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善玉 |
释义 | 茅善玉,上海市人。她的表演感情真切,动作优美;演唱时嗓音甜润,情深味浓,柔中有刚,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八十年代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后起之秀。 中文名:茅善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62年1月10日 职业:上海沪剧院院长 毕业院校:上海沪剧团学馆 经纪公司:上海沪剧院 代表作品:《拔兰花·赠花》《谁是母亲·贵人相助》等 主要成就:1983年“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人物简介国家一级演员。1962年1月10日生,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1979年毕业后留团(今上海沪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曾先后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血染姊妹花》、《魂断蓝桥》、《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梦圆》、《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红喜事》、新版《家》、《龙凤逞强》和《雷雨》、《生死对话》等剧目。还在《璇子》、《姊妹俩》、《牛仔女》等沪剧电视连续剧中担任主演。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灵气,唱腔圆润甜美,情深味浓。近年来在戏路上又有新的开拓,展现了她艺术创造新的天地。 198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4年获全国现代戏会演一等奖;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特等奖;1984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4年登陆央视春晚清唱《燕燕做媒》,1989获首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199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主角奖,1995年获上海第七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现任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剧协副主席。 活动年表1985年,农历乙丑年: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此奖前身为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后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更名为“梅花奖”。 戏曲演员获奖名单 茅威涛(浙江越剧撔“倩”演出团)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 洪雪飞(北京市北方昆曲剧院) 杨淑蕊(北京京剧院) 刘萍(中国评剧院) 迟小秋(辽宁省阜新市京剧团) 尚长荣(陕西省京剧团) 孙毓敏(北京京剧院) 张学津(北京京剧院) 侯少奎(北京市北方昆曲剧院) 2005年12月28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廿八日,19时15分:纪念袁滨忠先生逝世38周年“风雨送春”沪剧演唱会举办 纪念沪剧袁派创始人袁滨忠的“风雨送春”沪剧演唱会在上海逸夫舞台举办,自12月28日至12月30日,举办三场。 由于袁滨忠英年早逝,门下弟子人丁并不兴旺,但这次沪剧界“总动员”,沪剧界名家名角和优秀青年演员悉数登场,使得这台名为“风雨送春”的演唱会阵容可观,越剧演员赵志刚、方亚芬等也登台亮相。 演出剧目 《拔兰花·赠花》(程臻,黄爱忠) 《谁是母亲·贵人相助》(王珊妹,钱思剑,李建华) 《苗家儿女·小桥相会》(孙徐春,方亚芬) 《少奶奶的扇子·赞扇》(洪立勇) 《红色娘子军·分界岭》(金玉明) 《红珊瑚·岛遇》(张杏生) 《年青一代·读遗书》(徐伯涛) 《恩仇记·竹楼相会》(张爱华) 《桃李颂·党啊,我的母亲》(吴斌) 《父子恨·饮鸩》(赵志刚,汪华忠) 《红灯记》(茅善玉,马莉莉,钱思剑) 独唱:徐蓉,沈惠中,钱思剑 2006年1月20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廿一日,晚:“钱程似金”滑稽演唱会举行 1月20和1月21日晚,“钱程似金”滑稽演唱会于美琪大戏院举行。本年正值钱程从艺25周年,为了展示25年来的艺术成长过程,钱程特地选择了个人演唱会的形式,并邀请了何赛飞、茅善玉、张达发、李九松、嫩娘、黄静慧等名家加盟。 演唱会上,钱程与诸位名家分别合作表演独角戏、沪剧、锡剧、滑稽戏、淮剧、甬剧、越剧、说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唱段。此外,他还与妻子孙勤圆登台合作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演唱会的最后以歌舞小品《前程似锦》结束。 2006年1月29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19时: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播出 2006南北演艺名家迎春戏曲大反串晚会在东视文艺频道播出。 