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运河夯歌 |
释义 | 运河夯歌是劳动人民群众在新筑或修复湖堤河堤、夯实地基时所唱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劳动号子。 起源元、明两代为了开挖大运河,役使大量河工,使用十分原始的劳动工具,经过旷日持久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这一举世公认的人间奇迹。元末明初济宁段的运河开通以后,由于需要修筑大堤、修筑塘坝,慢慢形成了一个地方文化,船舶文化。夯歌,就是在任城区段的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文学艺术。广大河工在战天斗地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劳动歌谣,流传在任城一带的劳动号子主要包括夯歌,硪歌,打桩号子这几类。其中以夯歌、硪号子、纤夫谣等最具代表性。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济宁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 建筑房屋打地基的工具称之为“夯”,而筑堤打地基用的夯具在长沟叫“石硪”,硪用青石制成,形状像灯台,高三十多厘米,上圆下平,上面直径四十多厘米,下面直径60多厘米底平面特别光滑,腰部较细,有栓绳子的索扣,重量在60斤到80斤。打硪时需要用十人,拉起来必须齐心协力,动作一致,配合得体,这样才能拉的稳,砸的实。 夯歌鲜活、朴实、诙谐、激情,是大运河的主题歌,很多是劳动者自编自创的:“唉---水流来呀,红脸大汉属关王,杀人放火属孟良;还有辽东盖叔文,白脸大汉属罗成,南唐报号高怀德,长坂坡前属赵云”,“甲马营中传太子,一母所生两条龙。大龙名讳赵匡胤,二龙就叫赵匡生。匡胤匡生弟兄俩,打罢关西闯关东。关东关西都打到,木林关上打韩童,一打韩童来进宝,二打韩童来进凤,三打韩童无宝进, 进来铜头铁耙工。文官一见心害怕,武官一见战兢兢。”那时候唱夯歌,不光是流传的曲调和跟老人们学的历史故事,传说人物,还有古典诗词,毛泽东的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钟山风雨起沧黄。”现在已不再喊夯了,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也渐渐少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取代了原始的劳动工具,这也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取代辛劳的一大幸事。同时,也使这种欢快、纯朴的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打夯”或“打硪”中有号官,即领唱者,号官领唱,众人应和,号子主要协调动作、助兴提神的作用。在打硪中,需要四门六叉,拉四门的人需要有经验有技能的人担当,拉六叉的人可随着拉四门的人齐心拉起即可,整个过程由号官一人指挥。这样就形成了一些曲调,如《对十花调》、《梳油头调》、《风摆荷花调》、《大实话调》以及很多的顺口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