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燥痹
释义

基本概述

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以心、肝、脾、肺、肾各脏及其互为表里的六腑、九窍特有的阴津亏乏之表现为其临床特征。燥痹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秋冬季为多见。其发病年龄,以儿童及青中年罹患机会较多,且女性多于男性。

燥痹一病,是路氏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提出的,与西医学很难对号入座。对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传染病中后期、贫血病、冠心病、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硬结性红斑、皮脂腺囊肿等病出现的燥热伤津证候,可参考燥痹治疗。

病因病机

燥痹之患,起因多端,机理复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理变化过程。其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津匮乏;或木形、火形之体后天感受天行燥邪或温热病毒,损伤津液;或过服辛热燥烈药品而耗伤阴津,或居住刚烈风沙缺水之地,或久在高温下作业;或新的化学药品毒性反应及有害元素损伤阴津等等。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以荣养滋润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内而脏腑脑窍,外至四肢百骸、筋骨、皮毛。若气虚不能运载津液,则周身失于敷布润泽;或阴虚津液枯涸,脏腑组织失运、失荣,燥邪内生。燥则失濡、失润、失养,气血运行受阻,痹证乃成。经脉不通则瘀阻,甚则燥胜成毒,发展演变为燥痹、燥毒痹、燥瘀痹、燥痰痹等。

中医诊断

诊断要点:

1.有禀赋不足,阴液失充;或外燥侵袭,或津伤化燥,或燥烈药物毒害等病史;

2.有津伤干燥的表现: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大便干等症状;

3.有五脏及其互为表里的六腑津干液燥的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殊表现;

4.有关节、筋膜、肌肉失于津液濡润的临床表现。

5.有津亏血燥的表现。如肌肤枯涩、瘙痒、五心烦热、盗汗、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等症;

6.有津亏血瘀的表现。如:瘀斑、红斑结节、肢端阵发性青紫等症;

7.有燥核痹结的表现。如皮下筋膜结节,皮脂腺囊肿、瘿瘤等症;

8.舌质红或红绛,或有裂痕,无苔或少苔,或花剥,或镜面舌。脉细数或弦细数,或细涩。

具备以上3条者,兼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燥痹”,按燥痹辨治。

辨证治疗

1.燥伤肺阴肺气痹阻证

证候:咽痒干咳,胸闷短气,痰少稠粘而不易咯出,或痰中挟血,量少色暗;或声音嘶哑,鼻干少涕,或午后颧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神疲胁痛,日渐消瘦,皮毛干燥,或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舌红苔少乏津,或舌光剥,脉细数或沉涩。

治法:生津润燥,轻清宣肺。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霜桑叶生石膏(先煎) 人参 甘草 胡麻仁 阿胶 麦门冬 杏仁 枇杷叶

方解:方中用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配甘寒之桑叶疏风清热,表里同治,使邪热从肌表外透;杏仁、杷叶降逆化痰止咳;麦冬、胡麻仁、阿胶养阴润燥,生津补血;人参、甘草益气生津。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疏风、养阴补血、益气生津润燥之功。

加减法:咳而夜甚,两颧娇红者,方中去人参、甘草、生石膏,加蛤粉(包)、青黛(包)、旋覆花(布包);咳而痰中挟血者,去人参、甘草,加沙参、紫草根;咳而口干渴甚者,去人参、甘草、桑叶、加玉竹、白芍、旋覆花(布包);口干咽燥而疼痛者,去人参、甘草,加牛蒡子、锦灯笼;咳而胸脘闷满者,方中去人参、甘草,加瓜蒌、炒枳实;盗汗者,加生牡蛎(先煎)、浮小麦;咳而喘促不得卧者,方中加苦葶苈(包);周身痰楚疼痛者,加忍冬藤、伸筋草、地龙;肩臂疼痛者,加威灵仙、片姜黄、赤白芍。

2.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

证候:心悸怔忡,烦躁不宁,惊惕不安,多梦易醒,胸闷钝痛,或灼热疼痛,或痛引肩背及臂臑内侧,时发时止。口舌干燥,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津,或有瘀斑,无苔或少苔,或舌光剥,脉细数或细涩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生脉散合加减一贯煎。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生地 芍药 麦冬 熟地 知母 地骨皮 炙甘草

方解:方中用人参、麦冬、生地、知母、地骨皮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凉血润燥;白芍、熟地滋阴补血;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阴,且甘草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之功,使滋阴而不腻,凉血而不寒。群药相合,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之效。