节目有京剧演员马长礼的白派京韵大鼓以及他和李炳淑演唱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上海滑稽表演艺术家周柏春的评弹《小飞蛾自叹》,黄豆豆、吴昊、陈琳、李颖的京剧《四杰村》,南北话剧名家严翔与雷恪生的京剧联唱,倪琳、马晓晖、小荷的沪剧联唱,张达发、张咏梅、萧雅的淮剧联唱,蔡正仁、晓林的真人秀,计一彪、朱俭、朱桢分别用苏州话、上海话、东北话演绎的喜剧小品《拾玉镯》。参加越剧旦角流派联唱的,有唱王派的史依弘,唱吕派的沈籦丽,唱袁派的倪迎春等。唱傅派的方佩华;茅善玉演唱的周派《送凤冠》;还有反串四大名旦的京剧老生范永亮和李军,古稀高龄的评弹名家赵开生将荀派的经典形象红娘学得维妙维肖。李家耀、谭义存的评话《武松打店》,盛小云的唐明皇和张军的杨贵妃;秦建国、孙徐春、关栋天三人扮演的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一曲《饮酒歌》,马秀英的沪剧《罗汉钱》,孙小梅的豫剧《花木兰》,余红仙的京剧《珠帘寨》,孙正阳的扬州《空城计》等。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 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4月8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茅善玉、马莉莉、万智卿提议紫竹调为上海城市标志曲 沪剧演员茅善玉、马莉莉和沪剧作曲家万智卿在“东方讲坛·经典沪剧音乐艺术系列赏析”讲座上一起提议,希望优美动听的“紫竹调”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曲。一位名叫潘妙根的花甲老人上台呼应,宣读了一份倡议书,许多听众当场签名,共同推荐。 茅善玉说,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 2006年6月1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十五日:六代沪剧演员录制首个文化遗产日庆祝晚会 为庆祝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六代沪剧名家在上海电视台高清演播室录制了一台“同唱一台戏”的庆祝晚会。此次演出是上海沪剧界的一次难得的盛会。沪剧老艺术家代表邵滨孙、杨飞飞、王盘声悉数到场。中青年演员茅善玉、马莉莉、陈瑜、孙徐春、陈苏萍、华雯等献上了诸多沪剧经典。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京剧演员张达发、越剧演员王志萍、淮剧演员梁伟平也客串了一把沪剧。与沪剧一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丝竹和锣鼓书的艺术家们也参加了现场展示。 2006年6月14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十九日: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座谈会举办 “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同时,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等近30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将他们珍藏的个人音像资料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该院《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永久收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布的“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戏曲剧种剧团发展面临四大困境: 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国营戏曲剧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原先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于是,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 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由于剧团经济状况拮据,在职人员基本工资都很难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又十分艰苦,不少演职人员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艺术学校的状况也不景气,国营院团的萧条和艺校的高额学费严重影响生源。 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上百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 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人民币、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2006年6月28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初三日:上海沪剧院首演《生死对话》 上海沪剧院创作的现代戏《生死对话》首演。作为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祝贺剧目,改编自20世纪50年代王愿坚小说《党费》的《生死对话》,并尝试在沪剧舞台上用影视剧的手法叙事抒情。 《生死对话》由赵化南改编,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出演女主角黄英,女儿妞妞由陈丹妮饰演。 