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篇序我想表达的是更多精神层面的思索,因为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先生对于未来产品设计的原则与观点本身的研究,而是作为设计者,作为生活观察者,作为创造者的一种人生态度,我觉得这些态度是更为可贵、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悟与学习的。 我是这样理解这本书的 从先生的研究来看,《未来产品的设计》这本书是他作为一位思辨大师从设计、智能机器、交互行为而探讨什么样的未来的产品能更加自然,协调与人、与机器、与世界优美的互动,更多的是以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家的角度在分析设计,分析我们的思维,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未来产品所要达到的智能,不如说是一种人与人的反思而形成的深度设计过程,是人的反思促进了人的设计的发展,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产品,都是由人创造所形成的。这样的思考与探索迫使设计者们必须从更加质朴本质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工作,从行为本身,从心理需求本身出发而不是以表象出发,才能产生伟大的适用的产品。 Don Norman所归纳的设计原则是非常客观、精到的,这些原则不仅仅可以看做未来产品的原则,而且现在就可以深深地扎根在所有设计者的脑海与工作中。其中我特别关注“无骚扰的持续知晓”这个原则,虽然它包含有非常的细节或者甚至说不易于发现,但正是这样的细节充斥在所有伟大的事物当中,它们是完美产生的条件。 同时,尤其在目前的交互体验设计当中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设计准则,比如说在新媒体设计领域,我们常常在现在的富互联网运用中等待,当等待时间超过一定限度,这个部分的交互该怎么体现,如何避免由等待所造成的盲区确实是设计师要解决的难题,Norman通过他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另外,我还认为先生所提出的全面、丰富、自然的准则适用于所有的设计,尤其是如何能够设计出自然而然的设计,并且非常优美且适用,这看起来仍然显得简单,而其实是非常难、非常需要摸索的一条充满险阻的道路,要做到简约而不是简单,这应该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全面我认为还是强调适用,这种适用就像天地运行,像树木自然生长,他们是一种存在于宇宙的基本道理,他们从来就存在着,并且非常完美优雅。看过Stephen R. Ellis先生以及Gerard Torenvliet为Don Norman先生作的序,我想读者可以透过他们的视角去更加多维地理解这些原则。 接下来,我最想说的是透过这本书,通过多年对于Don Norman先生著作的关注所感受到的强大的人生信念。过去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情感化设计》,他所提出的反思、行为及本能型设计极大地促进了我对于设计的思考,这些理念已经形成了我的公司以及每次面临设计时的一个探索和衡量的工具。但我发现,先生这些年一直在试图超越自己,他的观点也在随着他的探索而越来越深入,接近本质,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谓大师,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深入探索,不畏孤独,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才能形成的吧。 回到交互设计,创造未来或者说反思我们自身的一切的本原的那个话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的生命的意义。 从大师身上反思 Don Norman先生早期的论著所反映的思想已经影响并促进了我,我身边重要的几个设计朋友以及我的公司正在逐渐形成设计哲学观及人生观。在我的公司,我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全球已经出现或者正在为人类所感受的设计作品哪些是本能性的设计,哪些是行为层的设计,哪些是反思设计。 说到反思设计,我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世界视觉传达大师,在我的大学期间,我曾经非常荣幸地成为了福田繁雄先生的学生,很遗憾,今年老师去世了。得知他的去世消息,我非常难过,因此我和公司的设计师再次回顾了老师的设计作品,在这一次的感知当中,我认为老师的设计属于反思设计,他是一位大师,他达到了本真,思变,质朴的优美人生境界。 同样地,多年前曾引导我的另外一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他所创造的建筑语言也是反思设计,设计反思,人却本真。为什么我会在这里如此在意并提起他们? 其一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是Don Norman先生、福田先生还是安藤先生,他们都好像是一座桥梁,安静地用他们真诚的力量感知召唤我们,帮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退去浮华的本质一面,并从中产生属于自我的反思,然后利用我们自己所能运用的利器去开创未来。 其二是因为他们都是不同领域,同样人生境界的大师。他们反映了一种人的高贵态度,比如长达一生对自我要求近乎完美的苛刻,对生活观察的深入与细致,对挑战自我的一种近乎逆世的坚守。我觉得这是作为人的升华,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还记得剑桥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被访问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意义,他说:我并不认为《物种起源》具有多么深的意义,不可超越。但我认为达尔文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财富是:小心翼翼、塌塌实实地研究,勤奋努力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致这本书的读者 我也同意这句话: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特别是年轻人,要有敢于创造未来的勇气,也应该承担起创造未来的责任,因为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敢于挑战和创造的人所开拓的。 当下的全球,日益革新,人类在不断的前进中创造着各种神话,中国也早已开始了大国崛起之路。而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国的年轻人,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的历史责任。