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叶斑鸠菊 |
释义 | 简介种中文名:大叶斑鸠菊 种拉丁名:Vernonia volkameriifolia (Wall.) DC. 种别名 :大叶鸡菊花(云南)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斑鸠菊属 属拉丁名:Vernonia 命名来源:[Prodr. 5: 32. 1836] 中国植物志:74:012 族中文名:斑鸠菊族 族拉丁名:Trib.Vernonien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5—8米。枝粗状,圆柱形,被淡黄褐色绒毛;叶大,具短柄,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稀长圆状倒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4—1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稀渐尖,基部楔状渐狭,边缘深波状或具疏粗齿,稀近全缘,侧脉12—17对,弧状向边缘,细脉网状,叶脉在下面凸起,上面无毛或仅中脉被疏柔毛,下面沿脉被柔毛,具腺点,叶柄短宽,长10—18毫米,基部常扩大而成鞘状,密被绒毛;头状花序多数,径5--8毫米,具10—12个花,在茎枝顶端排列成长20-30厘米无叶的大复圆锥花序,下部分枝的圆锥花序长8—10厘米,花序轴被黄褐色密绒毛,无或有花序梗;总苞圆柱状狭钟形,宽5—6毫米;总苞片约5层,覆瓦状,淡褐色或上端紫色,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渐尖,长3—6毫米,外层短而钝,内层稍尖,背面及边缘被柔毛或后多少脱毛;花托平,具窝孔;花淡红色或淡红紫色,花冠管状,长7—8毫米,管部短,檐部狭钟形,无毛,上端有5个线状披针形裂片,裂片顶端外面有腺;瘦果长圆状圆柱形,长3—4毫米,具10肋,肋间具腺或多少被微毛;冠毛淡白色或污白色,外层短,内层糙毛状,长8—9毫米。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产地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及中部以南地区、贵州、广西(百包、田林、隆林等)、西藏(墨脱)。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一1600米的山谷灌丛或杂木林中。 药材Vernonia volkameriifolia (Wall.) DC 【药 名】:大叶斑鸠菊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大叶斑鸠菊的茎和根。 【功 效】:散风除湿,利水通淋。 【主 治】: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治血淋、石淋等。 【性味归经】:甘、淡、辛,平;肾、膀胱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 【别 名】:大叶鸡菊花、当毫温(《新华本草纲要》)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药化学成分】:木质茎含a-香树脂醇乙酸酯、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无羁萜、表无羁萜醇、a-香树脂醇、豆甾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