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悼念一棵枫树 |
释义 | 《悼念一棵枫树》是当代诗人牛汉作的一首典型的托物咏志诗。这首诗作于1973年秋。诗中“枫树”的意象,象征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奋勇反抗的一代伟大民族英雄的形象。此诗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的个体及自已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作品名称:悼念一棵枫树 创作年代:现在 文学体裁:托物咏志诗 作者:牛汉 作品原文悼念一棵枫树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写作背景每首诗应该都有自己的故乡,这个命题牛汉认为是能够成立的。但是他的大部分诗却很难找到它们的出生地,它们是一簇忽明忽暗的小火花,是一阵夹带砂粒的风,是一个遥远的彩色的图像,是无人安葬的孤魂,是梦游面前的一束白光,是一个嗥叫的厉鬼,是一羽升天的翅膀。寂寞和孤独有故乡吗?在哪里?希望的故乡又在何方?我们只能说,它们在人间最隐秘的角落。但是有一些诗,它们的出生经历的坎坷的命运,他都一清二楚。作为作者的牛汉与它们几乎是同体的生命(卡夫卡有过这个神奇的体验)。几十年来他深深怀念自己的故乡,也深深怀念他的许多诗的故乡。当他写诗的时候,常常弄不清自己是人还是诗。 《悼念一棵枫树》发表之后,得到了好评。论者说它的象征性很明确,是怀念某一个人的,也有人说是悼念许多令人敬仰的英灵。其实,牛汉并没有想要象征什么,更不是立意通过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去影射什么,抨击什么。他悼念的仅仅是天地间一棵高大的枫树。他确实没有象征的意图,他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感触。这棵枫树的命运,在他的目中,是巨大而神圣的一个形象,什么象征的词语对于它都是无力的,它也不是为了象征什么才存在的。当然,血管里流出来的是热的红的血,当时身处绝境的他,心血里必然浸透着那段历史的痛楚和悲愤,的确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树的被和它的创痛,他感同身受。那时他失去了一切正常的生存条件,也可以说,卸去了一切世俗的因袭负担,他的身心许多年来没有如此地单纯和素白。他感到难得的自在,对世界的感悟完整地属于自己了,孤独的周围是空旷,是生命经过粉身碎骨的冲击和肢解之后获得的解脱,几乎有生的喜悦。这喜悦默默地隐藏在心里。 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牛汉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特别是刚去的两三年,他在连队充当着“头号劳力”,经常在泥泞的七上八下的山间小路上,弓着腰身拉七八百斤重的板车,浑身的骨头(特别是背脊)严重劳损,睡觉翻身都困难。那几年,只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总要到一片没有路的丛林中去徜徉。一座小山丘的顶端立着一棵高大的枫树,他常常背靠它久久地坐着。他的疼痛的背脊贴着它结实而挺拔的躯干,弓形的背脊才得以慢慢地竖直起来。命得到了支持。他的背脊所以到现在(时年近七十)仍然没有弯曲,他血肉的觉得是这棵被伐倒了二十年的枫树挺拔的躯干一直在支持着他,他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恒的姿态,血液里流淌着枫叶的火焰。 枫树伟岸的姿态令牛汉敬仰与感念不已。一到初冬,它宽阔的掌形的叶片映着阳光燃起了赤忱的火焰。牛汉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几次写信给在北大荒劳动和学木刻的儿子,让他来看望这棵枫树?,希望把它的形象画下来。但时机不凑巧,他没有能来。后来他来了,枫树已经被伐倒一年了。 一天清晨,牛汉听见一阵“嗞拉嗞拉”的声音,一声轰然倒下来的震响,使附近山野抖动了起来,随即闻到了一股浓重的枫香味。他直感地觉得那棵相依为命的枫树被伐倒了。牛汉立即飞奔向那片丛林。整个天空变得空荡荡的,小山丘向下落,垂下了头颅,枫树直挺挺地躺在丛莽之中。他颓然地坐在深深的树坑边,失声痛哭了起来。村里的一个孩子莫名其妙地问他:“你丢了什么这么伤心?我替你去找。”牛汉回答不上来。他丢掉的谁也无法找回来。那几天牛汉几乎失魂落魄,生命像被连根拔起,过了好几天,写下了这首诗。儿子没有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只好由他写一首诗来悼念它。他不能让它的伟的形象从天地间消失。他要把它重新树立在天地间。 这些年,牛汉常常怀念斧头湖边的那个小小的山丘,最初把它看作是他的一首诗的故乡,渐渐地他觉得它已成为自己的故乡了。 作品赏析曾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悼念“七月派”领袖胡风而作,牛汉在谈及此诗的创作目的时曾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可以推想,诗人创作此诗,更多地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此诗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的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诗人的悼念是悲哀的,但更是悲愤的、雄强有力的,一棵“最高大的”、“雄伟和美丽”的枫树虽然倒下了,它散发的“浓郁的清香”和生命的“芬芳”却满溢于“整个村庄”和“这一片山野上”,以死相争,以血祭国,体现出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悲壮美。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注意领会这首诗如何以客观的物象表现主观情感,从而,“伐倒了,一棵枫树”在诗句的结尾时上升为“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作者简介牛汉(192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名史成汉,现名牛汀,笔名牛汉。蒙古族。山西定襄人。抗日战争初期流亡到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散文集、文论集20余种,1942年发表长诗《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出版的诗集:《彩色生活》《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牛汉诗歌选集》等。出版的散文:《滹沱河和我》《萤火集》《牛汉散文精选》《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诗集《温泉》获中国作协全国新诗集奖。2003年获授马其顿共和国文学节杖奖。作品被译成俄、日、英、法、韩等多种文字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