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源乡 |
释义 | 1 青海湟中县大源乡◎ 湟中县境西南部大源乡【大源乡(Da Yuan Xiang)】 位于湟中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等。面积125.9平方千米。辖吊庄、青石坡、下重台、白土庄、地窑、拉尔干阳坡、拉尔干阴坡、石嘴一村、石嘴二村、甘河沿、阿家庄、上重台、朱家庄13个村委会。1949年建大源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设大源乡。2006年8月,湟中县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 2 浙江云和县大源乡[大源乡概况] 该乡位于云和县城西北部,与紧水滩镇、库北、松阳县相毗邻。乡政府驻地渡蛟村,距县城38公里。区域总面积63平方公里。大源乡下辖8个行政村(大源、田铺、大牛、桃子坑、大南山、洋后、渡蛟、徐湖),65个自然村,53个村民小组,人口3778人。全乡土地总面积96830亩,林地面积82916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8155亩,占林地面积的70.1%亩。 大源乡辖区库沿长约30公里。这里一年四季风光迷人,气候宜人,库区水质优良,自然条件适易各种鱼类繁殖生息。这里有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黄尾鱼、翘嘴鱼、黄刺鱼、鲶鱼等各种生态淡水鱼类,这里有许多天然的休闲垂钓场所,又有湖区最理想的抛竿、伐竿钓场。是你休闲垂钓的理想去处,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 大源乡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区,也是浙江省重点水资源和生态林保护区。境内水域面积16000亩淡水鱼资源丰富。库区特有的山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培育并形成了大源乡的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有生态油茶12700亩,高山竹笋5000亩、并分别建成了1000亩生态名茶和2000亩速生玩具林示范基地。 大源乡全乡3700多人均为汀州人,其孕育的汀州文化非常浓郁。独特的汀州婚俗,民间艺术采茶灯,传承中原千年文明的省非遗“汀州吹打”以及汀州风情剧闹湖船等都展现着汀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大源乡还是一个革命老区乡。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方山岭战役就发生在大源徐湖的方山岭村。大源乡也是我省客家人(明清两代迁徙而来的一支汉族民系的后代)最聚集的乡。2003年,客家文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 大源乡政府始建于1956年,由大源、田铺两乡合并而成。1958年,与龙门乡合并,称龙大管理区。1961年,分设龙门、大源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大源乡。本乡原有人口较多,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生态、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1986年紧水滩水库的建成,大量人口外迁,交通扼制明显,经济发展要素外流。特别是近年本县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之后,进一步减少了实际的常住人口。 [风景文化综述] 该乡是云和湖的核心区域,湖区四周有夏洞天、九潭十八湾等名山洞府;有插花殿、慧云讲寺、经堂下等古刹名楼;有元、宋代古窑遗址和战国兵器等古文化遗址;有别具一格的汀州文化风情;有开心岛、聚仙岛、七星岛等大小岛屿数十个;大源乡驻地还是南宋宰相汤思退的祖居之地。湖两岸茂林修竹,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以甜槠、木荷为主要建群树种,自然植被保护良好,已列入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 该乡水面辽阔,水色澄碧,山影明秀,仍保留着瓯江的原始特色风貌,有“云和湖奇雾”之美誉。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烟波浩渺,还有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村庄、田野、山林,似一卷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须晴日,阳光之下,潋滟波光,似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于群山峻岭之中。若夫阴雨霏霏,则雾霭茫茫,层林碧水成一片,人在湖中,如置身于云雾琼楼仙境。湖周围二十多万亩群山林涛环拱,湖面随着瓯江的原道弯曲穿行,构成了许多湖湾、溪岔,成就了许多“静港”之幽处。而在赤石、龙门一带,水域宽阔,岛屿列布,无穷极目。 大源乡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众多。 处州名山牛头山位于大源云和湖东北面,云和、松阳县的交界处。海拔1297米,为丽水市著名高峰,古有“牛头八面可见处州十县”之说。主峰耸峙霄汉,形状似牛头因而得名。山体多以巨岩构成,古松生于石缝中,虬枝偃盖,苍奇独绝。有石笋,左右卓然而立,似旗杆,又如宝塔。山中有清泉从中悬流下注,流至山腰汇集而为深潭,约三亩,深不见底。 