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农工民主党宜宾市委员会 |
释义 | 历史沿革 1985年前,全市仅有自贡市富顺县调宜宾工作的杨筠禄(女)1名农工党员。1985年10月,农工党四川省委会易明昭秘书长、组织处周上明处长及王子扬同志到宜宾指导筹建工作,发展农工党员组建联络组,联络组由熊大章、李德舆、袁石林、杨筠禄(女)4人组成。1986年6月,经农工党四川省委同意,成立农工党宜宾市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丁浩、熊大章、袁石林、李德舆、扶兆民5人组成,丁浩任主任委员,熊大章、袁石林任副主任委员。筹委会期间,建立农工党宜宾市筹委会,辖支部3个,即:“综合支部”、“宜宾市二医院支部”、“ 宜宾市一医院、卫校联合支部”。经农工党四川省委会批准,1987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农工党宜宾市委员会,时有农工党员44人。到2007年,农工党宜宾市委共召开了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产生了5届市委会,现任主委景世刚。 机构设置 农工党宜宾市委员会自1987年成立至1996年为县级市委员会,1997年宜宾撤地设市升格为地级市委员会,市委会机关设办公室1个,编制5名(专职副主委1人、秘书长1人、办公室主任1人、组宣干部1人、事业后勤人员1人)。农工党市委会下设政研、宣传、社会服务、“三胞”及妇女、老龄工作5个专门委员会,分别由市委委员担任各专委会主任。 基层组织 1986年至1987年筹委会期间,建立有“综合支部”、“宜宾市二医院支部”、“宜宾市一医院、卫校联合支部”3个支部;1991年建立“教、科、文”支部;1995调整建立“卫校支部”、“江北支部”;1997年撤地设市后,再次调整建立“教育支部”、“科技支部”,到2006年底基层支部共有9个。每个基层支部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农工党市委坚持“三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2006年底全市共有农工党员227人,党员平均年龄49岁,医卫界占70%,高、中级知识分子占90%。 20年来,农工党宜宾市委坚持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共宜宾市委和农工党四川省委领导下,根据农工党中央和农工党四川省委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结合宜宾市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团结和带领全市农工党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党派界别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参政党,为构建“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和谐宜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