2006年11月25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初五日:上海沪剧院首演《舞龙人》 现代沪剧《舞龙人》在逸夫舞台首演,该剧以三林镇一支舞龙队崛起的经历为题材,再现当地人为世博园区动迁顾全大局的精神。三林镇的舞龙队曾多次在国内重大舞龙赛中夺冠,沪剧《舞龙人》讲述了舞龙队借申博成功的东风再度崛起的故事。该剧由孙徐春、茅善玉主演。 2007年5月12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廿六日,19时15分:《春色2007——孙徐春沪剧金曲演唱会》举行 《春色2007——孙徐春沪剧金曲演唱会》月5月12日、5月13日在逸夫舞台举行。 节目单 一、《昨夜情》系列 “为你打开一扇窗”、“思柳”、“沿竹林”、“月光似水”、“读信”(孙徐春,倪幸佳) 二、《金曲经典》系列 《碧海青天夜夜心》“赠玉兔”(钱思剑,赵隽晴) 《小巷之花》“向往”(孙徐春) 《东京三丽》“闻义卖”(孙徐春) 《血染姐妹花》“海滩诀别”(孙徐春,吕贤丽) 《小镇之恋》(孙徐春) 《田园梦》(孙徐春,华雯) 《今日梦圆》“雨中情”(孙徐春,王丽君) 《石榴裙下》第四场(朱俭,吉燕萍) 三、《家》系列 “洞房”、“别梅”、“诀别”(孙徐春,茅善玉,程臻) 2007年5月14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廿八日,上午:上海沪剧院2007年集体拜师收徒仪式举行 上海沪剧院集体拜师收徒仪式在上海沪剧院排练厅举行。王丽君拜杨飞飞为师,吉燕萍、赵隽晴拜茅善玉为师,程臻拜马莉莉为师,朱俭拜孙徐春为师,徐蓉、王嫣拜陈瑜为师,滕一茗拜韩玉敏为师,吴争光拜汪华忠为师。王盘声、小筱月珍等出席。 2007年7月8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四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8日演出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沪剧院演出沪剧。 演出剧目 《瑞珏》(茅善玉,钱思剑,程臻,朱俭,王清,金玉明,吕贤丽,李建华,陈瑜,居峰,王惠钧,王立海,藤烨茗) 2007年7月9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五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9日演出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沪剧院演出沪剧。 演出剧目 《瑞珏》(茅善玉,钱思剑,程臻,朱俭,王清,金玉明,吕贤丽,李建华,陈瑜,居峰,王惠钧,王立海,藤烨茗) 2007年7月10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六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10日演出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沪剧院演出沪剧。 演出剧目 《瑞珏》(茅善玉,钱思剑,程臻,朱俭,王清,金玉明,吕贤丽,李建华,陈瑜,居峰,王惠钧,王立海,藤烨茗) 2007年7月11日,农历丁亥年五月廿七日,19时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11日演出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沪剧院演出沪剧。 演出剧目 《瑞珏》(茅善玉,钱思剑,程臻,朱俭,王清,金玉明,吕贤丽,李建华,陈瑜,居峰,王惠钧,王立海,藤烨茗) 2007年9月26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十六日,晚:上海青浦区外国友人中秋戏曲欣赏晚会举行 由上海青浦区对外经济委员会、青浦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青浦工业园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青浦区外国友人中秋戏曲欣赏晚会在上海大观园大观楼隆重举行。参加本次晚会的外国友人有部分驻沪领事、落户工业园区的欧美企业老总及其家人等50余人。 本次活动旨在结合中秋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场景——大观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文化瑰宝。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加深相互的友谊。 茅善玉、赵志刚、谷好好、唐元才等参加演出。 2007年12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19时15分:海上戏曲花似锦——上海六大戏曲院团迎新展演沪剧专场 海上戏曲花似锦——上海六大戏曲院团迎新展演在逸夫舞台举行,本日为沪剧专场,由上海沪剧院演出。 参演演员 杨飞飞携弟子王丽君 韩玉敏携弟子藤一明 陈瑜携弟子徐蓉 马莉莉携弟子程臻 茅善玉携弟子吉燕萍、赵隽晴 沈仁伟携弟子居峰 汪华忠携弟子吴争光 孙徐春携弟子朱俭 钱思剑 洪立勇 2008年6月2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廿九日,19时30分:“让我们和你在一起——上海沪剧界情系汶川大型义演”举行 由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勤苑沪剧团等联袂推出的“让我们和你在一起——上海沪剧界情系汶川大型义演”于美琪大戏院举行。本次义演专场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上海市民政局,用于抗震救灾工作。 此次义演,上海沪剧界几乎全体出动,王盘声、杨飞飞、韩玉敏、陈瑜、马莉莉、茅善玉、陈萍、华雯、孙徐春、汪华忠、张杏声、徐伯涛、王明道、王明达、王珊妹、沈仁伟、陆敬业、沈惠中、刘银发、顾春荣、张爱华、黄爱忠、吴梅影、王勤、杨音、平雪瑛、倪幸佳、钱思剑、朱俭、程臻、赵隽晴、王丽芳等近50位沪剧老中青演员一起登台参加演出。 