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导弹防御
释义

导弹防御系统是指,一国受到另一国的导弹威胁时,启用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导弹进行拦截,直接命中或用多弹头爆炸碎片命中目标,以达到摧毁导弹或使导弹失去攻击能力的目的,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使用制造国。

简介

导弹防御系统 missile defense

导弹防御系统是指,一国受到另一国的导弹威胁时,启用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导弹进行拦截,直接命中或用多弹头爆炸碎片命中目标,以达到摧毁导弹或使导弹失去攻击能力的目的,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使用制造国。

NMD

概述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全部组成是:2处发射阵地、3个指挥中心、5个通信中继站、15部雷达、30颗卫星、250个地下发射井和250枚拦截导弹系统。

具体地说,NMD是由5大部分组成的,即预警卫星、改进的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弹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预警卫星

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这些卫星都属于天基红外系统,也就是说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的烟火的红外辐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预警雷达

改迸的预警雷达,它们是NMD系统的"眼睛",能预警到4000-4800千米远的目标。美国除要改进现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弹预警雷达以及部署在加州与马萨诸塞州的"铺路爪"雷达外,还要在亚洲地区新建一个早期预警雷达。

地基雷达

地基雷达是一种X波段、宽频带、大孔径相控阵雷达,将地基拦截弹导引到作战空域。

地基拦截弹

地基拦截弹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拦截器(弹头)组成,前者将拦截器送到目标邻近,后者能自动调整方向和高度,在寻找和锁定目标后与之相撞,将它击落在太空上。

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把上述系统联系起来。

这些系统部署后,24颗整天围绕地球不断旋转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和6颗高轨道卫星,一旦探测到敌方发射导弹,立刻跟踪其红外辐射信号。通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卫星除将导弹的飞行弹道"告诉"指挥中心外,还要为预警雷达和地基雷达指示目标。预警雷达发现目标后,将导弹的跟踪和评估数据转告地基雷达。一旦收到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发射命令后,拦截弹就腾空而起。拦截器靠携带的红外线探测器盯上来袭导弹后,竭尽全力(靠动能)与它相撞,与对方同归于尽。

反导弹导弹利用红外跟踪原理搜寻敌方进攻导弹,识别真假弹头,然后在地球大气层外拦截敌方进攻导弹,并用激光武器将其摧毁。

TMD

概述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计划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提出的,其前提是认为冷战后"战区弹道导弹"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迅速扩散,并已成为美国前沿部队及海外盟友面临的主要威胁。美国认为,所有威胁不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都属于"战区弹道导弹",只有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才是"战略弹道导弹"。因此,TMD是相对于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而言的。TMD与NMD共同构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构想的两大内容,其开发工作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局具体负责。

战区

"战区"是指"美国本土以外,由一个联合司令部和专门司令部管辖的地区"。因此,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用于保护美国本土以外一个战区免遭近程、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

美国军方对于战区导弹的防卫有三种主要策略:一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前侦察到并将其摧毁;二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升空时将其摧毁;三是在来袭导弹飞行途中或重回大气层时予以拦截摧毁。

组成

TMD的设想由低层防御和高层防御两部分组成。低层防御设想包括"爱国者-3"(PAC-3)、"扩大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高层防御设想包括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NTW)、空军"助推段防御"(BPI)。其中,"爱国者-3"、"海军区域防御"系统、"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构成TMD的核心和重点开发项目。

PAC-3导弹

PAC-3是爱国者系统的最新型号,是一种集团军和军级机动防空系统,可发射多枚导弹同时推毁距离不等的目标。爱国者系统因在海湾战争中表现突出而闻名。PAC-3系统将于2001年完全升级为低层弹道导弹防御(BMD)体系,其任务是为部队和固定设施提供保护,抵御近、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固定翼或旋转翼飞机等的攻击。在设计上,要求PAC-3便于在世界各地部署和能用C-17或C-5飞机运输。

导弹防御

PAC-3由3种配置组成,均为升级产品。为了尽快给部队提供导弹防御手段,两种原始的配置已于1995-1996年期间部署。第3种配置于2001年实施部署。其最终配置将全部采用改型系统部件。升级后的地面雷达在其多功能、低空、威胁探测与识别等能力方面均得到提高。目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新型的PAC-3导弹采用猛烈撞击的方式将其摧毁,这就是所谓稠密大气层撞击杀伤截击。PAC-3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比早期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PAC-3的发射装置主要由地面雷达设备、截击控制站和8部导弹发射设备组成。

