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所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M. Heude, 1836-1902)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馆(Musée de Zi-Ka-wei,1930年改称震旦大学博物院(Musée de Heude),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几十年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下设10个研究组、2个课题组和1个中心实验室,先后有秉志、陈桢、陈世骧、刘崇乐、蔡邦华、郑作新、张广学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院士。 研究领域1、重要动物类群的分类研究、鉴定与编目 2、重要动物类群及物种的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研究 3、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与极端环境下的物种进化理论研究 4、外来入侵种、检疫物种以及农林有害物种的预报预警与检测 研究包括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发现、描记和编目、动物的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动物地理学、物种进化、进化生物学、物种多样性保护、有害动物及外来种的监控、标本信息的数字化及现代化管理等。研究对象涉及昆虫、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及兽类等。 人才培养据“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网站资料:实验室是“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地”,可招收动物学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实验室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5人。实验室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实验室有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以及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发展目标实验室以解决动物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及面向国家需求为目标,通过宏观与微观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综合形态与分子等多层次数据,研究和描记动物物种的多样性,重建物种及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物种及物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协同进化及生态适应的过程与机制;解析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分布及演化的影响;研究动物扩散规律以及入侵生物和重要疫病媒介动物的防控策略;为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实验室将紧密围绕院、所新时期的创新战略与目标,紧紧抓住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在学科凝练、研究队伍优化、科研水平及科研产出提升、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在物种多样性的分类、进化生物学、外来入侵种、动物疫病、动物仿生学等领域,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创新性贡献。 科研成果据“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网站资料:自解放以来,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000余篇、专著300余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54项、省部委科研成果奖数百项。 获得“中国经济昆虫志”(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侵害虫蔬菜花斑虫的封锁与控制技术”(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2007年)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设计的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成功地解决了青藏铁路对藏羚羊迁移的阻隔,(2008年)参与完成的“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编写出版了包括《中国动物志》、《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经济昆虫志》、《中国动物图谱》等在内的一系列动物学界的著作,以及多种地方性动物志和科普著作。 中心实验室据“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网站资料:中心设有分子系统学实验室,拥有扫描电镜、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及配套凝胶成像仪等,为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备有野外考察车2部、无线电跟踪仪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像机、夜视仪、录放像装置、专业录音机和照相机、多种配置和功能的显微镜、计算机及丰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如凝胶成相系统、图象采集系统)等,可供开展各类相关研究工作使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