加减法:若烦躁便结者,加火麻仁;小便涩赤不利者,加莲子芯、赤小豆、车前子(包);心烦失眠者,加炒柏子仁、夜交藤;心中惊悸不安者,加生龙齿(先煎)、琥珀粉(分冲);胸闷胸疼者,加丹参、瓜蒌;气短汗出者,加生牡蛎(先煎)、浮小麦;周身疼痛者,加地龙、络石藤;上肢关节疼痛者,加赤白芍、桑枝、秦艽。

3.燥伤胃阴脾虚肌痹证

证候:饥不欲食,或食入不化;胃脘嘈杂,或隐隐作痛,或呃逆干呕,口咽干燥,心烦意乱,或大便燥结,形体消瘐,甚则肌肉萎缩、四肢无力、举步不健。舌质暗红少津,或舌质剥裂,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脾益胃,生津润燥。

方药:养脾润胃汤(路志正经验方)。

沙参 麦冬 炒扁豆 生山药 生地 杏仁(炒) 玫瑰花 火麻仁 白芍药 生谷麦 甘草

方解:本方是根据周慎斋“淡养胃气,甘养脾阴”的治则,结合路氏多年临床经验,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和《温病条辨·卷一》益胃汤加减变化而来。方中用甘凉濡润之沙参、麦冬、生地养胃阴;扁豆、生山药、谷麦芽甘养脾阴,用谷麦芽尚能助脾胃生发之气;杏仁、火麻仁、玫瑰花降逆疏郁,活血通脉,润燥通便;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津液自生,涓涓不息。诸药相配,共行养脾滋胃、生津润燥之功。

加减法:胃热燥盛者,加生石膏(先煎);中脘痞满胁痛者,加丹参、木蝴蝶;心烦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大便干燥难下者,加炒枳实、生首乌;恶心欲吐者,加苏梗(后下)、竹茹、旋覆花(布包);气短胸闷者,加太子参、炒枳实、炒自术;心悸短气者,加太子参、莲子肉;情志抑郁或急躁者,加木蝴蝶、醋元胡;烦渴甚者,加玉竹、乌梅、石斛等;肌肉酸楚痹痛者,加炒桑枝、地龙、络石藤、丹参等。

4.燥伤肝阴筋脉痹阻证

证候:头痛眩晕,面部烘热,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唇赤颧红;筋惕肉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烦躁易怒,两胁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肝润燥,荣筋通络。

方药:滋燥养荣汤。

当归 生地黄 熟地 黄白芍 秦艽 防风 甘草

方解:方中用当归、生地、熟地、白芍滋阴补肝,养血荣筋,通脉润燥;秦艽、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疏风胜湿,通络疏筋,退虚热;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滋阴荣肝。群药相合,共奏滋阴补血、补肝润燥之效。

加减法:口苦而燥者,方中加沙参、枇杷叶;大便燥结难下者,加瓜蒌、炒枳实;潮热汗出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两胁疼痛者,加入赤芍、醋元胡;阴津过耗,口干甚者,加石斛、玉竹、沙参;心悸胸闷者,加麦冬、丹参、醋元胡;烦热而渴者,加知母、生石膏(先煎);失眠者,加炒枣仁、合欢皮、生龙齿(先煎);关节疼痛者,加赤芍、忍冬藤、豨莶草;筋脉瞤动者,加赤芍、炙龟板(先煎)、生牡蛎(先煎)。

5.燥伤肾阴髓海亏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闭经,便秘尿赤,形体消瘦,甚或形消骨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脊椎弯曲,关节变形,面色晦滞或黧黑干枯。舌红少津,或舌质暗红或瘀紫,少苔或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或沉涩。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润燥。

方药;滋阴补髓汤。

党参 生地黄 龟板 知母 盐黄柏 白术 猪脊髓 当归 茯苓 枸杞子 续断 狗脊 牛膝 豹骨

方解:方用知母、黄柏、生地、枸杞子滋阴清热,生津养液;配龟板、猪脊髓填精补髓;豹骨、续断、狗脊辛苦而温之辈,补肝肾,强筋壮骨,与前药相合,使滋阴而不滞,补阳而不燥,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令阳生而阴长;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培后天之本,生化不息,以补先天;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牛膝通利关节,引药下行,使诸药达到病所,共收养阴滋肾、强筋壮骨、填精补髓之效。

加减法:骨蒸潮热者,方中去狗脊,党参、续断,加青蒿、地骨皮、乌梅;腰膝瘥软,乏力口干者,去狗脊、续断、党参,加山萸肉、制首乌、麦冬;盗汗者,去豹骨、狗脊、党参,加桑叶、糯稻根、生牡蛎;心烦失眠者,去豹骨、狗脊、党参,加麦冬、炒柏子仁、夜交藤;遗精早泄者,方中去豹骨、狗脊、续断,加芡实、莲子肉、生龙牡(先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