我想,无论我们是设计工作者,还是从事着其他任何行业,都是在为人类,为世界做着自己的贡献,那么要突破和真正地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想只有深刻地体会与学习Don Norman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对自我的不断反思,从不放弃,充满爱的不畏孤独,勇于探索并捍卫真理的这些精神,才是阅读本书所能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刘旭 ISGOOD-DESIGN国际 总裁/首席设计总监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认知工程与创新设计中心 设计总监 中国幻想艺术设计 副总裁 英国苏格兰政府授权大中华地区PR代表 2009-5-4青年节于北京 作者中文版序(原文)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 We now live in a global society, where every person, every country h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design will be ever-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our designs incorporate computers and add intelligence to their other attributes. Intelligent machines: what a concept. This is a major change in how we develop, use, and even think of our devices. But are machines really intelligent? I think not. The intelligence is in the head of the designer who tries to imagine all the situations the machine might get into, then decides what to do. But will machines become intelligent? I think so: at the end of the book I even print a conversation I had with some intelligent machines. future is always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Someday we will have intelligent machines that operate completely on their own. The difficulties lie in the in-between states, when machines try to make intelligent, sensible decisions and actions but mess up. It is these intermediate states that bother me. This is what causes me to worry. And it is this problem that I discuss in Design of Future Things. Although the telephone can b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 a machine that is intelligent cannot be. It must be sensitiv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cross the world. That is why it is so very important that all people,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 be sensitive to these issues. These new machines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same cultures where they are to be used. The machines of the future are being developed by the countries of the future, and these countries will be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but especially in Asia. I am ver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this book available to the Chinese readers. Christina Li has been a wonderful bridge between our communities, first with her work with the uiGarden website that brings together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ing audiences and now with her able assistance in translating this book. Today, Chin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Design. This is an exciting time for everyone as products, services, and talent become truly global, so everyone will have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round the world and products will be developed across the world. That is why I am so delighted to have my books available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in front of us are immense. All of us must work together to meet them. Don Norman Evanston, Illinois USA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作者中文版序(译文)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为构建这个美好的世界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设计越发显得重要,尤其在我们的设计中包含电脑并加入了智能特性的时候。 