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子兆
释义

(1837—1892)清朝贡生、曾为左宗棠幕僚,钦授中议大夫,武功将军,花翎二品衔,历任陕西粮台(即:钱粮总监、亦称“粮台”),汉中府、西安府知府。在22时就撰写出<湖北选拔贡卷>。

据《西安史料》记载,郑子兆(1833年至1892年)天门竟陵人,拨贡,官至汉中知府。善为行草,在任左宗棠幕僚期间,因收复新疆有功而名重一时。《汉中志》记载:“郑子兆钦授中议大夫,花翎二品衔,历任陕西粮台都转运使、西安府知府、汉中府知府。”据《横林镇志》记载,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郑子兆所写的石碑,著有《辩伪论》、《安旧斋遗墨》等,还曾撰写《德政论》、《修身论》、《湖北选拔贡卷》等书。

清朝咸丰辛酉科天门籍拔贡郑子兆撰的《湖北选拔贡卷》渔2010年2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发现,并称此举为清末科考制度提供了文献史料,是湖北省至今第一次发现的拔贡试卷。

据考证,选拔贡是《湖北选拔贡卷》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产物,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的墨笔试卷,需经专门会录人员用朱笔誊写后送主考官,目的是防止辩认考生笔迹而在阅评试卷时舞弊,誊稿即称为“朱墨”。清朝中式的举人、进士将自己的试卷刊刻散发亲友,以后又扩展到无须朱笔卷录的复试、殿试等试卷,均刊刻散发,形成一种特殊文献,统称“朱卷”。此次发现的《湖北选拔贡卷》是郑子兆撰,科举年代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距今有150年,木刻线装本,现馆藏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保存十分完好,具有珍贵的馆藏价值,图书编号为《……》。

拔贡是清代科举制度选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由省学政从州、县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破格提拔)。作为拔贡,经考试一等可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

清代入仕,汉人尤重科甲,《清会典》载:“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出身有八:一曰进士、二曰举人、三曰贡生(恩、拔、副、岁、优、例)、四曰阴生、五曰监生、六曰生员、七曰官学生、八曰吏。”

在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取得进京入朝上殿的资格,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主要是储备人才,供朝廷选用。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即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湖北选拔贡卷》内容,首页是选拔一名郑子兆二十四岁,安陆府天门县学优禀生,本城民籍。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钦命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提督湖北全省学院俞等4名考官评语分别为:精理为文、秀气成彩;浣月清思、凌云健笔;去肤存液,炼气归神;湿润而泽,缜密以栗。还有150字的总评语。贡卷正文,题目:《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考卷中的文句有圈点,上有眉批。履历表,古代把履历表叫作“脚色”,其中详细叙述祖籍从太始祖到亲历代简历及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年龄形体相貌等。其目的有二:一是证明家世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员经历,以便廷迁使用。

履历表中,记载了郑子兆前辈历代敕封修职部2人、举人4人、武举1人、太学生14人、贡生14人,敕封太儒人2人等。

郑子兆(1837-1892年)天门竟陵城内人。清咸丰辛酉科考以拔贡出仕,后博学宏词朝考为“廷试第一”。同治六年(1867年)时任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重其才,拓为幕僚,随同理略军政事务约十余年。征西收复新疆后,清廷论功行赏,授郑子兆花翎二品衔。后任西安府知府,汉中府知府,卒于任所。清廷赠郑子兆为“中议大夫”、“武功将军”,封其夫人为“一品夫人”,以示荣宠,翰林陈沁源为其撰《墓志铭》。著有《德政论》、《辩伪论》、《修身论》、《湖北选拔贡卷》等。

从郑子兆任左宗棠幕僚到卒年,其一直远在陕西、甘肃、新疆从政,30余年,所有公文稿札记、词文字画均散失。西安档案馆存档郑子兆任西安府知府的资料:“郑子兆书法学欧善为行草、曾于左宗棠幕中书写秦奏、名重一时”,在碑林有墨迹,为四旗千总刘松山公(谥号忠壮)所书。近日喜得发现《湖北选拔贡卷》。《湖北选拔贡卷》的发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为专家学者研考湖北历史人物提供了佐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