TBMD

概述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TBMD)涉及装备标准导弹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将对宙斯盾武器系统进行改进,使其能用AN/SPY-1雷达探测、跟踪战区弹道导弹,并用SM-2BlocKⅣA导弹将其拦截。SM-2Block ⅣA导弹由SM-2BlocⅣ导弹改进而来,增加了一个红外导引头,改进了战斗部、自动驾驶仪和引信,使其能拦截战区弹道导弹。这一计划包括宙斯盾探测战区弹道导弹能力的验证。目前还计划研制用户作战评估系统(UOES),以使早期参战单位能进行试验,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

发展

THAAD的研制工作启动于1992年,陆军定于2007年部署。THAAD是TMD中关键性的一节。THAAD主要用来阻截远程战区级弹道导弹,THAAD的目标是要在远处高空将导弹击落,这样,就可以增加防范战区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可以在远处和高空就把它们击落,以防后患。

THAAD系统具有拦截战区弹道导弹所需的齐射能力。为在更高的高空和更远的距离摧毁携带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以保证需要的防御水平,齐射能力是必要的。

作用

THAAD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用户作战评估系统(UOES)。该系统能对系统作战性能进行早期评估,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能力。

THAAD的导弹部分由拦截导弹、托板装运发射系统和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组成。拦截导弹是命中-杀伤飞行器,它采用最新的制导、控制和杀伤飞行器技术。托板装运发射系统使导弹发射箱、控制和发射执行平台能便于运输,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由执行THAAD任务所需的通信和数据系统组成。THAAD的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还提供与战区防空指挥和控制系统连接的通用接口,以及与THAAD雷达连接的接口。

THAAD雷达能满足能力更强的宽域防御雷达的迫切需求。作为THAAD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THAAD雷达提供监视和火控支援,并向爱国者导弹一类低层防御系统提供提示。THAAD雷达利用现有的雷达技术实现期望的功能:威胁攻击预警,威胁类型识别,拦截导弹火控,外部传感器提示,发射和弹着点判断。特别是,THAAD雷达将具有区分战术弹道导弹类型的能力,并能在拦截后进行杀伤评估。THAAD雷达将进行一系列综合性能试验,为THAAD项目进入里程碑2作准备。THAAD雷达的研制成果将成为国家导弹防御-地基雷达(NMD-GBR)的雷达技术验证机的基础。

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

概述

在现代战场的低空层面上,装甲车辆和直升飞机、无人机配合作战。虽然战场上已经出现众多性能先进的车载反坦克系统和轻型车载防空系统,但随着现代战争呈时间短、持续力度大、进程快、武器种类多样化、多点多层面化。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机动部署和性能全面的车载防御系统,既能用于防空,又能用于打击地面装甲目标。

在1986年,位于瑞士苏黎世厄利空·康垂斯(Oerlikon Contraves)公司和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厄利空·康垂斯分公司(原加拿大航空宇宙公司)研制出一种“阿达茨”(ADATS)防空反坦克两用系统,安装在履带式装甲车底盘上,成为新型、高效战场低层面近程防御系统。这种系统的出现,增加防御系统作战的有效性,将两种单独的系统合二为一;增加作战灵活性,尤其适于用战场前沿机动部署,为前线部队提供防空和反装甲综合火力;简化战场部署环节,防空和反坦克只需一种系统;降低后勤支援复杂性,综合防御系统只使用一种车载导弹,实现双重作战目的。“阿达茨”为前方维护融合内建-测试能力,允许快速和容易的维护。在实际应用中,“阿达茨”导弹系统主要以防空能力为基础,兼具反坦克能力。“阿达茨”导弹系统目前主要被加拿大和泰国采用,同时也被众多国家看好。

组成

主要以加拿大陆军采用的“阿达茨”导弹系统为主,说明系统基本组成:

1、系统平台

“阿达茨”导弹系统主要安装在多种移动平台上,可广泛在实际中应用。例如M113装甲车、M2/M3“布拉德利”(Bradley)战车和拖车;也能够固定安装在固定平台上,如箱体座架上。

