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戴高乐主义
释义

戴高乐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起源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或“将军(Le Général)”。戴高乐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二战中被授予准将军衔。1940年法国战败后,戴高乐在英国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电台讲话,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1944年法国解放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直至1946年因政治斗争而辞去职务。1958年,

戴高乐因五月危机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具体措施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

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历史意义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重大转变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 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下午和晚上经过辩论和表决,最后以三百二十九票对二百三十八票,表决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

一直以来,法国的安全和外交政策深深烙有戴高乐将军“独立法国”理念的印记。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法国的“特立独行”令外界印象深刻。 但萨科齐认为,如果法国要在未来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必须摈弃“旁观者”立场,成为北约军事决策的“圈内人”。

“单一孤立的国家是没有影响力的国家,如果我们想指望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与盟友保持紧密联系,”萨科齐宣布这一决定时说。

法美关系

萨科齐说,加入军事一体化机构后,法国将更强大、更有影响力,因为法国必须成为北约的“共同领导人”之一,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

同时,他认为法国全面加入北约有助于欧洲与美国的对话。但萨科齐的批评者认为,全面加入北约,将使法国在处理与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国家关系时丧失独立性,甚至可能被迫卷入美国主导的军事冒险。欧洲防务局前局长尼克·威特尼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北约成立之初的权力设计就不平衡,基本是“美国主导”;而对于北约的欧洲成员来说,这种设计能让他们在全球安全问题上“盲从”美国,从而避免为有争议的军事行为负责。大西洋两岸围绕安全事务的坦率对话更有可能在美国与欧洲联盟的框架内实现,而不是在北约内部。萨科齐和他的支持者认为,全面加入北约将提升法国在西方盟国中的影响力,但反对声音认为法国将来可能沦为美国的附庸。 对此,萨科齐以德国为例,称同样全面加入北约的德国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与法国一样持坚决反对立场。

主导转型

重返军事一体化机构后,法国希望由法国人出掌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 尽管有安全事务人士质疑它的实际效力,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至少名义上是主导北约转型的中枢机构。

法国可能希望借助这一平台,为北约转型提供一些方向。冷战结束后,北约忙于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北约一些官员认为,与传统的防卫使命相比,北约应该把更多注意力转向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此外,在安全问题上,北约成员国各有诉求。新一届美国政府希望欧洲盟友能在阿富汗战场投入更多兵力,承担更大责任。波兰等东欧地区成员国则希望北约专注于军事防御和遏制能力的建设,以应对俄罗斯威胁。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玛蒂娜·奥布里3月11日批评萨科齐的决定说,法国当前根本不需要急于加入北约军事机构,萨科齐只是热衷于抽象的“大西洋主义”。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拟于2009年4月初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法国将重返北约军事机构。现在,法国同美国等北约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谈判紧锣密鼓地进行,尽快达成共识已经成为主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43年后,法国全面回归意味深远。于美国而言,这是法国送给白宫新主人的一件礼物。于欧洲而言,则更是一件大事,北约与欧盟两股力量的融合获得了新的有利条件。

相关评论

重返北约的决定,在法国社会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既是政治意愿的表露,也是力量的展示,会让世人更多地听到法国的声音。反对者则指出,“戴高乐将军当年做出的选择不应被廉价出卖”,法国应守住原有的独立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