智能机器:很有意思的概念,可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智能的加入,让我们在研发、使用、甚至看待它们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这些机器真的是智能的吗?我并不这样认为。目前,智能还仅仅存在于设计者的大脑中,他们试图想像出机器可能碰到的所有情形,然后按照这些情形来考虑并设计如何去做。但是,在未来呢?机器会变成智能的吗?我认为是的。在本书的最后,我还列出了我曾经与一些智能机器的谈话。 通往未来的路总是充满了困难。但在未来,我们一定会制造出完全自主操作的智能机器。现在机器遇到困难存在于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当机器试图进行智能的、切合实际的决定和动作时,往往会把事情搞得乱糟糟的。这正是我所困扰的,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这就是我在《未来产品的设计》一书中所谈论的问题。 尽管世界各国的电话机都可以是一样的,但智能机器却不能如此。智能机器的行为必须要能够“入乡随俗”,符合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这就如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住到哪里,他们的行为都必须切合当地的实际文化情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智能机器的设计和开发应该在其将要被使用的地方进行。目前,很多国家都着眼于未来,正在进行着未来机器的设计,这样的国家很多,但我觉得亚洲的国家将特别引人注目。 我很感谢可以有机会让我的这本书与中国的读者见面。李鱼女士为我们这个行业搭建了跨越东西方的桥梁。首先是她创立的uiGarden网站让懂英文的人和懂中文的人可以互相交流;而现在,在她的推动下才得以本书的英译汉工作圆满完成,这些工作很值得赞赏。 今天,中国处于设计行业的前沿,设计行业蒸蒸日上。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激动人心的时候,无论是产品部门的、还是服务部门的人。而专业人才也是全球化的,因此每个人在世界各地都可能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事,产品也可以跨全球进行设计和研发。因此,对于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我们必须团结合作才能战胜挑战,达成目标。 Don Norman Evanston, Illinois USA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原书推荐序一来自Stephen R. Ellis的推荐序 大约25年前,作为面向对象编程和个人信息产品的先驱者,Alan Kay指出“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然而,预测未来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去了解那些属于未来的人们,和他们一同旅行,去和他们聊天。Don Norman的这本《未来产品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系列活动之后的结果。作为1998年出版的《日常物品设计》一书的延展,本书的出版将我们带到了未来。不过,本书其实也并不完全是谈论未来的,而更多的是讨论人类使用者如何才能使用、将要怎样使用、到底应该怎么使用自动化设备和系统。 Don Norman访问了很多这样创造未来的人们,在本书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未来的产品和科技,但他也很清楚地看到这些产品的研发是由科技驱动的。然而,这样的未来却并不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未来。例如,未来技术的使用者们可能必须要学会怎么使用可以互相讨论路况的汽车、可以和道路聊天的汽车、可以和驾驶员交谈的汽车,并且当出现危险状态无法正常避免时,它们还可以越过驾驶员的控制自己采取行动。但Norman同时也意识到新型的智能设备一定会到来。这些智能设备的外表可能并不一定像那些科幻作品中的可以走来走去的机器人,而更有可能是嵌入到我们已经在使用的那些产品中:汽车、自行车、智能电话机、洗衣机、电冰箱、PDA、笔记本电脑等所有这些21世纪的设备。我们则不得不去适应未来。 Don Norman感觉到有必要去写一写未来科技的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幸的。正如他在先前一本名为《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的书中指出的那样——新型的物理产品和认知产品涌入人类社会,原本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却反而有可能失败。这些原本要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的产品,现在却有可能让我们显得很愚蠢。造成这种显而易见的愚蠢的原因是,使用者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产品。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有一句名言用来描述当时的设计哲学:“科学发现之、产业应用之、人类适应之。”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物理产品上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现在的产品则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很多认知的元素。一方面,这些新的元素由于其过于复杂,以及其隐藏在内部的各种状态,让科技从本质上就更加难于让使用者理解;但另一方面也让灵活的设计成为可能,这样,产品本身也可以去适应它们的使用者。而其中,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核心问题是,如果进行正确的认知设计,则将是很困难的。 本书通过描述这些新困难并提出建议,从而帮助设计师和未来世界的使用者们做好准备。Norman特别希望能够塑造未来设计者们的想像,从而让他们设计出来的新产品有用、让使用者乐于操作、能够更加吸引操作者,这样即使是某些自动化部分失效时,使用者也不至于完全迷失。 书的最后,Don Norman总结了用户界面设计的11个原则,这使得未来的自动化系统可以按照人们的期望进行改善。前5条原则基本上很清楚,尽管相互有些关联,但目的都是指导如何与自动化系统进行交互。不过,所有这11条原则都很简洁易懂,无需举例说明,并且也有具体的目标,可供检视。而且,它们也可以作为本书的简明总结。 第1条原则是要提供丰富、全面、自然的信号,这是针对目前新型自动化系统的界面常常去除掉早先科技上使用的那些重要的、紧急的传感信息。