在茂密的林荫之下,踏着松阳-云和古道,伴着潺潺的流水,可寻觅千年的古佛居处。古刹“经堂下”始于于东晋兴宁初年,距今已1600余年,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极目,惟馀莽莽,每当雨天,雾气缭绕,仿佛置身于仙界。古刹虽处于高山,而庙址却位于平洼之地,左右青龙、白虎分明,山环水抱,玄武来龙绵延起伏,前望朱雀秀丽挺拔,煞是一番风景。 该乡的山望排村是“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一个重要的旧址。1935年5月,粟裕部队挺进浙南,曾召开一次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该会是挺进师由正规战到游击战转折点,为开创浙西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确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在浙南游击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方山岭村与山望排村之间,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是省会云和保卫战(即著名的方山岭战役)的重要遗址。1942年8月 3日至5日,日军内田兵团辖奈良支队、武内兵团辖原田旅队五千倭寇,从松云边界的石仓源,兵分三路,向方山岭-桅树坳-山望排一线进犯浙江省会云和,松阳与云和的分水岭成为最后的屏障,国军32师、浙保三团正面迎敌阻击,本土村民大力援助,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大获全胜,粉碎日寇亡我全浙的野心,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独特浓郁的汀州文化吸引着旅客关注。全乡3700多人均为汀州人。独特的汀州婚俗,民间艺术采茶灯,传承中原千年文明的汀州风情唢呐以及客家风情闹湖船等都展现着汀州文化的源远流长。2003年,客家文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2008年,“汀州吹打”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3 福建将乐县大源乡◎ 简介大源乡位于县境北部,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源村距县城37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万安互通口10公里,福银高速公路和省道金泰线横穿境内。2005年,全乡辖10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62个村民小组,有2723户10686人。 ◎ 规模全乡有耕地1.3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林业用地9.2万亩,其中有林地8.8万亩,森林覆盖率75.5%,林木蓄积量36.7万立方米,立竹量231.4万根。山坊、将王坑等村毛竹林均在3000亩以上;增源村有油茶林500亩。矿藏有硫铁矿、花岗岩、石英石、云母、钾长石、高岭土等,其中硫铁矿储量28万吨。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生息,西田、大源等村共存遗址4处。 ◎ 农业1991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8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植30706亩和13447亩。1993年后,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大部分农田推广种植烟叶,实行烟稻轮作,部分耕地种植蔬菜、食用菌、西瓜、花生、玉米、芦笋等,山坡地以种植黄花梨为主。1995年,种植烟叶7150亩,产量460吨,为全县历年种烟之最。新开发果园1400亩,改造果园1000亩。1996年,大力推广莲田养鱼、水田养鸭、果园养鸡、小山垅综合开发立体养殖模式。1998年,全乡发展池塘养鱼350亩,莲田养鱼200亩。2002年,改造低产毛竹,培育毛竹丰产示范片1500亩,毛竹垦复扩鞭1500亩;建立黄花梨生产基地3800亩,并在西田、崇善等村建立果园丰产示范片385亩。2003年后,农业结构布局趋向合理,"粮、果、烟、竹、菌、牧"等六大支柱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并建成家禽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珍稀食用菌、烟叶、果树和毛竹等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35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0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植12599亩和13580亩,种植面积比1991年分别减少59%和增加1%。粮食总产量4576吨,亩产363公斤;种植烟叶4005亩,产量375吨;果园3418亩,产果1423吨,其中黄花梨3054亩,产量1200吨,柑桔272亩,产量147吨;食用菌鲜品产量191吨、干品产量387吨;蔬菜与瓜果种植6970亩,总产量6294吨;鱼、虾、蟹、贝类淡水产品产量527吨 ;牛存栏90头,羊存栏110头,猪存栏5320头;家禽存栏3.76万只。 ◎ 乡镇企业1991年,全乡有企业148家,从业人员1183人,总产值2761万元。1995年,引进资金500万元,开办大源隆源养鳗场、肖坊鸿福养鳗场,共计65亩,年产鳗鱼220吨。