2、指挥控制

“阿达茨”的控制台

“阿达茨”导弹系统既能够单独使用,也能够多套系统组成一个作战网络。“阿达茨”作战防御网络可配备多达六套“阿达茨”导弹系统,火力点间隔部署距离达到20公里。其中任何一套“阿达茨”导弹系统都能担任作战网络主控制器,指挥其它“阿达茨”导弹系统。而且作战网络能实时与其它命令设备联接。完全自动实时数据交换包括空域控制数据;武器控制命令和火控命令;目标识别数据;系统状态和车辆位置;威胁优先化和优选武器分配;交战状态、武器状态和干扰机三角测量数据。六单元组成的作战网络能同48个空中或地面目标同时交战。相互通信链接使用抗干扰和保密性高的频率捷变无线电或地面通信线。超过2,000组频率可供频率捷变无线线路使用,采用25 kH频道间隔。系统体系结构还提供全双工数据交换和实时半双工声音通信。

3、导弹

“阿达茨”导弹系统配备的导弹,

能够同所有的类型低层面威胁交战,包括在非常低的高度对峙范围内暴露的攻击型直升飞机。系统对抗空中或地面目标射程达到10公里。导弹采用精确度非常高的激光驾束制导,激光导引头栅格采用数位编码用于精度和抗反措施干扰。导弹安装无烟推进系统采用惯性推进方式,最高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机动过载能力超过60 g。安装一个非常先进的激光引信,在导弹发射后使用可变保险延迟自动设定。对抗直升飞机和地面坦克需要不同的战斗部。对直升飞机采用破片式战斗部,靠在目标上爆炸形成大量破片来击毁目标;而坦克采用装甲保护,破片式战斗部没有多大作用,需要采用穿甲弹头或较轻的聚能装药战斗部。“阿达茨”导弹系统总重51公斤,采用组合的破片和聚能装药战斗部重量12公斤,并且已经证实能够穿透超过90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装甲(RHA)。一套“阿达茨”系统总共可以携带八枚导弹。

4、火控和监视

“阿达茨”导弹系统配备的导弹,

能够同所有的类型低层面威胁交战,包括在非常低的高度对峙范围内暴露的攻击型直升飞机。系统对抗空中或地面目标射程达到10公里。导弹采用精确度非常高的激光驾束制导,激光导引头栅格采用数位编码用于精度和抗反措施干扰。导弹安装无烟推进系统采用惯性推进方式,最高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机动过载能力超过60 g。安装一个非常先进的激光引信,在导弹发射后使用可变保险延迟自动设定。对抗直升飞机和地面坦克需要不同的战斗部。对直升飞机采用破片式战斗部,靠在目标上爆炸形成大量破片来击毁目标;而坦克采用装甲保护,破片式战斗部没有多大作用,需要采用穿甲弹头或较轻的聚能装药战斗部。“阿达茨”导弹系统总重51公斤,采用组合的破片和聚能装药战斗部重量12公斤,并且已经证实能够穿透超过90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装甲(RHA)。一套“阿达茨”系统总共可以携带八枚导弹。

在低层面作战中,对火控和监视系统要求极高。使用雷达系统要受到多径效应和地面杂乱回波干扰。“阿达茨”导弹系统的火控和监视系统采用由前视红外系统和电视系统组成的先进光电系统,用于目标捕获、跟踪和导弹引导,抗干扰能力非常强。由洛克希德·马丁导弹和火控系统公司提供,并且以“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上目标获取与指示系统/飞行员夜视感应器(TADS/PNVS)的一个增强性能版本为基础。前视红外装置基于美国共通兼容模式,工作在八到十二微米波段,提供不利天气状况下的完全操作能力。其它的系统包括一个近红外摄像电视系统在昼间使用,一个二氧化碳激光器用于导弹引导和一个在1.06微米操作“视力安全”Neodinium YaG激光测距仪。

“阿达茨”脉冲多普勒X-波段双波束雷达用于目标捕获和辨识,而且允许“阿达茨”导弹系统自主操作。雷达采用频率捷变和全相干技术。“阿达茨”导弹系统也能和其它采用雷达静默模式的“阿达茨”导弹系统在一组命令、控制和通信网络中共同操作,分配目标到其它的“阿达茨”导弹系统。雷达有能力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和在作战网络配置中进行20-目标计算机半自动威胁评估,帮助操作员将武器分配到高优先权威胁上。系统也具有移动搜索和扇形搜索设计,范围25公里和高度8,600米。