这样的背景信息,比如烧开水时的沸水声音,是告诉我们此时应该把面条放到锅里;行驶中的汽车发出的振动则可能是提示我们汽车可能已经超速了,这些背景信息都提供给使用者一种信息化的情境,帮助使用者了解他们所采取的动作所处的环境的情况。作为结果,自动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替代的信息线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图形用户界面上的软件开关,我们单击一下,它就会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就是传统物理开关的声音替代,用来向使用者确认开关的操作是有效的。 这些新型的系统不仅仅需要提供丰富和多样的反馈,从而告知使用者目前的状态,而且它们对使用者有意或者无意传回的各种各样的信号也有所敏感、有所反馈:比如能够感知人们说话时的紧张程度,在餐厅里则可能是索要菜单。眼睛在开关上快速的移动,则可能意味着使用者在接下来的1秒钟左右要操作开关了。 接下来的3条原则,也就是第2到第4条原则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指出了必须要给自动化系统使用者提供一个概念模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图形用户界面中的桌面隐喻。具备可理解的隐喻的系统,在无需指导和学习的情况下,是可以被人预知预测的,也易于理解。使用者习惯于猜测,比如,把一个文件的图标拖向一个存储设备的图标,就是一个移动文件的动作,如果移动到回收站图标,则意味着删除文件。在完全不同硬件上设计出类似于桌面那样的可以成功让人理解的新型隐喻并不容易,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Norman的原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Norman并没有说这些原则是很容易实现的。 第5条原则是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这要求设计者能够猜测到使用者在与系统交互后期待的是什么,不要让用户的搜索成为徒劳。用户界面中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用户输入了东西,但界面却丝毫没有反应。这种输入需要有所反馈,并且如果处理时间很长,则应该告知处理的完成时间和现在的状态。传输文件时的进度条就是这种类型反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Bruce Tognazzini (2008)在他的设计指南中指出,如果处理过程超过2秒钟,就必须要提供这种持续的反馈。 本书中尽管Don Norman有些夸大,说他采访了一个智能机器,Don Norman在书后还附加了由机器建议的几条交互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它们有时要妥协的人类使用者。当然,这些原则也是对机器设计者们的建议。 我们很高兴地知道,Don Norman“采访”过的那台机器认识到了第1条原则是要让事情简单。但简单并不是简陋,也不是要对周边环境或者文化环境无动于衷;因此,遵循这条一般性原则可能是相当复杂的。先前讨论过的概念模型,以及第2条原则也同样对简单有所帮助。不过,Don Norman并没有咨询机器,他自己已经想到了。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当地将概念模型表达出来,并且以一种一致的方式实现。这里的设计隐喻通常是要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共同经验,而这些经验本质上说是文化上的;即只有当设计者具备同使用者相当的共同经验时,才可能设计得好。这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亚洲人设计的电视遥控器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十分的神秘。而且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上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国家民族之间,而且存在于设计产品的工程师和使用产品却不懂技术的使用者之间。此外,史无前例的新型产品带来的新型体验,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使设计者难于掌握和了解共同经验。现在,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电话系统和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种新产品和新体验。 Don Norman进一步建议要为行动给出原因,无论是采取的行动,还是可能发生的行动,这是一条更加确凿的普遍原则。人们做事情是需要原因的,不喜欢独断专行或毫无道理的行动。不过,也不是每一次都需要给出解释的。而且,如果解释给出得太过频繁,还可能会让人产生厌烦。然而,对使用者的知识来说,使用者只有在需要时才想要了解产品动作的解释,这种对产品的知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构建产品使用者的信心。这条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者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当时有一些智能医疗建议系统,其中一个叫做“Mycin”,如果有人询问,它可以提供抗生素治疗的相关解释(Buchanan & Shortliffe, 1984)。 让人类觉得自己处于控制地位,始终让人感到安心。这是第4、第5条原则,这两条原则之间有些共同点,因为处于控制地位自然是感到安心的一个因素。当然,安心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微软感觉应该在电脑图标上提供帮助系统,尽管已经有了更有意思的进度条:我们希望,未来的设计者可以解决这两种问题。 不过,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控制的感觉。尽管对于让用户接受创新科技来说,用户的控制感觉是十分关键的,但也必须要避免感觉上的控制和实际的控制的不匹配。如果商业飞机上不同的飞行控制让飞行员产生误解和迷惑,那么可能就会带来很多飞行事故,因此不同的控制可能会让飞行员产生感觉上和实际控制上的分歧。某种自动化让飞行员感到他们是处于掌控地位,并且可以正常加速,可是实际上可能当前的控制模式已经屏蔽了原来的加速功能。比如,飞机自己可能认为它要准备降落,因此飞行员这个时候向前推动节气阀就不会产生去加速的效果。 最后一条原则是责备谁的问题,显然这条原则是Don Norman自己加上的。当使用高度自动化设备有问题产生时,谁应该负责,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如Don Norman指出的那样,往往人类是被指责的一方,而实际上的根本的原因是自动化设备的设计问题。飞机驾驶舱的自动化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但错误理解操作仍然被认定为是几起坠机事故的主要原因。