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村清真寺
释义

清朝末年,周村回民已发展到四、五十户,二百多人口,众多回民普遍要求开展统一的宗教活动,因此就有人发起要在周村建立一座清真寺,现在位于周村北门里顺河街路西的这座清真寺是清朝末年建立的。这座寺朱红色大门,座西朝东,大门是五间砖房子构成,中间是过道门,两边带耳房,耳房两边有道便门(现在已无)。迎门是一座五间宽敞高大的前出廊的大殿,十分壮观,大殿也是座西朝东,这是因为按照伊斯兰教的习惯,清真寺大殿都要背向西方,这样教徒们在朝拜时都能面向西方的伊斯兰教的圣地阿位伯的麦加城的克劳白神庙枣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清真寺。大殿的北头一排五间北屋,阿訇住在里面。

发起兴建清真寺的人叫赵其X(名不详),初建时只是由回民捐钱买了三间北屋,后来又由益都、金岭镇、术河、博山、周村等地回民捐钱扩建了五间大殿。大殿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原有碑石记载此事(这块碑“文化大革命”中已砸毁)。发起立碑的人叫赵衍泽,他并亲自撰写了碑文。此人是当时益都的一位大绅士,在当地是比较开明、有威望、办事公道的人,人称赵八爷。其子在南方某地做县官,算是有权势的人家。书写这座碑文的人叫赵立泽,乃赵衍泽的堂叔兄弟。

大殿的屋架是从焦桥袁家买的,还买了李家的一座祖先楼子(另一说是焦桥袁家的)又把它改成了万岁楼子,上面写着:“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这座清真寺就好象有了护身符,教民的活动就有了保障,以免地方上的官吏和军队来取闹和破坏。盖大殿时就立了碑,立碑时的阿訇是张万友。清真寺当时的地基北到城墙要,南到离大殿二十米的地方,西到离大殿四米左右的地方,东到街道中央,大约有四亩地。现在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有1024平方米。

周村清真寺的这些宗教生活,从建立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比较正常。回民们都有按时到清真寺来过礼拜和三大节日。如婚丧大事都到清真寺来举行仪式,杀鸡宰牛羊也都到清真寺来进行。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回民的生产和生活,重视和支持回民的宗教活动,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每年都要拨款给回民所在的生产他,发展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但十年浩劫中,清真寺严重地遭到了破坏,石碑和万岁楼子被砸烂,清真寺被占,财产被查抄一空,张阿訇被剪掉胡子游了街,一切宗教活动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又逐渐得到落实,清真寺的一切宗教活动又恢复起一。一九八O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圣纪节,清真寺做了油箱子,挨家挨户的送到回民手里。当回民们又吃到油箱子时高兴地说:“党的民族政策又回来了!”从一九八一年四月起人民政府每月发给张阿訇四十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费。“文革”期间被停发的生活补助费,也已补发。一九八二年周村清真寺还做过一次修整,“文化大革命”丢失的东西,大队也折价做了赔偿。

一九八三年古尔邦节时,周村清真寺又正式开放了,淄博市委统战部长、民委主任贾东明同志,周村区区长李树勋,周村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周忠杰等同志都前来祝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