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英文名称: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Shoemaker —— Cochliobolus sativus.

病原中文名称:麦根腐平脐蠕孢(离蠕孢)

病原拉丁学名: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菌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平脐蠕(离蠕孢)孢属

病害类型:真菌

地理分布:中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主要寄主:玉米

危害部位:基部、根颈部

传播因子:种子、土壤、玉米病残体、农家肥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玉米茎基1~3节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展,颜色由褐色变为黑褐色,气生根变为黑褐色,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病节髓组织呈黄褐色干腐状。发病重的植株从病部折断倒伏。

形态特征

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aker.称麦根腐平脐蠕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菌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平脐蠕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长短不等,橄褐色,顶端膝状曲折数次,宽径6.2~10um,下部与菌丝同宽,3.7~5.5um,孢痕明显位于孢子梗顶端或折点处。分生孢子暗橄褐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正直或向一方弯曲,两端细胞钝圆,具2~9个隔膜,平均6个隔膜,大小24.9~64.7×12.5~19.9(um),脐点明显,凹陷于基部细胞,孢子在水中16小时后,萌发率达52.8%。孢子萌发多从两端长芽管。

有性态为Cochliobolussativus.称禾旋孢腔菌,属真菌界、核菌纲、球壳菌目、球壳孢科、旋孢腔菌属真菌。为害小麦、大麦的根、芽鞘、叶及种子,引起根腐病或斑点病。主要子囊座及子囊表现为根腐、基腐、叶斑、黑胚等症状。

子囊座烧瓶形,黑褐色,340~470μm×370~530微米。子囊纺锤形或圆筒形,有极短的柄,110~230μm×32~45μm,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线形,6~13个隔膜,160~360μm×6~9μm。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自交不孕。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常产生。

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后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

传播途径

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性,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

发病条件

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层浅缺少有机肥;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衰弱,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或长期连阴雨的年份。

防治方法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12)在明确当地致病菌种类和主要发病规律后,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生物防治:

(1)浸种剂:

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2)发病时喷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