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党国 |
释义 | 党国,即党和国家,通常指国民党和中华民国,即抗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党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国效力”等词语内的党国,单从字面来了解,党就是国,国就是党,爱党才叫爱国,爱国必须爱党。它体现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 起源但细翻历史书籍,却并非这么简单,“党国”的实质内容其实是“以党训政”,只是国民党政治治国的一个阶段,并非是开始,也非结束。 另外,党国作为一个词是不可分开的,国家不可能没有党,党也不允许没有国家政权。同时,从语素的排列顺序来看,党在国家前面,党的意义重要性大于国家。 首创者为蒋中正。 发展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联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党制理念,为后来的国民党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 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全国的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起党国体制。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的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利管理体系作为从上到下的运转方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 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重大问题。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政治权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民国初年,虽然建立了中央政权,但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央政治权威。相反,由于权威合法性延续的中断导致政治权威的断裂与危机,社会走向严重的失序状态,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试图用不同的方式重建政治权威,其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强人政治"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两种途径较为典型。在袁、宋所主张的方式均遭失败的情况下,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国"的第三种权威模式。作为一种替代性和过渡性模式,孙中山探索的"党治"模式回应了社会政治心理需求,为解决迷失已久的社会政治权威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