在这几次坠机事故中,主要的坠机原因被认定为人的问题。其中的一起发生在1994年6月30日,地点是Toulouse,一架空客A330坠毁,而飞行员则是非常有经验的主任试飞员!(Degani, 2004)如果像这样有经验的飞行员都可能陷入自动化的陷阱中,那么对普通的飞行员我们又能期待什么?显然大众和法律界对自动化及其设计者的看法,还不能作为责任的认定因素。因此,我们目前还无法把责任推给自动化。或许,当信息技术继续发展,在使用者群体中有了普遍变化时,这样的看法才会发生改变。 我们在思考这个责任和指责的问题时,不仅要看直接的使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科技,而且还应当从社会的角度去看,从公众安全和秩序的角度去调整旧工业时代的技术,例如21世纪的私家车的注册和使用许可,应该考虑其中的认知和信息功能,需要新型的社会认知,这样才能保护公众和私人的信息保密和社会秩序。我们要考虑很多具体的因素来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些因素应当受到历史的考验。的确,发展到现在的很多现代认知产品,例如Web和个人计算机都被认为个人力量相对国家力量的不断增长。然而,新型技术的安全使用需要借助构筑法律法规来保护公众免受劣质成品的损害。计算机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和恶意软件带来的困扰互联网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建立社会保护。然而,这些保护不仅仅要写在书本上,而且还要有灵活的强制实施,从而达到法律和精神上的目的,同时还要避免出现过度诉讼带来的问题。 关于自动化产品用户界面的问题本书中没有强调,这是因为智能技术的智能对于信息处理的依赖要少于对传感器制造和使用的依赖。未来的智能系统,比如烤面包的机器、煮咖啡的机器,甚至是收拾家务、帮你驾驶的汽车等自动化设备,本质上都要有可靠的新型的信息来源。在这方面,也许最具革命性的应该是GPS系统,通过GSP系统人们可以精确地确定地理位置。发明家和未来主义者Ray Kurzweil (1985)在《American Scientist》上撰文,描述了传感器的关键作用。他指出:AI=I/O!这个伪等式指出,新型交互传感器和制动器的发展将带来新型的信息来源,进而持续推动未来自动化的智能。 Don Norman间接提到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可称之为“自我表达界面”的用途。这种界面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易于使用,但经过培训之后其功能就可以变得异常强大。这种界面的发展和Don Norman发现的一个特别的困难是有关系的,这个特别的困难发生在当使用者从一种自动化状态转换到另一种自动化状态的同时需要丰富的系统反馈。乐器,比如小提琴,就是自我表达界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初学者来说,小提琴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初学者很难控制各种奏乐控制技术。但一旦使用者学会了顺从小提琴的各种约束并且可以运用控制的方方面面,使用者就可以拉出非常丰富的声音,可以自如地演奏。虽然键盘也可以合成出和小提琴一样的声音,但是键盘演奏者却无法达到小提琴演奏者的控制自如。 像小提琴那样的自我表达界面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习掌握,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最终的结果是操作者和系统更加亲密、联系也更加快速。小提琴的这个优点和缺点兼备的特点,从古到今都没有发生过改变。这种一成不变是有益的,因为它提供的目标是固定的,而且通过持续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不好之处在于它并不灵活。优秀的系统应该具备灵活的、可调整的自我表达界面,可以了解使用者的技术水平,从而调节显示和控制,让使用者可以逐步学习掌握,而不是过于困难让使用者泄气。不过,先不考虑这种可调整的能力,当使用者人数增加时,自我表达界面的表达性、丰富性和交互细节也会增加,这时自我表达界面本身也会变得难于使用,其结果仍然会阻碍新手使用者。Don Norman比较了最初的牛顿手写识别系统和后来的PalmPilot,发现系统报的错误必须是让人可以理解的。可被理解的错误会鼓励人们持续同系统进行交互,进而增加使用者适应该产品的能力。PalmPilot识别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自我表达界面的很好的例子,尽管入门时比键盘输入系统要困难一些,但却提供了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承认本书的书名有些“歧义”。表面上看起来,本书是一本对现代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详尽描述,但实际上它是一本严谨的、参考分析性的书籍,非常适合作为大学自动化课程的介绍。作者并不是记者,而是科技工作者,他专注阅读、研究和理解各方面的参考资料,推荐阅读和图书摘选可以帮助入门者了解用户系统交互。实际上,为自动化系统设计未来用户界面的工程师们如果不紧密关注本书中讨论、推荐阅读和参考资料,很有可能会走向不好的方向。要想很好地了解这些方面,可以先阅读本书,之后可以阅读Tom Sheridan的《Human’s and automation》(2002),里面包含了很多有用的技术资料。实际上,Don Norman的这本书相对于自动化和未来技术,类似于Fredrick Brooks的那本《Mythical man-month》(1975)之相当于用户界面编程课程,该书多年来一直是编程课程的补充材料。 在准备写这篇序时,我仅仅拿到了Norman这本书的电子版。既然这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我决定只看电子版。我并没有把它打印出来。我头一次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每次阅读重要材料时,我都会把它们打印出来。尽管Acrobat里面有很好的注释和做笔记的功能,但我不得不说,对着屏幕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性的思考还是比较困难的。屏幕上的信息始终是鼓励反应而不是鼓励反思的。同时,电子版的各种注释评论工具都是要通过单击、弹出、拖曳来完成的,这也影响了我的阅读过程。至少对于我来说,电子版文字处理系统的界面还需要改进。对于未来产品的设计者们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 Stephen R.Ellis 2009年1月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原书推荐序二来自Gerard Torenvliet的推荐序 我认识Don Norman有很长很长时间了。早在我开始思考人类和技术为什么不能很好配合的原因的时候,他的著作和文章就陪伴着我,鼓励我从更新的角度和更有深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我对人因概念的最初理解是从他早先撰写的《日常物品设计》这本书开始的。