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淡水鲨鱼
释义

淡水鲨鱼(Pangasius Sutchi)属芒科、芒属,是苏氏园腹芒的俗称,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鱼芒)、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要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生物学特征

1.体型与体色。淡水鲨鱼体色有黑、白、灰、红四种。前三种体色的鲨鱼多作为食用鱼饲养,尤其是灰鲨鱼最受欢迎,其背部青色,体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红鲨鱼即水晶巴丁鱼,多作观赏鱼饲养。

2.适应性与食性。淡水鲨鱼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较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映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

3.生长与繁殖。淡水鲨鱼食性杂,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3厘米~4厘米)养殖4个月,体重可达0.6千克以上。该鱼性成熟较晚,饲养3年~4年,体重达3千克以上可以进行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9月,属一年一次性产卵鱼类。

该鱼体长、侧扁,背部隆起,头部偏平呈圆锥形,吻短,口亚下位,鳃膜与颊部不相连。膘大,具有呼吸空气的功能,故不易缺氧。该鱼的软骨组织含有硫酸软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观赏,还具有药用价值。

4.淡水鲨鱼营底栖生活,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饵,也摄食人工饲料,成鱼则摄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该鱼十分贪食,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对环境适应性强,河流、池塘均可养殖,养殖8个月可增重1公斤。该鱼性胆怯,游动快捷,受惊扰在水中不停地跳跃。该鱼抗低温能力差,适温20℃-30℃,最佳生长温度是24℃-28℃,当水温降至18℃时,摄食量和活动明显减少,水温连续低于12℃开始死亡;生长水质的ph值为6-7.2。

养殖技术

淡水鲨鱼成熟迟,饲养3-4年、体重3公斤以上才能进行繁殖。每年6-9月为生殖季节,每年产卵一次,卵小,粘性,黄绿色,呈透明状。由于与罗非鱼的适温和饲料要求相似,养成方法也近似罗非鱼,但比罗非鱼抗病力强。放养鱼种的规格为5-10厘米,每年4-5月份水温在20℃以上开始投苗。一般放养密度:单养每亩2000尾;混养每亩100尾;网箱每立方水体100尾。成活率达90%。

病害防治以肠炎等为主。因淡水鲨鱼不具鳞片,对化学药品易敏感,故多用中草药防治为好。

淡水鲨鱼的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鱼苗期须在30%以上,成鱼在25%-30%。可用以下配方:鱼粉20%,肉骨粉5%,小米糠13%,熟豆粕20%,麦麸10%,啤酒酵母粉5%,玉米面18%,麦芽4.5%,豆油1%,双鱼牌矿物元素添加剂2%,双鱼牌复合维生素添加剂1%。在配好的原料中加30%的水,拌匀后制成颗粒饲料。

口感味道

淡水鲨鱼口感鲜美,不同与一般的淡水鱼类。相比较而言,鱼油更多,全身无小刺,只一根长刺,鱼肉细腻鲜嫩,鱼肉白而亮,营养丰富,适合老人小孩食用。


与虎头鲨的区别

这淡水鲨鱼和海水鲨鱼不是一家的。它们不但不是同家,而且区别的确还很大,海水鲨鱼,它是属于软骨性的鱼类,再一个它没有鳔,也就是咱们通常说的鱼肚,起平衡作用的,没有它,那这海水鲨鱼在水里就得不停地游,不游它就要沉底儿,而淡水鲨鱼是硬骨性鱼类,它和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不但有膘,而且也没有海水鲨鱼那么凶猛,相反,它的胆儿还小的不得了。

鱼病防治

淡水鲨鱼的病害防治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地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即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且添加“大蒜素”或“鱼菌宁”、“鱼服康”等药品,以防止肠炎、腐皮、疔疮等病的发生;定期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药品,预防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的发生。因为淡水鲨鱼身体不具鳞片,对化学药物较为敏感,一般不要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病害有肠炎病、白点病、气泡病。

1.肠炎病:病鱼行动迟缓,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肛门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打开病鱼的腹腔,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亡。

2.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鱼体被小瓜虫寄生后,病鱼的鳍条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所以叫白点病。感染了小瓜虫的鱼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小瓜虫的流行季节。15~25℃的水温是小瓜虫繁殖的最适水温,当水温在10℃以下和26~28℃时,发育停止,28℃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虫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预防方法: 1)放苗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2)发病后,用40%福尔马林浸泡;

3)提高水温。

3.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阶段,成鱼很少见。这种病由三种原因引起。第一,鱼池中施了过多的未发酵的腐熟肥料;第二,是由于池水中的N会计师达到饱和状态引起的,据报导,1升水中含N量达到18.6~19.73便可使鱼产生气泡病;第三,是水中氧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所引起。池场内的水生藻类,如金鱼藻过多,在强阳光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而释放大量的氧气于水中,使水中的氧气过饱和,在鲨鱼的体表,鳍上,鳃上形成许多气泡,使鱼的浮力增加,失去正常的游动能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1)禁止在鱼池中施放未发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饵量要适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质过多;2)清除池中的水草,控制水中的肥、活、爽;3)往病鱼池中加注新水,可防止病情变化,加入新水后,病情轻的鱼可以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