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万聚
释义

生平

简介

于万聚(YuWanJu),1935年5月10日生,于2009年11月在美离世,安徽省亳州市人。

初中就读于亳州中学,高中入读安徽省阜阳一中。

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

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6年随学校迁往四川。

任职

曾任电力铁道供电教研室秘书、副主任、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理事、专委会组长、铁道电气化教材编委会委员、电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电工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地铁及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电气化委员会秘书、国际(英国)IEE杂志评审委员等职,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成果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学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包括:

1、高速接触网受流理论;

2、电气化铁道接触网设计的CAD系统;

3、接触网检测和控制系统

4、地下铁道的受流结构及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等。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于万聚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是清朝进士,祖父于怀珍是清朝秀才,空恨不得志,弃官归田,成为远近有名的于秀才,虽然乐善好施,但这时家业已开始没落。到了父辈,更是江河日下,父亲于长庚学而无成,主要管理农业并经营实业,开过酒坊、油坊及粮站,但是伯父于子明(我爷爷)乃是国民党军官。

于万聚从记事起目睹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日本鬼子来了,从农村向县城逃,县城被日本兵占领了,又重回到农村,日本兵的烧、杀、抢、掠在他幼小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2~1947年,于万聚先后在亳州县城魏里镇小学及商丘道德小学读书,其间还在家乡读了近两年的私熟。1947~1950年失去上学条件,回家乡种地。1950年考入亳州中学读初中,由于在农村经受过锻炼,能刻苦学习、诚恳待人、不怕吃苦、热爱劳动,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经受了工作的磨练。1953年初中毕业,因家庭生活困难,未能如愿就读师范学校,后因成绩优异被优先录取到全专区重点中学—阜阳第一中学读书。在高中学习期间曾兼任学生会学习部长、社会宣传部长等职务,服务了同学、锻炼了自己。

1956年于万聚以第一志愿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电力铁道供电专业。在学习期间除兼任校学生会的工作以外,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不仅使所在的班级成为先进的保尔班,自己也成为学校的红色钢铁突击手。他处处身先士卒,到公社、工厂参加劳动,曾响应号召到农村深翻土地,用锹和镐把土地深刨半米多深,经受的苦难是现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

1960年2月,因教师缺乏,于万聚还未毕业就被提前抽调留校任教。被抽调任教时,正处在生活困难时期,学生没法正常上课,老师很多人浮肿,为了搞好生活,学校决定分系办食堂。系党总支提出系办食堂用人的三个条件:一、忠诚、可靠;二、吃苦、耐劳;三、能干、肯干。经过党总支的反复研究,决定派于万聚老师去当电机系系办食堂的管理员。他以艰辛的劳动,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伙食,提高质量,终于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1年接任57级电力铁道供电班及电力机车班的年级主任,之后又接任电力铁道供电教研室秘书,同时辅导《接触网》及《电力铁道供电装置》两门课,从师刘润田教授,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深入实际服务生产

在宝(鸡)—凤(州)段电气化铁路建成之后的新线建设中,因软横跨施工无固定计算方法,接触网工程质量长期达不到技术要求,影响了新线建设的进度,软横跨施工成为接触网施工工程的关键难题。为此,于万聚深入工程现场,较长时间参加工程施工,在总结了施工现场广泛采用的抛物线计算法、图解法和实测法的缺点之后,提出简单而可行的“接触网软横跨调整的经验计算公式”,这种调整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数学计算,又能满足施工标准的技术要求,受到现场工人的广泛欢迎。但是,它只适于3~4股道的小型站场,对于5~8股道的大型站场产生较大误差,造成上、下部定位索不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又提出了“软横跨预制计算的负载计算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接触网工程建设中的难题,提高了软横跨施工功效和接触网工程质量,加快了接触网的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人高空作业的时间,特别是对于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具有重大意义,是接触网建设中的一大突破,这种方法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1972年于万聚应邀代表学校参加了铁道部组织的规程改革组,在“规程改革”开始后,首先对电气化设备进行全国性的调研,深入了解既有电气化铁路运行状态、存在问题以及所用设备性能和技术状态。在长达一年多的“规程改革”工作中,他真正深层次了解到接触网设计、施工及运营等方面在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与症结,达到了运用知识、学习技术、增长才干的目的。