之后,Don Norman伴随着我度过了大学生活和到目前为止整个的职业生涯。尽管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他本人,但从他所撰写的文章中——无论是网站上的、还是他的书籍和文章,我都觉得我已经认识他很久了。 如果你曾经阅读过Don Norman以前的著作(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的),你可能会像我一样,觉得你见过他。如果这是你第一次与Don Norman交流,我希望你能够通过本书享受认识他的过程。你会发现他熟知他所钻研的领域,是一个可以将复杂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的人。他展开内容的节奏也非常合适,尽管是世界知名的学者和作者,他总是把你当做是他的同事来讲话,形成你和他之间非常美妙的关系。 在写作方面,Don Norman知道如何构造与读者的良好关系,这是一种优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人因学——一个关于人类关系的技术领域——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在你手上拿的这本书,可从根本上帮助我们改善与技术之间时不时充满了问题的关系。Don Norman从自己对于“两个独白无法构成对话”的深刻理解开始,帮助读者了解人类同技术之间关系的本质局限性。这些局限是各种可能的跳板,可调整我们的设计思路,保证和未来产品建立可预测的、有生产力的和令人满意的关系的可能。Don Norman知道,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我们未来的生活都将不可避免地和复杂的技术联姻。既然无法离婚,不妨阅读这本如何保持良好婚姻的指南。 如果Don Norman讲述的仅仅是我们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些平庸的思想,当然也就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幸运的是,这本《未来产品的设计》远远超出了平庸。这不是一本学术教科书,而是由一位受人尊敬的学术泰斗所撰写的。Don Norman博士从事未来产品设计方面的学术文献研究和撰写已经有30多年了。你即将阅读的书中的文字是针对多年来大家所关注的研究课题的广泛而又统一的评论。这样的成就是令人佩服的,无论是商业人士、热衷未来的人士,还是研究未来的人们,本书都很值得阅读。 随着本书中文版的问世,我很高兴Don Norman的思想和观点将会被更多的读者所看到。在这个仍然充斥着大量糟糕设计的产品的市场上,Don Norman的思想将推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来帮助人们从日常产品和未来产品中获益更多。 Gerard Torenvliet, 2009年1月于加拿大渥太华 译 者 序作为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的设计咨询师和uiGarden交互设计网络杂志的编辑,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我深深地感到要特别处理好产品和人的交互。刚好在2008年初的时候,李鱼给我介绍这本Don Norman的《未来产品的设计》,讲述了很多关于未来产品交互的新鲜东西,觉得非常值得阅读,也非常值得把它翻译成中文,推荐给大家。 本书翻译完成的时候,我在作者Don Norman的个人网站jnd看到了他的最新撰文《People Are From Earth, Machines Are From Outer Space》(人来自地球,机器来自外太空),很有意思。其中有两段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据调查,每个家庭拥有大约73件不同的家用电器。其中有7件从来都没有从包装盒里拿出来过;有14件被收藏起来,放在厨房抽屉、浴室橱柜、或者储物室中。剩下的那些电器则散布在家里的各个角落中,每个电器都差不多有三个小红灯和一到几个蓝色或者绿色的小灯,没有人能记住电器上所有指示灯的含义。哦,天呐,它们还会神秘地闪烁,似乎相互之间在发送着精妙的信号,也可能是发送给隐藏在角落里的机器。 Don Norman定律:每天花费在维护管理设备的时间将每隔18个月翻倍一次。摩尔定律已经验证无误有几十年了,Don Norman定律也将如此,因此不久的将来,我们虽然每天只有24小时,但却要花费32小时来维护管理我们的设备。 其实,不用Don Norman说,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很多次被家电和设备折磨的糟糕经历。我们现在已经如此了,我们的未来还将是这样的吗?还是会更加恶化?而这本《未来产品的设计》中,Don Norman已经把目光投向未来,和我们一起探讨未来事物的设计。 关于书的内容 未来是什么样的,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毋庸置疑,在未来,科技会越来越发达,机器越来越智能,产品越来越自动化。我们通常也认为只有科技越来越发达,机器才能越来越智能,产品才能越来越自动化。可是,仅仅有科技进步是不够的。 我们先来把产品做个分类。按照产品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极少或者不和人类打交道的产品。 第二类是和人类打交道的机器。 第三类则是机器和机器之间需要打交道的机器。 第一类产品,比如说隐藏在机器里的零件、站在窗下的暖气散热片、自动洗衣机。它们始终静悄悄地待在那个地方。人类科技不断进步,可以发明并设计出越来越好的零件、暖气散热片和洗衣机。 然而,除此之外,科技不断进步却不一定让第二类、第三类产品变得越来越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以及科技产品在协作和交流方面的缺陷也越来越凸现出来,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设计师和工程师依然喜欢将注意力放在科技的运用上,较少考虑产品或者系统如何和人协作和交流。 本书中讲述的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生命和感情,但又要与人类协作和交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此外,就像很多科幻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机器越来越强大,人类会不会变成机器的仆人?即便没有那么严重,人类会不会受累于机器,或者成为机器的工具呢? 针对这些问题,Norman首先从人类和机器的心理学入手(第2章),认为人类与机器在目标、行动和感知上存在着鸿沟,而且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和机器之间缺乏共同的立场。这就好比两个人如果没有共同的立场或者共识,那么他们之间的谈话和交流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Don Norman还提出了用自然的交互(Natural Interaction)来解决人类和机器交流的问题。