1999-2003年,大源民政福利木制品厂、宏泰家具厂、长盛木业有限公司、翔荣木制品厂等企业相继兴办,主要生产小家具、木地板、装潢材料、指接板、芯条、细木工板等木制产品。 先后开采高岭土、陶粒粘土、山坊硫铁矿、增源钾长石矿、西田石英石矿等矿产。2004年,引进资金50万元,开办钰鑫矿业有限公司,年经营陶粒粘土等陶瓷原料3000吨,年销售额60万元。2005年,乡内有企业218家,从业人员2047人,总产值14119万元,实现利税367万元。其中大源隆源养鳗场、肖坊鸿福养鳗场产值500-1000万元 ;长盛木业有限公司产值达千万元。生产的小家具、细木工板、装潢材料、香芯、高岭土、陶粒粘土、硫铁矿、钾长石矿、石英石矿产品销往省内外,鳗鱼干等部分产品出口。全乡有小水电站4座,装机总容量730千瓦,年发电量292万千瓦.时。 ◎ 教育1991年,乡中心校初中部有5个班,在校生358名;小学11所,在校生1131名;幼儿班8个,在园幼儿229名;教职工总数126名。由学区负责管理初中、小学教育。1993年,大源中心小学教学楼竣工,建筑面积948平方米。1996年中心校初中部与小学分家,初中部改为大源初级中学,不再归学区管辖。同年,新建中学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794平方米,并新建400米田跑道径场。1997年,乡内初等义务教育通过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9年,山坊、廖家地、溪源等 村小学撤并,学生到附近完全小学或中心小学就读。2001年,新建大源中学综合教学楼,建筑面积1321平方米,内设电脑室、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等。次年,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验收。2002-2003年,新建肖坊小学教学楼和大源中心小学教学楼。2003年9月,大源学区更名为大源中心小学。2005年7月,大源初级中学和大源中心小学合并为大源中心校。2005年底,乡内中心校初中部有在校生293名,教职工27名;小学8所,在校生534名,教职工54名;幼儿园班6个,在园幼儿123名,教职工3名。 ◎ 文化1991年,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1名。1995年,举办北片农村歌手赛。2004年,举办北片远通杯篮球赛。同年,大源、增源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建立,内设图书、阅览、棋牌等活动室。每逢元宵节群众自发组织开展舞龙、扛桥灯等活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体育竞赛活动常年开展。2005年,新建全民建身体育路径场所,内有慢步机等体育健身器材11件。新建门球场1个。当年,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1名。 1991年,乡广播站有工作人员3名。同年,大源、肖坊、西田、崇善等行政村开通闭路电视及调频广播。2002年,闭路电视延伸到自然村,可以收看7套电视节目。同年,实现村村通闭路电视。2004年,县乡闭路电视联网,可以收看31套电视节目。2005年,乡广播站有工作人员3名;全乡有电视发射机1台,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电视覆盖率100%;固定电话用户1486户,电话入户率55 %,移动电话拥有量2620部,拥有率25 %;家庭电脑 46部。 ◎ 卫生1991年,大源卫生院有医护人员7名,床位9张。1992年,新建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 528平方米。1998年,大源卫生院通过全国一级乙等卫生院评审。2002年,卫生院实行全员聘用制。2005年,大源卫生院有医护人员12名,设中西医门诊、X光、口腔、手术、化验、防疫、妇幼保健等科(室)和住院部,有床位9张;村卫生所10个,均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 ◎ 乡村建设1991年后,乡内烟草站、林业站、邮电支局、财政所、供电所、公安派出所、信用社等公共建筑相继新建,总建筑面积6590平方米;全乡有11个行政村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1992年后,增源、肖坊、崇善、大源等村建新村部。1994年,完成大源乡兴源街柏油路铺设,街长1000米,宽24米。2000年,乡政府办公楼 新建,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 2001年,开发建设乡政府驻地幸福北路小区、墟仂北路小区,共新建居民住房82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同年,建设将王坑精品村,新建村民住房46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2002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生产生活用电实现城乡同网同价,100%自然村用上电。2004年,日产 200吨的集镇水厂建成,可供3500多人口饮用。2004-2005年,大源村至西田、崇善、将王坑、山坊、增源、廖家地、长甲、东岭等村共计34公里的水泥路铺设完成,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5年,全乡公路通车总里程62公里,乡驻地建成区面积26公顷。15年中,全乡共新建住房 782户,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全乡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