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编委会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08092 出版时间:2011-01-01

版 次:1

页 数:529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国学 > 国学研究

内容简介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它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所谓“常识”,一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二是指生活中经常遇到、经常使用、只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常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全书分为国家政治、职官制度、教育科举、礼俗礼制、兵制法制、经济赋役-、思想学术、天文历法、文化典籍、语言文学、伦理修养、宗教信仰、神秘文化、书画艺术、乐舞风流、体育娱乐、衣食住行、中华医药、建筑园林、节日风俗、考古文物、称谓文化、图书档案、典故溯源、俗语民谚、百工名物、帝王重臣等27个篇章,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本该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提纲挈领地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一书在手,让你尽览国学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前言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它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所谓“常识”,一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二是指生活中经常遇到、经常使用、只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生活当中,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国学常识,有些人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这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处处遭遇尴尬。比如,缺乏国学常识,在读历史小说时难免对人物来历、职官制度、宗法礼俗等不了解,自然就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妙处,读故事也就囫囵吞枣;缺乏国学常识,就会对生活中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甚至在工作中错误百出。可见,掌握一些基本的国学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学知识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今天,随着国势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要让世界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常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全书分为国家政治、职官制度、教育科举、礼俗礼制、兵制法制、经济赋役、思想学术、天文历法、文化典籍、语言文学、伦理修养、宗教信仰、神秘文化、书画艺术、乐舞风流、体育娱乐、衣食住行、中华医药、建筑园林、节日风俗、考古文物、称谓文化、图书档案、典故溯源、俗语民谚、百工名物、帝王重臣等27个篇章,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本要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都有哪些?“天下”的范围是什么?“郊祭大典”是怎样的一种祭礼?“郡县制”和“州县制”有什么联系?“品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称古代官署为“衙门”?“南北面官制”是什么时候的制度?何谓“举孝廉”?“连中三元”的“三元”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兵”与“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连坐”和“族诛”有什么联系?什么是“井田制”?何谓“天人感应”?“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礼义廉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走方医生叫“铃医”?“折柳”的习俗起于什么时候?古代“黎民”和“百姓”都是指平民吗?“金龟婿”的说法从何而来?为什么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马后炮”怎么会成为“不及时举动”的代名词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这是一本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粹的工具书,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无论你学历如何,年龄怎样,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就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你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一书在手,让你尽览国学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书摘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都有哪些?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国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家口等4个分区;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国母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国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国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总体而言,六大区系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最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可以说,这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国,六大文化彻底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天下”的范围是什么?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的地理范围是有变化的。

“天下”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胡人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国家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感到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极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的地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