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待诏 |
释义 | 1.等待诏命。 2.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宋、元时期尊称手艺工人为待诏,即由于此。唐玄宗时遂以名官,称翰林待诏,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应制等事。宋有翰林待诏,堂写书诏。辽有翰林画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诏,掌校对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从九品。 《汉书.公孙弘传》:“时对者百余人......拜为博士,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收弈,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 3.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唐代不仅文词经学之士即医卜技术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有医待诏﹑画待诏等名称。宋元时对手艺工匠尊称为待诏本此。 4.(明朝-清朝)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雅,从字面意思应该理解为“随时待命而被召唤之意”,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位文官,原是明朝的大臣。清政府让他设计官服、官帽、官符等。由于对清政府不满,于是他设计的官服便有些不雅。比如:马蹄袖、开腹袍、四叶肝还有顶戴花翎、官符子都是以禽兽为图案。后来,又让他设计发型,他便设计成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