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运动行为障碍 |
释义 | 意志过程障碍的一种,分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抑制 1、精神运动性兴奋⑴躁狂性兴奋:指患者的言语、行为、思维和情感活动均普遍增多,精神活动之间、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协调一致,能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言语交流,行为能被人理解和接受,情感活动能引起旁人的共鸣。见于躁狂状态。 ⑵青春性兴奋:患者的行为、动作明显增多,同时行为和动作既无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同时还缺乏指向性,以至杂乱无章,不可理解。行为愚蠢、幼稚、荒谬离奇。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⑶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后,患者突然出现伤人、毁物、攻击他人等冲动行为,行为单调刻板,既无原因,也无明确指向,使人不可捉摸。 2、精神运动性抑制⑴木僵: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完全抑制或普遍减少。患者整天卧床、或长时间呆立呆坐、不言不语。 心因性木僵:指在急性精神创伤后出现的行为和言语活动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呆若木鸡、缄默不语、对外界刺激反应缺乏或减弱。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 ⑵蜡样屈曲:是一种严重的木僵状态,是木僵时在肢体僵住的基础上,患者肢体任人摆布于某种位置并保持长时间不主动改变,如同泥塑蜡注一般。 空气枕头:患者仰卧时抽走枕头,其头部保持悬空位置而不主动放下,称为“空气枕头”。 ⑶违拗症:患者对别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 主动违拗:病人作出与对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 被动违拗:病人对他人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不肯履行要求他做的事。 ⑷被动服从:与违拗相反,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任何人的要求和命令。 ⑸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一些毫无目的和意义的动作。 与强迫动作的区别:患者动作机械刻板、自动进行,不可理解,没有控制与摆脱的愿望,没有痛苦不安的情绪体验。 ⑹模仿动作:指患者不自主地、刻板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如,医生的手挥,病人也跟着手挥一下,表情木然。 ⑺强制性动作:患者出现一些非自己意愿、不受自己支配的动作,往往强制性自动出现。患者体验到受外力支配,没有摆脱的愿望。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与强迫动作的区别:患者体验到动作是非自己的、受外力支配的、没有摆脱的愿望、没有痛苦体验。 ⑻强迫动作: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控制不住反复进行的动作。患者知道这种行为没有意义,想控制又控制不住,为此痛苦不堪。如反复洗手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