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藻类灾害预警信号 |
释义 | 等级划分海洋大型藻类灾害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警报,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藻类灾害Ⅰ级警报(红色):大公岛周边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分布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或实际覆盖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以上,预计未来7天内将大规模在我市市区近岸聚集,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Ⅰ级警报(红色)。 藻类灾害Ⅱ级警报(橙色):灵山岛以北至大公岛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聚集区最近处距离大公岛10海里以内,分布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或实际覆盖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预计未来15天内将大规模进入大公岛附近海域,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Ⅱ级警报(橙色)。 藻类灾害Ⅲ级警报(黄色):北纬35°以北至灵山岛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聚集区最近处距离灵山岛10海里以内,分布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或实际覆盖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预计未来20天内将大规模进入灵山岛附近海域,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Ⅲ级警报(黄色)。 藻类灾害Ⅳ级警报(蓝色):北纬35°以南至长江口海域,发现有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海洋大型藻类分布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以上或实际覆盖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预计未来可能进入青岛市所辖海域,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Ⅳ级警报(蓝色)。 预警解释2009年青岛建立藻类灾害四级预警,当北纬35°以南至长江口海域,发现有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预计未来可能进入青岛所辖海域时,将发布预警级别最低的Ⅳ级蓝色灾害警报;当北纬35°以北至灵山岛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聚集区最近处距离灵山岛10海里以内,预计未来20天内将大规模进入灵山岛附近海域,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Ⅲ级警报(黄色);当灵山岛以北至大公岛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聚集区最近处距离大公岛10海里以内,预计未来15天内将大规模进入大公岛附近海域,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Ⅱ级警报(橙色);当大公岛周边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预计未来7天内将大规模在青岛市区近岸聚集,则将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Ⅰ级警报(红色)。 Ⅰ级预警是指,青岛与日照分界线(北纬35°27′)以北的本市管辖海域出现海洋大型藻类聚集现象,海洋大型藻类分布面积达到8000平方公里以上,实际覆盖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含500平方公里),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大公岛与竹岔岛连线以北、团岛以东、石老人海水浴场以西的青岛市区南部海域,预计未来 3天内将影响主要社会敏感海域(如海上重要活动区域、风景旅游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工作原则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应急处置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及时预警,全程监控;统一调度,分工协作;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科学应对,有效处置”的原则。 (1)尽早预警,全程监控 建立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分级警报和分级处置制度。能够及时进行预警、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做好人员、技术、物资、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准备、早处理,防患于初期;预警信息发出后,要实行全程监控。 (2)统一调度,分工协作 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要求和市应急处置指挥部指令,迅速反应,分工协作,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3)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海洋大型藻类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要依靠科学,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加强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环保的应急处置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处置。 (4)全面动员,广泛参与 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有序组织驻青部队、大中型企业、机关干部、志愿者等参与灾害处置工作。 具体实施要求各单位船舶在进入有关海域执行任务、开展监测工作时,应注意海洋大型藻类情况;注意收集来自渔船、货轮、商船、卫星等关于海洋大型藻类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通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自大型藻类灾害可能发生的高危时间(一般为5月份)起,由北海分局组织飞机、船舶等资源加强监控,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报监测组成员单位。 此外,由北海分局组织飞机、船舶等资源进行监视、监测,并强化卫星资料的分析;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每日出动指挥船(艇)对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区域内、外进行巡查。 