5、作战性能和交战次序

总体来讲,同直升飞机和地面坦克对抗交战要有自身优势,“阿达茨”导弹系统的机动化作战能力体现在系统高效、反应敏捷和导弹射程较远的高性能上。从最初目标探测到导弹发射仅需要五秒。例如对于超低空并处于遮掩状态(树木、山体等)的直升飞机,只要一暴露,“阿达茨”导弹系统能立即发射速度高达3马赫的导弹交战。在战场上一方面需要先敌发现,另一方面需要快速反应先敌打击,“阿达茨”导弹系统射程达到10公里,远优于直升飞机的机载空对地导弹和坦克火炮,也优于一些坦克或装甲战车的车载反坦克导弹射程。在交战次序中,首先开始目标探测和搜索,转塔回转;使用雷达系统、前视红外系统和电视系统对抗空中目标或者使用前视红外系统和电视系统对抗地面目标;跟踪系统搜索和目标捕获次序进行是使用前视红外和电视瞄准系统;导弹发射和导引使用前视红外系统、电视目标跟踪系统和二氧化碳激光驾束制导。在第一枚发射完成后,作战时机必需去发射第二枚导弹时,准备时间少于两秒。再装填只需要两名人员,无需任何辅助设备,充分符合战场上简便、高效要求。

改进

“阿达茨”导弹系统在模块性、灵活性和重组性方面进行最优化设计,能够安装在多种平台上。另外,也能够和其它的武器系统组合,构造更完善的综合作战系统。

1987年,美军试验选用M2“布拉德利”战车底盘改装“阿达茨”防空导弹系统,用于防空。由于“阿达茨”导弹系统考虑防空和反坦克双重作战目的,导弹采用精确度高的激光制导技术和较重的组合战斗部,因此在防空方面不如全主动或半主动红外制导防空导弹灵活、操作简便、成本低。美国陆军后放弃了“阿达茨”防空导弹计划,改为以“毒刺”(Stinger)为基础安装在“捍马”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上的“复仇者”(Avenger)防空导弹系统和安装在“布拉德利”战车上的“前锋”(Linebacker)防空系统。但美国陆军在1997年,由波音公司将“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移植到“布拉德利”M2A2战车,替换原车载TOW式反坦克导弹系统,也就是“布拉德利-后卫”(Bradley-Linebacker)近程防空车辆。保留其它全部武器系统,包括25毫米M242“毒蛇”电动链式供弹机关炮。经过改装后,用来提供火力支援、打击轻装甲目标和防空多种作战目的。这说明“阿达茨”导弹系统的设计思路还是符合作战需要的。

1988年,加拿大陆军采用“阿达茨”导弹系统,也称为“低层面近程防空”(SHORAD)系统。随着作战网络化和实时信息共享,加拿大陆军将几套单独的“阿达茨”导弹系统组成一个作战网络,共同操作。“阿达茨”导弹系统是“加拿大低层面防空系统”(CF LLADS)的主要组成部分,安装在M113装甲车辆上。加拿大陆军总共采购36套系统,第一套系统在1988年被交付,在1994年全部完成。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斧”巡航导弹采用超低空地形匹配飞行技术,表现出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灵活性强的惊人性能,成为美国对伊打击的重要武器系统。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超低空突防打开进攻通道,并且武装直升飞机集群作战,以绝对优势彻底摧毁伊拉克地面装甲力量。这些在战场上出现的新形势促使防空系统的改进和提高。1997年,瑞士厄利空·康垂斯公司在阿联酋举办的第三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展出了“空中盾牌”(Skyshield)35防空系统,将“阿达茨”导弹系统同其它武器系统组合成范围更宽的综合作战系统。它由雷达指挥站、“阿达茨”导弹发射平台以及“阿海德”35毫米高炮组成。新型“空中盾牌”35防空系统除防空和反坦克作用外,配备的35毫米“阿海德”高炮射速高达11,000发/分钟,采用火控雷达制导,若雷达受干扰,用目视也可以向空中密集射击,因此,能够有效的在近程对付巡航导弹、超低空突袭飞机等。

弹系统发射

1993年12月,泰国空军选定“阿达茨”导弹系统用于防空。已经定购10至20套设备,并部署到泰国皇家空军主要的空军基地。泰国空军采购的“阿达茨”导弹系统,安装在箱体座架上,与“空中盾牌”防空系统整合,目前正在准备一个中期寿命更新计划。