沪剧院院长从《红灯记》里可爱勇敢的小铁梅,到《董梅卿》里洒脱任性的官宦千金;从《石榴裙下》中温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态的繁漪……娇小的茅善玉将一个个形象鲜明、人物饱满的角色带给了我们。 20多年前,负责招生的上海沪剧院老师曾问还是孩子的茅善玉:“上台唱戏你喜欢不喜欢?”“喜欢的呀!”茅善玉立刻回答。虽然当时的她并不真的清楚沪剧是什么。 在春寒料峭的一个午后,坐在天平路闹中取静的办公室里,已经成为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茅善玉感慨地说:“从懵懂的喜欢开始,一晃那么多年就过去了。当时的许多同学和搭档都已离开了这个舞台,而我依旧还在这里。真没有想到,沪剧是这样适合我,而我也已经离不开沪剧了。” 维也纳金色大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这是茅善玉在舞台上给人的最深印象。 面对传统戏剧观众的迅速流失,面对上海人说不好上海话的潜在危机,茅善玉展望新的一年,依旧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我很乐观,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上海,上海只有一个沪剧。作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沪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随着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这一见证与记录了上海发展历程的剧种将和这个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 唱响《紫竹调》记:春节前夕,您刚代表上海的沪剧界与史依弘、钱惠丽、单仰萍等一起参加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魅力东方”演出。第一次登上这一世界顶级音乐厅的舞台,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茅:能够在莫扎特的故乡演唱心爱的紫竹调,真的感觉很兴奋。能够登上艺术殿堂的舞台,真的很有象征意义。在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我们成功展示了中国戏曲和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金色大厅并没事先想象的那么金碧辉煌。舞台不大,空间也不恢弘,而且因为历史久远,连颜色也不再簇新。但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能明显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站在这个经典的场所,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我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剧种,而且是代表一个国家来演出。 记:当时您选择演出的是哪一曲目? 茅:是沪剧《罗汉钱》中的“紫竹调”。因为它传唱广,影响大,而且旋律明朗优美、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我在很多重要场合都会选唱这个曲目。记得当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来上海访问时,我在宴会上为他演唱“紫竹调”,美国客人惊艳不已,问我,这样美妙的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今年1月15日,当我身穿一袭旗袍,再度把它奉献给友好的维也纳观众时,同样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事实证明,不仅东方人可以欣赏西方的交响芭蕾,西方人同样能够喜爱我们的民族戏曲。 用《雷雨》向前辈致敬记:像《罗汉钱》中的“紫竹调”一样,春节上演的《雷雨》同样影响广泛。一直以来,您表演的角色大多是清新甜美、温柔细腻的少女。首次出演病态压抑的悲剧人物繁漪,且又有几代名家饰演的繁漪在前,您如何看待这次挑战? 茅:应该说,繁漪这个角色我并不陌生。十几年前丁是娥老师教我唱戏的时候,就教我唱过一段繁漪的折子,但在全本中出演繁漪的确还是第一次。1959年名家版的沪剧《雷雨》已成经典,让观众至今记忆深刻。对我们来说,演出《雷雨》是不可多得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重排《雷雨》,就是想用这一经典剧目向前辈表达敬意。但是我想,每一代人演《雷雨》,都应该为这一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这次为了演好繁漪,我特意听了有“活繁漪”美誉的丁老师当年的录音带。她的音色、唱腔和念白非常人物化,光是声音就让你觉得她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中。当然,每个人心中的繁漪并不一样,我也有我的理解。在演唱时,我适当加入了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现繁漪对周萍感情的复杂与矛盾,在花园一场,从试探性触碰、有意识依靠到最后感情爆发,这种有层次的形体语言和演唱结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做好演员也做好院长记:从以往的四凤到现在的繁漪,您在舞台上的“辈分”高了,角色转变了。在舞台下的角色也转变了,除了演员外,还多了个院长的头衔。 茅:是的。我担任上海沪剧院的院长已将近五年了。我想,我进入这个新角色的转变还是很快的。以前做演员时非常轻松,演好就回家,不到中午不愿起床。现在担任院长,要考虑和担心的事情很多,但我比较年轻,能接受先进的理念,做事也讲究团队精神和公私分明。