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笃孙 |
释义 | 个人履历郑笃孙,1917年生,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东宿人。1937年毕业于东平县中学,抗日后辗转就读于山东联合中学、国立湖北中学、国立第6中学,1940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今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前身)中国画系,受业于著名画家吕凤子、潘天寿、丰子恺、吴苇之、李可染、傅抱石、高冠华等先生。毕业后先后在重庆中学和邯郸一中任教,躬耕教坛42年。1988年退休,又任邯郸市老年大学中国画教授。 主要事迹在河北省邯郸市老年大学,有一位年届耄耋的老教授,他就是著名花鸟画家郑笃孙。他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笃孙教授,原名金禄,号笃翁,祖籍山东东平,自幼喜爱国画。后就读于国立艺专(今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前身),曾受业于吕凤子、潘天寿、丰子恺、吴苇之、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习绘画,学做人。他谨记潘天寿先生所常讲“画以人重”、“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的教诲。主攻写意花鸟画,形成了朴厚严谨、生动潇洒和意境深邃的风格,正如人物画大师吕凤子先生为其画竹题曰:“朴厚如其人”。如今,郑老虽已八十有二,但仍精神矍铄,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他爬长城、跨黄河、登泰山、上庐山、穿三峡,执笔写生,吟诗作画,通过千百次的实践、总结,使他在艺术上不断有了新的突破。 斗转星移。1988年1月,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了42个春秋的郑笃孙,光荣退休了。不久又在市老年大学讲台上发现了他的身影。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备课、教课、批改作业,孜孜不倦地默默工作着。他激奋地说:“我是学中国画的,在老年大学中国画教学岗位上,我不祈求什么,只想为中国绘画艺术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之愿足矣。” 老年大学的学员,普遍年龄偏大,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过去连毛笔都很少拿过。郑老坚持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授课计划。除讲授专业知识、讲评作业外,他还边讲边泼墨挥毫作范画,让学员观摩学习。他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狼毫、羊毫、鸡毫等不同的画笔作画,让学员了解不同毛笔的笔性,又采用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笔法作画会产生不同效果,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郑老喜书法、擅花鸟,草虫、蔬果、鸟兽皆工,尤以画梅、兰、竹、菊最为著名。他画写意梅花,以书法入画,下笔轻利,泼彩鲜妍。画蝉蝶草虫,喜用点簇,宛然如生,很能引人入胜。学员对他都很敬重,有的10多年来一直坚持听他的课,毕业了也不走。他们说:“郑老师业务水平高,课教得好,深入浅出,有法可依,我们学画像着了魔似的。”因此,郑老受到广大学员的拥护和称赞,1998年度,他被评为河北省老年教育优秀教师。 日常生活中的郑笃孙,对长辈十分敬重,对同辈谦和大度,对后辈更是关怀有加。人们都十分喜欢和他交朋友、谈心。他健谈,直到现在仍然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他告诫青年朋友,《论画》是每一位欲成为画家的人必读之物,一定要读懂、读好它。他的许多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艺的品格,是书画知识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多少年来,在艺术道路上,郑老靠着他的渊博和睿智,艰苦而又自信地朝着人们不容易达到的境界攀登着,什么风风雨雨,桂冠荣名,一概置之度外。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睿智使他在艺术上进得去、出得来;在生活中能够提得起、放得下。这,或许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秘诀吧! 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郑笃孙的事迹已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他的画作分别入选《世界书画名录》等多部画集而被珍藏。1998年5月,他应邀参加了’98首都艺术博览会并获奖,其代表作曾获’99“国花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展赛银奖,1998年12月出版了《郑笃孙作品集》。唐代李商隐有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这位耄耋之年,终生为绘画教育辛勤耕耘的老教授的生动写照吗?愿他健康长寿,愿他艺术之树常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