由于掠海攻击反舰导弹飞速发展,对舰艇超近程防御带来新的要求,反应速度更快和精确拦截效能更高。在2002年,英皇家海军为主要战舰考虑部署一个内层导弹防御系统,还没有正式提出性能要求。但英国GEC-马可尼公司已经提出了“海上冲刺”方案,采用舰载八管发射装置,并将“阿达茨”导弹系统作了改进,使用射频近炸引信替换目前的激光引信,来和舰载射频照射器配合。目前,英国GEC-马可尼公司正在为厄利空·康垂斯公司计划的MK-2型陆基“阿达茨”导弹系统开发这种新的射频近炸引信。另外,MK-2型将用多用途“阿达茨”控制台(MPAC)替换目前的雷达和光电控制台。

随着强化远程作战部署能力,提高武器系统机动性,一些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轮式装甲车辆。2004年4月,加拿大陆军决定对其“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进行改进,将导弹系统安装在轮式车辆的底盘上,减轻系统重量、提高机动性、增加空运数量和降低对运输机能力的要求。

目前,在加拿大陆军现代化计划中,制定了一个名为“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ISTAR)的计划,旨在提高该军种的监视、电子战和情报能力。为加陆军首次提供战场传感器数据链接能力,以及无人机、武器定位系统和高级电子战设备等全新装备。通过建立一个大型网络,将来自“阿达茨”导弹系统和其它平台的信息传送到需要的地方;还要帮助指挥官们获得所有传感器搜集到的信息;也能够和其它防空系统和地面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作战网络。

“阿达茨”导弹系统用于实现防空和反坦克双重作战目的。厄利空·康垂斯公司注重系统模块性、灵活性和重组性的思路,使“阿达茨”导弹系统能够整合新的武器系统、组成作战网络、与众多武器系统组成联合作战网络和应用于舰载超近程防空,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卫兵导弹防御系统

概述

美国从50年代初开始研制奈基-宙斯反导弹武器系统,1963年经改进演变为奈基-X系统,1967年美国政府决定在奈基-X系统基础上发展哨兵系统,1969年又对哨兵系统稍加改进,改名为卫兵系统。

卫兵系统系美国唯一部署过的反导系统,1969年8月起动工建造北达科大福克斯反导基地,1975年10月工程完工,基地配备1部远程搜索雷达,1部导弹场地雷达和4个遥控发射场,遥控发射场包括地下控制室和导弹圆筒形垂直发射井(井径2.7米,深9.3米)内,共部署70枚斯普林特导弹和30枚斯帕坦导弹。1976年美国撤销了卫兵系统,当年2月关闭基地。部署时间仅6个月。

卫兵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截击导弹由斯普林特导弹和斯帕坦导弹构成:

斯普林特导弹

美国研制的第一代高速低空近程反弹道导弹的导弹武器系统,简称低空反弹道导弹。1963年开始研制,至1970年参加拦截试验,研制经费约8亿美元。主要用于拦截洲际导弹或中远程导弹的再入弹头。导弹贮于发射井内,气体弹射发射。改进型为斯普林特Ⅱ型,主要增大机动能力和抗核能力,提高可靠性,但该型导弹未执行原计划于80年代初服役的部署。

斯帕坦导弹

美国现役高空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或称高空反弹道导弹。系奈基-宙斯导弹的改进型,用作美国卫兵反弹道导弹系统内高空拦截导弹,用于大气层外拦截洲际或远程弹道导弹。

技术性能数据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斯普林特 斯帕坦

全 长 8.23米 16.82米

直 径 1.37米 1.07米

最大射程 56公里 750公里

作战高度 32-48公里 550公里

最大速度 M11-12 M6.9

起飞重量 3.4吨 12.3吨

制导方式 无线电指令制导 无线电指令制导

动力装置 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核弹当量 1000吨 500吨

杀伤概率 75% 50%

命中精度 24-27米

反应时间 0.5分钟

发射方式 弹射出地面点火,垂直发射 井下点火,垂直发射。

发展历史

根据现时的公开资料,人类第一款制导武器要追溯到二战间德国研制出的第一枚无线电制导滑翔炸弹。当时德国还研制成功了HS-293和辅里兹-X(SD-140OX)两种炸弹。它们可由高空战略轰炸机投送,发现目标后自动锁定并随其进行战术机动,直至命中目标。盟军形象地把它们叫作“影子炸弹 ”。这种新型炸弹就是现代巡航导弹的雏形。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V-1导弹,是第一种巡航导弹类,使用磁性陀螺加上机械测高和弹身姿态感知和控制系统,接近于简陋的没有什么计算过程的惯性制导,有人也不认为这是制导,而将第一种真正的导弹的名份归于V-2