即便是私下里的好朋友,如果在公事上做错了也一样会指出。反之亦然。五年来,剧院里基本上每年都会推新戏,排演了《石榴裙下》《大红喜事》《龙凤呈祥》《一文钱》《胡锦初借妻》《家》等,虽然很忙,但大家都干得很有劲。 在大厅前留影记:新的一年,您和您的沪剧院有什么打算? 茅:我们制定了一个沪剧发展的五年计划,争取在培养和继承、创作和演出上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目前,我们在抢救遗产、整理老艺术家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中年艺术家的系列访谈和优秀剧目的录音录像工作,准备通过总结,深入理论研讨,宣传并推出一些新的沪剧艺术的流派。同时,为了加紧沪剧人才的培养,争取上海戏校的沪剧班早日开班,我们正在积极作招生的前期准备。还有新创剧目的规划、演出市场的拓展、专业剧场的建造、沪剧专著的出版、沪剧频道的开播、沪剧新电影和新电视剧的制作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 记:听说新创重点剧目《露香女》是赵化南为您量身定做的一台戏,今年将正式投排公演? 茅:是的,这是沪剧五年发展计划的开局大戏,也是我新年最期待的事情。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首部献礼大戏,《露香女》的背景定在1915年,当时中国的顾绣作品《洛神凌波》在万国博览会,即当时的世博会上喜获金奖。一个叫董耀庭的年轻画家,作为博览会中国馆的馆员、特意到松江地区寻访这一作品的绣娘顾露香,由此带出了一段传奇故事。这是一部反映上海和世博会历史渊源,以及上海人民对世博会人文情结的新戏。早在申博成功时我们就已开始酝酿,我和编剧赵化南还多次去松江采访。经过多年的反复推敲和精心准备,我们希望这台新戏能够为观众喜爱,并力争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上海人不会丢掉吴语记:现在,上海的孩子普遍从幼儿园开始就习惯说普通话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长大后甚至连上海话都不会说,或者是说不连贯。作为沪剧演员,您会不会担忧将来沪剧的生存空间? 茅:的确,这是很使人着急的现状。会说沪语的孩子、能够说好吴语的孩子越来越少,沪剧生源严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还不能像兄弟剧种那样到外省市招生。但随着整个社会对吴语上海话和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视,相信以后会好转的。我认为,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会轻易遗弃吴语。海纳百川的大上海,说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融合别人的同时,千万不要失去自己的特性,失去自己的色彩。因为只有不同地域的语言才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现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热情地学吴语、唱沪剧,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中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了。 沪剧“申遗”基本成功记:听说沪剧将有望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茅:是的,从去年初着手准备到岁末文化部办公厅发表公示,沪剧可以算是“申遗”基本成功了。在长达一年的资料汇总过程中,我们对沪剧艺术有了一个理性的回顾和清醒的认识。有一位老前辈曾说过:“留住上海的语言,就是留住了上海的记忆和历史。”我认为说得恰如其分。起源于上海本地滩簧的沪剧是能够代表上海的。因为沪剧见证了上海的成长,是上海文化脉络中密不可分的部分。虽然,现在沪剧团体寥寥无几,演出市场也不景气,热爱沪剧的观众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看戏,演艺人才又行当不全,青黄不接,各个艺术部门都存在缺乏接班人的问题。但是,如果能留住上海语言,沪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要是失去了沪剧,那肯定是上海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记:会不会觉得沪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像一下子被当成了“文物”? 茅:作为海派艺术瑰宝的沪剧,尽管近年来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发展危机,但沪剧决不当文物。一样东西如果后继无人,只能戛然停留在历史里,那么才是文物。但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沪剧,在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纳,又敢于标新立异,一直和时代一起发展着,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现内容,都和上海这个城市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且不断有新鲜观念、新鲜面孔和新的创作加入进来。加上沪剧素来注重唱功,它的音乐清纯柔美,独具江南丝竹的情韵,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更是家喻户晓,到处传唱。所以,沪剧决不会成为文物,而只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更好地发展下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