在制定相关保障措施时,在交通运输保障方面侧重要求,保证应急情况下交通运输工具、藻类处置地点、船只卸载港口、人力资源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处置“绿色通道”,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瞒报究责在物资保障方面,预案中称,应建立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应急处置通讯设备、清理装备等物资储备,科学设置藻类压榨处置地点、船只卸载港口,合理调配交通运输工具,做好运输车辆车体防渗撒漏措施,保障处置需求,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处置贮备物资使用后,应及时组织维护、补充。另外,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海洋大型藻类灾害重要情况,或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事故灾害渤海湾石油渗漏2011年7月17日,北京一家环保NGO组织媒体前往现场调查发现:发生渗漏事故的两个钻井平台已停止生产,被污染海面基本已无油膜或油花出现。但调查人员在长岛附近渔村仍可见到岸边附着原油,而中海油渗漏事故发生后,“米雷”台风的出现或增加了其后期原油油指纹鉴定难度。 在渗漏现场,调查人员发现这一海域及周边已基本上看不到油膜或油花,只见6—7座高耸入海的石油钻井中,除肇事的B平台和C平台停产外,其余至少有两座钻井平台仍在点火作业,钻井平台顶部熊熊燃烧的天然气火焰老远就能看到。发生泄漏事故的钻井平台周边,6—7艘红色的溢油收集船仍在海面对溢出原油进行围栏收集。空中还有海监部门的小型直升机盘旋,它们已对这一海域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实时监测。 但在距离中海油原油渗漏事故最近的长岛渔村,调查人员多次发现岸边有黑色石油状物质。长岛渔村海岸上出现的原油痕迹,究竟是否就是中海油钻井平台渗漏的油,最终都必须由石油油指纹鉴定来决定。 大约2003年前后开始,国家进口石油、运输石油的船只在渤海湾进进出出,以前长岛附近也经常发现石油,但这些石油的来源多头,包括从船舶运输过程中泄漏的、油井开采泄漏、或者发生碰撞沉船事故中产生的,都可能有。 山东威海一片的养殖渔民向渔业部门投诉扇贝不生长,怀疑与中海油渗油有关。烟台海洋与渔业部门根据化验结果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三个水样、以及海事局公布的化验结果来看,都与中海油肇事油田没直接关联,相关水产品体内的石油含量也没有超标”。 从事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王亚民认为,借鉴去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国外特别注意了对濒危保护动物的救助与索赔,可按照《国家海洋法》,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渔业局、交通部海事局、海军都是执法主体,都可以提起诉讼,但具体谁来负责又没有细化,所以对濒危动物、渔业的损失都需要前期调查,然后才能索赔。 王亚成称,而最近蓬莱海域出现的赤潮,就与原油渗漏有直接关系,因为原油为藻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直接刺激或促成了大片赤潮的出现。而大量消油剂造成的二次污染,未来还可能对渔业带来更大损失。 中海油渗油事件已让长岛旅游业受到影响,不少游客取消了旅游计划。长岛县委宣传部门负责人透露,去年长岛旅游旺季共有200多万人前来旅游,今年增长可能会放缓。 藻类灾害近几年来特大藻类灾害在中国频繁发生,08年的青岛浒苔灾害影响奥帆赛,青岛市为清理浒苔花费巨额财力;07年的太湖蓝藻灾害造成无锡市全城水荒,云南滇池的蓝藻灾害仍屡屡发生,还有海洋里频繁发生的赤潮、绿潮灾害,但现有理论都未能合理解释这些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未能从理论上解释其发生机理、解决方法,只是用“水质富营养化”来搪塞之。 春季是北冰洋浮游植物大暴发的季节。一旦浮游植物的暴发出现紊乱,就会在食物网中激起连锁反应,其影响将一直波及哺乳动物,甚至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过去,对浮游植物暴发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但随着现代卫星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图片来观察浮游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更富效率,也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 科学家们通过三部美国和欧洲的气象卫星,追踪了1997到2009年间全球浮游植物的暴发情况。暴发期间,数十亿计的浮游植物个体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内就能将大片海水染成绿色,卫星就是通过海水的颜色变化来追踪其数量变化的。 研究人员承认,除了浮游植物之外,冰块和云层都可能干扰对海水颜色的观察结果。在排除干扰、获得有效数据之后,他们发现11%的海域出现了暴发提前的现象,而暴发晚于往年的海域只占1%。研究带头人马蒂·卡赫鲁(Mati Kahru)透露,受影响的海域面积约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加拿大所属的福克斯湾和巴芬海,以及俄罗斯北部的喀拉海。 卡赫鲁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些海域的浮游植物数量一般都在九月达到顶峰;而在14年后的今天,多数海域的暴发时间有不同程度提前,其中的一些变化非常剧烈,比如位于格陵兰西北部的巴芬海,今年的暴发时间已经提前到了七月初,相比14年前早了50天左右。 浮游植物是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每当它们的数量增加,以它们为食的浮游动物―如磷虾和其他小型甲壳类动物―也会大量繁殖。以此类推,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贝类和鲸,以及捕食鱼贝类的北极熊、海豹,乃至鸟类,都会在发时间的变化绝对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关系到了附近所有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 海洋生态学家威廉·赛德曼指出,在许多动物的生殖周期中,觅食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因此在恰当的时候确保食物供应就成了头等大事。“一旦浮游植物的暴发出现紊乱,就会在食物网中激起连锁反应,其影响将一直波及哺乳动物。”他担心这个事件将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马蒂·卡赫鲁也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能否适应这个时间上的变化,从而让自身的重要生命周期(如产卵和仔鱼发育)免受打击。 浮游植物的“错时暴发”究竟会对北冰洋的生物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法回答,因为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北冰洋海域食物链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他们尚不能对这片区域的鱼类、海鸟、哺乳类的数量进行有效追踪,即便这些物种真的大幅减少也未必能及时通报。 赛德曼就表示,附近的动物会如何应对日益提早的浮游植物暴发,现在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但根据此前的类此研究,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当北大西洋浮游生物的暴发时间发生变化,这个海域的鳕鱼数量锐减。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