纳粹德国的V-2是第一种弹道导弹,使用无线电遥控制导,其设计具有高度的现代特征,甚至影响到战后长期以来中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典型如飞毛腿导弹也是延续了V-2的设计模式,而战后各国最初的航天活动使用的火箭也大幅使用了V-2导弹的成果(因为他们大都使用了原来德国的火箭科学家或火箭图纸作为其宇航火箭的设计研究基础)

世界上最早的陆基(即地面发射)洲际导弹是苏联1957年8月首次全程发射试验的SS—6型弹道导弹,它的射程为8000公里,核弹头当量500万吨梯恩梯。

世界上第一枚潜地导弹是美国的 “天狮星”1型巡航导弹,它1951年从潜艇上发射成功,最大射程960公里,战斗部为4—5万吨级核弹头或常规弹头。

世界上最早的潜地弹道导弹是苏联首先研制成功的。1955年9月,苏联首次将一枚改装的陆基战术弹道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随后,苏联研制成功SS—N—4型潜地弹道导弹,它的射程650公里,战斗部为100万吨级核弹头。

世界上第一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于70年代研制成功的SS—N—8II型弹道导弹,它的射程为9100公里,核弹头当量为100万吨梯恩梯。

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大战后期研制的 “莱茵女儿”、 “龙胆草”、 “蝴蝶”、 “瀑布”、 等导弹,但均未投入使用。战后,美、苏、英等国在德国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于50年代后研制出第一代实用地空导弹。1958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华北地区用地空导弹一举击落了台湾国民党空军的美制RB—58D型高空侦察机。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实战击落敌机.

世界上第一种单兵肩射防空导弹是美国的 “红眼”式。它于1962年首次发射,1966年装备部队。它长仅1.22米,重8.17公斤,一个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发射。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线跟踪制导,主要用于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世界上最早的空空导弹是德国1944年4月研制出的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它未及投入使用德国就战败了。美国的“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于1953年首次发射试验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式红外线制导空空导弹。世界首例空空导弹战果出现在新中国人民空军与龟缩在台湾的国民党空军之间的空战中,人民空军有飞机与飞行员牺牲,但后来的国共空战甚至与美军直接空战中美制空对空导弹也有没命中目标而堕海的响尾蛇导弹被新中国缴获,使得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技术被社会主义东方阵营所掌握,红色战机获得了新的武器。

虽然前面提到最早的制导炸弹是纳粹德国的HS-293,但是美军对此类特殊武器也早有了浓厚兴趣。美国陆军和海军自1940年起都启动了制导武器研发计划,比如“炸弹滑翔器”(BG)系列、“滑翔炸弹”(GB)和“垂直炸弹”(VB)系统等等。美军的“滑翔炸弹”类似于德军的Hs-293A制导炸弹,初期研制于1940年至1941年即已展开。1944年初,美陆航第八航空队曾在轰炸德国科隆时少量试用。其后期型还使用了红外制导、主动雷达寻的和电视成像等多种制导方式。与“滑翔炸弹”相比,美军的“垂直炸弹”系统的技术更为成熟。该型制导炸弹的研发早在1942年即已开始,它非常类似于德军的弗里茨-X炸弹。其基本结构是在一枚M-44 450公斤标准航弹上加装陀螺稳定系统的尾翼组件、一副活动舵面和曳光指示剂。由于这种炸弹只能左右调整方位,所以又被称为阿松(AZON)炸弹(azimuth only的缩略语)。不过这种后来被美国人自称为“灵巧炸弹之父”的阿松炸弹在当时很不受欢迎,原因是这种炸弹不能“发射后不用管”,操作员必须控制炸弹炸中目标方可允许载机摆脱敌军防空火力。对于这种增加风险的货色,轰炸机部队自然兴趣不大。最后在纳粹V-1导弹的压力下,杜立特将军指挥的美军第8航空队采用了一种使用阿松炸弹现成的制导系统,摇控装满炸药的轰炸机去攻击V弹发射阵地的方案,将B-17改装成BQ-7遥控自杀式轰炸机,由另一架同样是B-17或B-24改装的控制机CQ-4遥控进行自杀性攻击。但这个命名为“阿弗洛狄特”行动(靠,阿弗洛狄特是爱神维纳斯的希腊名啊)最终失败了,阿松炸弹的制导系统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当时美军还准备在太平洋使用B-24D改装的BQ-8,控制机计划使用PV-1图文轰炸机或B-24,但还再需要一架B-17作信号中继机,可见这种远距离中继制导当时已经在酝酿当中,但是阿松炸弹的制导如此不可靠让美军失去了继续发展的信心,转而等待国内已经研制出更可靠的卡斯托尔(Castor)制导系统。不过战争没有给予美国人更多的机会。