正如我们人类不断地从大自然中、从动物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本领一样,仍然可以借鉴大自然,使用最为自然的东西来“自然而然”地解决机器与人的交流问题。这包括自然的对应,隐式的信号和交流,作为交流的启示,以及自然的安全等。 Don Norman还指出,我们和机器之间需要有控制权的来回转移。当我们需要控制得多一些,我们就收回一些控制权;而当我们要控制得少一些,希望机器能多干些工作,我们就放给机器一些控制权。这种关系,类似于骑手和马之间的“松缰绳、紧缰绳”的控制关系。此外,Don Norman还强调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自动化的智能,而是在功能上有所强化的智能。 阅读Don Norman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书,倒不如说是和大师对话。他用探讨的方式,娓娓道来未来事物的设计。尽管篇幅有限不能涉及目前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的热点,但他指出了目前的设计以及为了未来的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针对未来的设计的一些通用原则。 译者感言 翻译书是一件很艰苦很费时的事情,而且翻译本书时,正赶上我工作也比较繁忙。为了精确表达作者原义,还要尽量让文字不晦涩难懂,经常要细细斟酌。尽管如此,Don Norman诙谐且深刻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一种轻快而广博的智慧。而且,看到英文变成了中文,想到中国的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更加轻松自如些,这便让我很欣慰地觉得自己做的这一点点工作有了意义。 感谢 首先要感谢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的李鱼,是她联系了Norman,并引进了此书。感谢我的朋友马立和齐婧妍,他们认真负责地翻译了本书的部分章节。 特别要感谢博文视点的策划编辑孙学瑛和责任编辑顾慧芳,在她们周密的计划和细心推动下,完成了本书出版。 感谢原作者Don Norman本人、Don Norman的朋友Gerard Torenvliet和Stephen Ellis,他们专门为本书的中文版写了序言。 此外,非常感谢各位读者和同行,希望本书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最后还要补充一下,若您对本书的观点有任何的评价或者意见,作为Don Norman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我们也可以帮助您转达。如果您在这本书中发现了翻译上的错误,或者想要给我一些翻译上的反馈,欢迎来信,请发信到我的个人电子邮箱中。 关于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和uiGarden 本书由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和博文视点一同引进。 英国无限交互设计公司(Infinite Interactive)专门从事用户体验的设计、研究、战略咨询。团队由来自欧洲和中国的熟悉东西文化的顾问和设计师组成,旨在为企业和用户提供能够带来更好体验的产品和服务。UiGarden是Infinite Interactive的一个项目是国内外知名的网络双语杂志,致力于中西方交互设计领域的文献和思想方面的交流;同时也积极推动着国内该行业和学科的发展。 刘松涛 2009年2月于北京 目 录第1章 谨慎的汽车和爱唠叨的厨房 1 机器如何接管控制 1 本节核心论点:任何只能部分实现自动化的任务,都需要双方——也就是人和机器——知道对方当前在做什么,以及接下来想要做什么。 两个独白无法构成一个对话 5 本节核心论点:有的时候我们得服从动物或者机器,有的时候它们得服从我们。 我们将何去何从?谁是主控者? 10 本节核心论点:人类同科技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将由现在的人类控制着科技变成机器将逐步取得主控制地位。当机器运行正常时一切都很好,但当它们失灵时,人类却不得不修理和维护机器。 聪明机器的出现 18 本节核心论点:智能系统可以为我们和机器的互动过程中增添快乐和价值。 机器思考是容易的;物理动作是困难的;逻辑是简单的, 情感是难以捉摸的 24 本节核心论点:对事物的困难和容易,人类和机器的感觉有所不同:对于关于逻辑以及细节的思考,机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物理动作,则人类较为容易。情感在人类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机器的情感则比较简单。 和机器交流:我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31 本节核心论点:现在,自动的智能设备还得受控于人类:最糟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冲突;最佳的情况下,人和机器可以构成共生系统,运转自如。 第2章 人与机器的心理学 34 人与机器的心理学的简单介绍 37 本节核心论点:动物和人类已进化出复杂的感觉、动作、情感和认知系统,机器也需要类似的系统,它们需要感知世界并对其产生作用。 新生物体的崛起——人机合体 40 本节核心论点:当机器具备了认知和情感能力后,神人同形同性论可能不再显得那样荒谬,这种将信仰、情感和个性特性赋予机器的做法也许是非常恰当和正确的。 目标、行动和感知的鸿沟 44 本节核心论点:人和机器的目标、行动和感知有着很大的不同,许多人甚至否认机器具有目标。可是当机器越来越聪明时,会具有一些自己所希望完成的独特的目标。 共同立场:人机交互的根本问题 46 本节核心论点:人和机器成功交互的根本限制在于缺乏共同立场。共同立场的缺乏使得许多会话型的交互难以进行。 第3章 自然的交互 51 自然的交互:需要我们了解的一些东西 52 本节核心论点:自然交互让人能够持续地获得提示信息。由声音、颜色和交互构成的自然世界是最令人满意的。 沸水的声音:自然的、强大的和有用的 54 本节核心论点:自动化系统如果有问题发生,会把任务交给人类,而且通常是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然而,自然的、持续的反馈中,一定是会有警告的。 隐式信号和交流 56 本节核心论点:隐式交流是智能物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不间断地、不使人厌烦地、甚至不需要被刻意注意地告知信息。 作为交流手段的启示 60 本节核心论点:启示,其实是产品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一种交流。 同自主、智能的设备进行的交流 63 本节核心论点:研究小组提出了让所有参与者都共享“战术本”的建议,即将该领域内的任务模型共享出来,此模型提供了人和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一种交流手段,交流的内容是计划、目标、方法和使用资源等。