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德金律
释义

道德金律,亦即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所言“你要别人如何对你,就要如何对人”,然而中世纪儒学意识形态却畸变为“己之所欲,强施于人”,中世纪基督教意识形态则畸变为“我要别人如何对我,别人就要如何对我”。西方宗教改革恢复耶稣的道德金律,因而走出了中世纪。中国也唯有通过与宗教改革相当的哲学改革,恢复孔子的道德金律,才能走出中世纪。

孔子的这句名言记录于《论语》,有两处——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诸《礼记》的有一处——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恕道。——这个“恕”不是今人所谓宽恕、饶恕的“恕”。——恕者,如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去给予别人(或强加于人),即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恕道离仁道不远,也可以说涵于仁道之中。孔子谆谆告知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恕道,可以终身行之。夫子还曾自陈“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忠恕而已”。

如今的世界,依然充斥着种种不义,诸如强权政治、巧取豪夺、以邻为壑、恐怖暴力等等,凡此种种都表现为自己不想要的,却强加于人、滥施于人,所以这世界总是不得安宁、令人忧心。或许因此之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作为劝世哲言,据说就给请到了折冲尊俎的国际厅堂,大概想让到此的各国政要及外交高官们从中得到点感化或感悟。当然,两千五百多年前东方先哲的这句名言,事实上能否真起到救治“世道人心”的效用,那恐怕也还不好说。

在《圣经》中也有相似的话语: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Sowhateveryouwishthatmenwouldtoyou,dosotothem;forthisisthelawtheprophets.)

据说,当初,罗马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他们惊讶地发现:儒家的“圣人”比他们的“先知”早四五百年就说出了相似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段哲言道理相似,表述的角度相反:“先知”是从“愿意”(正面)的角度,而“圣人”则是从“不欲”(反面)的角度。这两段表述相异而义理相似的哲言,被有些论者称之为“道德黄金律”。

不过,《论语》研究家杨伯峻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仁”的消极面,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显然表明他对所谓的“道德黄金律”之说并不太认同。而且,即使作为道德消极层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看来,要真正地实行,“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所谓“己所不欲”,不能只是凭一己(或某族群)之好恶,而且还应是“人亦不欲”(或“人皆恶之”)的,也就是说,此所谓“不欲”应具有普遍认同的性质;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于人无害,于己道德无亏。这似乎算不上非常崇高的道德,却可以说是对己对人普遍适用而且互惠的道德。在一个社会中,仅有少数几个“高山仰止”的道德高尚之士,远不如大多数人能够信守、恪行基本道德或庸常之德,后者足以使社会保有较高的道德总值以及道德平均值,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会真正感到安全而舒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