空地导弹最初是航空火箭与航空制导炸弹相结合而诞生的。德国首先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导弹,它的主要设计者是赫伯特·A·瓦格纳博士。1940年7月,瓦格纳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弹的基础上,研制了装有弹翼、尾翼、指令传输线和制导装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导弹,于1940年12月7日发射试验成功。1943年7月无线电遥控的HS—293A—1型导弹研制成功。8月27日,德国飞机发射HS—293A—1击沉了美国 “白鹭”号护卫舰,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沉敌舰,它也是最早的空对舰导弹。

世界第一种反雷达导弹是美国的AGM-45A“百舌鸟”导弹,它于1963年研制成功。此后,苏、美、英、法等国也研制成功反雷达导弹。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反雷达导弹都取得出色战果。

世界上最早的舰艇导弹是苏联于50年代中期装备军队的SS—N—1型导弹,这其实是一种水面使用的巡航导弹,它的打击目标是大型舰舰,战斗部装药量很大,可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核弹头当量为1000吨级,主要用于攻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上目标。但大多数舰舰导弹是中小型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 “蚊子”级导弹快艇发射苏制SS—N—2 “冥河”式舰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 “埃特拉”号驱逐舰。这是舰舰导弹击沉敌舰的首次战例。

反坦克导弹,1943年,纳粹德国陆军为了抵挡苏联红军军强大的坦克优势,在空军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方案的基础上,研制了专门打坦克的X—7型导弹。1944年9月,X—7基本研制成功,但未及投入使用就战败投降了。1946年,法国的诺德—阿维什公司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1953年前后研制成功SS—10型反坦克导弹,并在1956年的阿尔利亚战场上使用。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

第一种制导炮弹是美国M712式铜斑蛇155毫米口径炮弹,采用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制导装置主要由寻的头、信号处理模块、控制机构等组成。寻的头是炮弹的“眼睛”,当炮弹飞临目标的上空时,会自动寻找要攻击的目标,老式的寻的头结构与早期的红外空空导弹类似,采用圆锥扫描来测量目标与炮弹目线的偏差,但是这种方式精度难以进一步提高。现在采用焦平面CCD元件,而只对目标的反射光斑闪烁频率响应来确定导弹目线与目标的运动偏差关系,因为激光光斑强度大,光学特征突出,这就无须使用空空导弹那样的图象识别技术,只要盯住那个光斑,就能达到很高的命中精度。弹上信号处理模块把飞行中与目标的方向偏差以及动态运动关系计算出来,计算的误差信号输入控制机构,以便进行修正飞行;控制机构接受误差信号来控制舵机修正偏差,使炮弹准确的跟踪并击中目标。当前方观察所发现目标时,用激光进行指示,测距机测定距离(测距机的最大测试距离为5000米),观察员将有关的方位、距离、目标信息和激光编码数据用无线电报告给指挥所;指挥所经过计算,将射击诸元下达给炮阵地;炮手取出弹丸舱、制导舱,同时装定好引信、编码、调节定时器等,然后将其对接好,拧下保护帽,瞄准、装填、发射。发射后,弹丸飞出炮口约20米距离时,尾部的4片稳定翼自动展开。弹丸借助尾翼低速旋转,继续向前飞行。此为无控飞行段。

当飞到弹道顶点时,导弹开始低头,寻的头向下角度能接收到目标区的激光照射器打在目标上以一定频率闪动的光斑。控制舱内的惯性陀螺解锁,输出导弹姿态信号。控制器根据陀螺仪输出信号操纵舵面调整弹丸的飞行姿态。此为惯性制导段。当弹丸飞到距离目标约3000米时,炮弹捕捉到的信号非常根据目标反射光斑的相对位置,采用比例导引方式。所谓比例导引方式即由激光导引头测定弹目线角速度和各方向上偏移的加速度,然后给出弹目线和导引头光轴间的误差角成比例的控制信号,由导引头的校正线圈产生校正力距实现制导。比例制导的信号正比于弹目线角速度。同时,观察员用激光目标指示器发射编码激光照射目标。弹上的导引头搜索并接收到目标反射的信号以后,以比例制导的方式进行锁定,将炮弹导入正对光斑俯冲,击中目标上的光斑,自然也就击中了目标。

