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履曲·警世 |
释义 | 《朱履曲·警世》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散曲家张养浩所作的一首警诫世人的散曲。该曲主要劝诫当权者不要耀武扬威、作威作福。 作品名称:《朱履曲·警世》 创作年代:元代 文学体裁:散曲 作者:张养浩 宫调:中吕 曲牌:朱履曲 作品原文〔中吕〕朱履曲·警世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①,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②。 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逃? 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喝道:旧时官吏出行,有仪仗或衙卒在队伍前吆喝清道,使行人回避,叫做喝道。 ②恰:才真正。 作品译文当官员们上马出行,有衙卒在前方齐声吆喝开道,这其实已经埋伏了他们危机的征兆。 再一意孤行下去,直到陷入深坑,心里才觉不妙。 祸危临头,天怒人怨,你们又如何躲逃? 再看看往日的威风,一扫而空,哪里找得到! 作品鉴赏身骑高头大马,衙役前呼后拥,“齐声儿喝道”,好一派威风凛凛、得意忘形的架势。作者却冷眼旁观,斩钉截铁地为之下一断言:“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才上马”的“才”字,在这一判断句中有两层作用。一是就“齐声儿喝道”而言,说的是一做官便耀武扬威,官职官场与作威作福密不可分;一是与“只这的便是”对映,显示了“上马喝道”与大祸将至之间的同步性。这种隐伏在显赫声势背后的危机包括两种,一种是官场的宗派斗争和内部倾轧,包括封建王朝所特有的“伴君如伴虎”的动辄得咎,致使乌纱落地,锁枷加身,这是“祸来”;一种是当上高官后忘乎所以,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终至罪无可逭,这是“天怒”。总之是风云不测,生死难保,陷入“深坑”便万劫不复。从上马喝道,经过“送”、“引”、“躲”、“逃”,到“旧来时威风不见了”,这就是官途,实也是畏途、危途。 从客观上说,“齐声儿喝道”同“送了人的根苗”,不能算是同等的概念,这就如同评论一局输棋,而说“第一着是败着”一样,未必能使人信服。但作品并非针对喝道的现象本身来评说是非,而是将它作为做官逞威的一种象征,曲中的“上马”,就含有“走马上任”的意味。作者从宦三十年,后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的高位上引退,是宦海虎口余生的幸存者,因此他抓住现象后的本质,揭示官场功名利禄之徒的下场,也就直接快当,一针见血,不容怀疑的余地。全曲冷峭隽拔,明白如话,而又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正体现了元曲的本色。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1329年(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