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珠江组 |
释义 | 命名钟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广东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参考剖面位于惠州凹陷HZ21-1-1井。 沿革珠江组以珠1井1062~1727.6m井段为层型剖面,指位于珠海组与韩江组之间,岩性为褐灰色泥岩、粉砂岩与灰色含砾砂岩、砂砾岩组成不厚频繁互层,并夹劣质油页岩、沥青质页岩和褐煤的一套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该组曾被称为下中新统第三组(1977、1978)、珠江口群珠四组(1979),《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沿用钟水仙等的定义。 特征该组可分三段:下段为灰白色粉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与褐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频繁互层,夹沥青质页岩、劣质油页岩;中段为深灰或褐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砂岩互层,夹薄层状沥青质页岩;上段为灰或灰褐色泥岩夹灰白色白云质砂岩、钙质砂岩,顶部以泥岩为主。厚212~1032m。位于地震反射层T4和T6之间。与下伏渐新世珠海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韩江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富含有孔虫、钙质超微和孢粉化石,有孔虫属N5—N8带,主要分子有Globorotalia jiaoweiensis、Cassigerinella chipolensis、Globoquadrina binaensis、Globigerinatella insueta、Globigerina ciperoensis、Catapsydrax staiforthi、Praeorbulina glomerosa、Globigerinoides sicanus等;钙质超微化石为NN1—NN4带,主要有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Discoaster druggii、Sphenolithus belemnos等。孢粉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本组为滨海、浅海相沉积,遍布珠江口盆地。岩性厚度变化较大,自北向南岩性变细。北部古珠江三角洲区及西江凹陷岩性较粗,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夹极薄层泥岩;恩平、番禺、西江井区及海丰、陆丰一带滨海沉积区,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夹薄层石灰岩。在惠州凹陷、惠陆低凸起的南部及东沙隆起,本组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上部以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中部则石灰岩及生物礁滩灰岩发育,厚达562m。厚度为212~1032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