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于70年代初开始秘密研制末制导炮弹,1977年12月9日,在白沙靶场进行试验,从接近最大射程处射来的导弹,击中了一辆作为靶标的报废M-47坦克。炮弹命中炮塔左侧上方,爆炸将车内设施一扫而光。舱盖被掀掉,车内零部件从舱口飞出冲上天空。美国军方对试验效果非常满意,于80年代初将该弹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取名为“铜斑蛇”(Copperhead)。“铜斑蛇”炮弹由155毫米榴弹炮发射,采用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末制导炮弹,主要用于攻击集群坦克或装甲目标。全套武器系统由火炮、制导炮弹和激光指示器等组成。炮弹全长1.372米,弹径155毫米,弹重62千克,战斗部为6.4千克。最大射程20千米,最小射程4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600米。全弹分为导引段、弹头段与控制段,控制段前后各有弹翼,可稳定弹体旋转(6~18转/秒),并提供侧向机动效果。炮弹发射后,弹翼会以后掠20度自动弹出,弹道前段与普通炮弹一样靠惯性飞行。在激光指示器的作用下,炮弹前部的激光导引头接受从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导引炮弹准确飞向攻击的目标。该制导炮弹命中概率达80%以上。北约的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连装备有六门炮,用“铜斑蛇”炮弹以每分钟6发的正常射速进行齐射时,能在4分钟内消灭将近一个装甲团的所有装甲车辆。如果用普通榴弹,即便数个炮兵连以火力急袭,也难以阻止同样规模的装甲部队。北约的将军称一枚铜斑蛇的威力比一辆坦克还要大(至少从口径上的确如此)。

在美国研发部署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的同时,前苏联也丝毫没有怠慢,KPT设计局几乎在同一时期也着手研制。在吸取美国经验的基础上,于80年代中期生产并装备了“红土地”(Krasnopol)。由152毫米火炮发射,弹长1300毫米;弹重50千克,其中战斗部重20.5千克;射程22千米,命中概率达90%,对坦克目标的激光照射距离5千米以内,照射持续时间6~15秒。由于苏联的152毫米炮射程普遍小于北约的155毫米炮,因此,苏联在设计“红土地”时,炮弹采用火箭增程以超越北约炮兵射程。由于增加了增程火箭发动机该炮弹长度大,在运输和储存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战斗部、助推发动机和稳定尾翼;另一部分是控制装置,发射前将两部分组装在一起。“红土地”虽然比“铜斑蛇”射程远,重量却轻10%,而且还可以掠飞攻顶。1993年和1995年的发射试验,仅20发炮弹就击毁19辆T-72坦克。使用“红土地”作战时,在前沿部署携带电台观察员,观察员搜索5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因为激光指示器/测距机作用距离最大只有5千米。发现目标后用无线电台通知射击阵地。炮手向目标作间接瞄准,将炮弹射向目标区。后方炮兵开火时,有同步器启动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目标。在末制导段,弹上导引头的坐标器探测和不断跟踪从目标反射的激光编码信号,自动导向目标。 ”“红土地”炮弹在与目标交会的瞬间,制导炮弹会向光斑的前方机动,使命中点在激光束照射中心的上方,这种方式使得照射激光束无须直接照射在命中区上,免得被对方发现。一发152毫米炮弹落在1米外对于杀伤力不会有任何影响。由于在制导系统中考虑了超前偏移,当制导炮弹在接近目标时,由低伸弹道转为俯冲弹道以30度~40度的落角攻击目标,触发引信引爆战斗部将其摧毁。

“铜斑蛇”和“红土地”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末制导炮弹,都具有很好的作战性能。“铜斑蛇”末制导炮弹能对17千米内的任何目标进行准确打击,其射弹散布偏差仅有0.4-0.9米。“红土地”亦不逊色,1999年6月瑞典FH-77B火炮发射了3发“红土地”炮弹,击中了三个不同距离上的目标,使得“红土地”声名大震。但是从性能和作战使用等方面来看,“红土地”略胜“铜斑蛇”一筹。近年来“红土地” 制导炮弹也随坦克炮射导弹一起提供出口,中国也曾经购买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红土地”炮弹用于152毫米与155毫米火炮,大大提高了我军炮兵的战斗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