人可以根据需要为自动系统选择不同的战术本,让自动系统去遵循该战术本。 荷兰代夫特的自行车 68 本节核心论点:荷兰代夫特的自行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设计的要点:要有能被预见的特点。并且让机器的行为可以预见,而让人来做出适当的响应要更好一些。 自然的安全 71 本节核心论点:环境因素可以对驾驶者的反应产生影响,这样可以很自然地促使正确的行为:事物越是看起来显得危险,身处其中的人也就会越小心。 反应式的自动化 79 本节核心论点:协作机器人比较好地实现了人和机器间的自然交互,它和人的关系,是似于马和骑手的关系的。而这些自然的,有响应的交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营造出真正的“机器+人”的共生系统,即实现最佳的人机交互。 第4章 机器的仆人 84 驾车者被困环岛14小时 84 本节核心论点:我们的产品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能、要求也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带来很多特殊的问题和很多应用心理学中不曾接触到的领域。 我们成了我们自己工具的工具 87 本节核心论点:人们变成了科技的奴隶、工具的仆人,但高科技也会带来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撞击会议怪圈 91 本节核心论点: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有许许多多的相关(人工智能)的会议,但我们目前还无法实现让机器真的可以同我们人类顺畅的打交道。除物理上的原因外,还因为我们创造自然交互的能力还很有限。 汽车可以自行驾驶,马匹可以自己洗澡,娱乐系统可以替你决定如何娱乐 97 本节核心论点:理论上,人们是需要监督自动化系统的,时刻准备着出现问题时的介入;但如果自动化非常出色,则这种监督可能会变得很困难。 鸟群和人群 100 本节核心论点:车队可以提速交通、降低拥堵,还可以降低燃料消耗;但问题在于,如何保证车辆安全加入和离开车队,以及如何强制检查试图加入车辆的通信控制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不适当的自动化所带来的问题 105 本节核心论点:如果某个系统或设备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非常小心地对待这种自动化,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干脆不要采用,或者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参与,这样才能让人们了解当前的状况并做好准备。 第5章 自动化所扮演的角色 109 智能工具 111 本节核心论点:Mozer建造的智能之家系统能够为主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房子不能推断人们的意图,所以系统有时也会失败。 让人们变得聪明的家 115 本节核心论点:英国剑桥微软研究中心设计的带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的设备的家,而乔治亚理工大学设计的“意识之家”中则展示了多种相关的设计案例。这两个系统都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其指导思想是强化智能工具而不是自动化。 智能工具:自动化还是强化 120 本节核心论点:对未来智能工具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智能自治的设备,其系统尝试推断人的意图;另一个是系统强化设备,为人提供有用的工具。而某一个系统到底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未来的设计趋势:强化的智能工具 123 本节核心论点: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将是那些能为我们开车,做饭,监控我们的健康状况,告诉我们该吃什么,什么时候该运动的智能设备。 第6章 与机器交流 125 反馈 128 本节核心论点:当在各种环境中添加智能自主的设备时,我们也必须要设计出更具辅助性的双向交互。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状况并指引我们如何响应,或者告诉我们不需要响应的信息。 应该责备谁?科技还是我们人类 132 本节核心论点:通过“牛顿”手写识别系统由于无法给出有意义的反馈而导致市场上失败的反面例子和“Palm Pilot”个人数字助理产品获得成功的正面例子说明:反馈是人们成功理解产品的必要因素,是人们可以和谐使用机器的必要因素。 自然的、人为的信号 137 本节核心论点:进行平静和自然交流的关键是可以随时引起注意,却不产生过重的负担的自然和人为的信号。 自然对应 138 本节核心论点:人与机器间自然交流有六条简洁的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出来的产品,人们才可以享用自动化带来的好处,达到和机器有效的交互。 第7章 日常事物的未来 143 机器人又是什么情况 148 本节核心论点:机器人开始是作为玩具、娱乐设备和简单的宠物的,之后它们变成生活中的伙伴;现在家里的电器和汽车就将成为智能网络的一部分,专用机器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功能也在增强;而最后将出现的通用机器人,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科技在改变,但是人类没有改变——还是有所改变 152 本节核心论点:科技在发生着快速的改变,而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的变化则要数十年的时间。但当我们向前发展时,整个社会必须解决和处理这些改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适应科技 154 本节核心论点:人类适应技术的概念并非是新生事物,每件工具的推出都在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但宣称人类必须适应机器是有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被作为不恰当设计的借口。 设计的科学 158 本节核心论点:通常人们把设计当作一门艺术或工艺来学习和实践,而现在我们应该把设计变成科学,一种可以将商业的恰到好处和工程的严格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未来则对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和产品一起合作,不仅是我们监督和照看产品,而且产品也会监督和照看我们。 后记 机器们的观点 162 推荐阅读 181 感谢 189 附录 (本书精彩观点) 19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