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悼室人·适见叶萧条 |
释义 | 作品名称:《悼室人·适见叶萧条》 创作年代:南朝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者:江淹 作品原文悼室人 适见叶萧条,已复花掩郁。 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 垂涕视去景,催心向徂物。 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 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 作品鉴赏此诗是写作者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适见”即才见到的意思,“掩郁”是茂密之意。二句是说仿佛才见到枝叶萧条,转眼已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了。“叶萧条”自是秋冬的景象,“花掩郁”则是春天光景了。由秋冬至春天不是一天两天,作者已处于春天之中,对于秋冬的景象却说是“适见”,仿佛时间相隔极短。这其实是悲痛心情作用下的错觉。时间不停地流逝,江淹却木然无知,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乃至注意到外界事物的变化时,已经是又一个春天了。 “帐里”二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帐中春风鼓荡不定,归来的燕子飞着拂过屋檐。大自然经过萧条肃杀的秋冬季节,此时又重新恢复了盎然的生机。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作者在遭受了失去妻子的沉重打击之后,面对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却依然难从凄苦的深渊里自拔出来。帏帐里的一派春意,只能让他倍感如今的冷衾独卧;燕儿们舞得正欢,却正反衬出他形单影孤的苦寂。江淹是很擅长以乐景写哀情的,此即一例。 “垂涕”二句中,“催心”意谓内心受到摧伤,“去景”指眼前渐渐逝去的日影(“景”通“影”),“徂物”意思与此相近。物往境迁,时光流逝,都是千古伤心事,何况是爱妻的一逝永不归呢。面对无情地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离去的一切,联想到妻子音容的不可再得,诗人不能不伤心落泪,心中哀痛不已。“今悲”二句,再补足上文。诗人说:为什么我现在悲伤起来总要流泪不止?因为往日的欢乐常在眼前飘忽,常在那即将逝去的景物上重新幻现!“弭”是消除之意,“守叹”是不断地叹息。作者在这最后的两句中问道:我心中郁结的深深哀情竟不能消除,终日悲伤叹息,可又有谁能安慰得了呢?这最后两句诗流露出来的感情哀苦执着,深挚感人。 江淹此诗有些地方受潘岳《悼亡诗》影响明显,如“帐里”二句同《悼亡诗》中“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在意境方面很相似。不过江淹此诗并非拟作,他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故读来仍然别有一种动人之处。 作者简介江淹 (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历仕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中年以后,官运亨通,仕途的高峰却导致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到齐武帝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江淹既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其诗作成就虽不及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明人辑有《江文通集汇注》。 作者其他著作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