在文革后期,于万聚利用带实习和在现场“工大”教学的机会,长期深入工程现场,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劳动中学习生产技能。他对数十种接触网零件的名称、型号和性能倒背如流,同时,对接触网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也非常熟悉,这为他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逐渐由政治D.Z.转入经济建设的轨道,这时业界有识之士纷纷议论:电气化铁路的发展遇到“三无”境况:即一无人才、二无技术、三无资料,甚至连一本培训教材都没有。于万聚应铁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屠荣举的邀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80年出版了《交流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基础》一书。1980~1991年,此书一直被用作电气化铁道专业本科学生的基本教材,同时也被相关院校的电大、职大、函大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同类专业选作专业教材,还被用作铁道电气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是全国铁路电气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单位接触网技术人员的主要参考书,是电气化专业用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本专业性科技书。

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于万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接触网课程,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悉心钻研、严谨治学、认真负责、教书育人。先后讲授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接触网设计》、《电气化铁道》、《电力铁道供电装置》、《接触网课程设计》及《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多门课程。除了完成本科生的教学以外,他还完成了各种类型的大专班、干部班、工人大学班等的授课任务。他在教学中贯彻的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实行的是严格要求的原则。他始终掌握一个基本原则:让学生学到基本专业技能和知识,走出校门以后能顺利打开工作局面。他常对学生说:“学不好功课,毕业以后就做不好工作,第一害了自己,第二坏了学校名声,第三辜负了父母期望。”“你们学习不好,当老师的心里难受。”

于万聚把教书育人贯彻于教学始终。在他担任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期间,结合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奋发学习。在毕业分配中更是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家庭及个人情况,使他们都能找到适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使每一位学生舒心、顺心、安心。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进入19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入学新生的水平逐年提高,在这一时期,于万聚被任命为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和学科建设,他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一、狠抓教学工作,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年长教师及优秀教师到本科教学第一线;二、搞好实验室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完善实验设备以外,还调入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实验人员队伍;三、强化学科建设。除了创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外,还设法让一批优秀博士毕业生留校和调入,充实教学和科研实力。四、多层次开办干部班、接触网专业班以及电化教育班等,以适应当时国家对不同层次电气化人才的需求;五、结合从峨眉向成都总校的迁建,搞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设备投资计划。以上这些工作,事实证明是有效的、正确的。

远见卓识图谋发展

在1970年代,曾产生了“电气化铁路不利于战备”,“我国是产油大国应优先发展内燃牵引”等论调,致使电气化铁路建设处于停顿状态。在以后的发展中虽然制定了内燃、电力牵引并举的方针,实际上执行的仍然是内燃牵引优于电力牵引的技术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于万聚对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撰写了“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战略设想”的论文,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应该继续连成网,连成片,发挥电力牵引的最大效益;二、铁路电气化是铁路现代化的总趋势,国外的经验是把繁忙大干线改造成电力牵引,内燃牵引用于次要线路和调车作业,而中国是把京—广、京—沪、京—沈等大干线由蒸汽牵引改为内燃牵引,是反其道而行之;三、提出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战略设想。这篇论文在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处于徘徊、停滞、举步艰难的时期,对于促进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91年,于万聚提出应将京—沪、京—广、京—沈(哈)三大主要干线实行电气化改造的设想以后,1993年,又代表学校又发表了“关于京沪线250~300km/h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方式及受流特性的论证研究报告”。

该论证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1、高速铁路接触网的技术特征:

(1)京—沪干线实行电气化改造的意义;

(2)高速接触悬挂的基本结构;

(3)高速接触网的技术特征;

(4)衡量和控制高速受流的技术指标;

(5)关于京沪高速铁路接触悬挂型式的建议。

2、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及其受流:

(1)接触网悬挂类型;

(2)接触网线材及设备;

(3)接触悬挂机械性能的技术要求;

(4)高速接触网的受流分析;

(5)几点结论和意见。

这篇论证报告对京—沪铁路实行电气化改造的意义、目的、经济价值、结构形式、悬挂特点以至于连线材、设备等都作了系统、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在1990年代后期,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于万聚适时提出了“中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类型及模式”的建议:

结合中国电气化铁路提速决策,于1998年3月18日在郑—武线200km/h以上试验段接触网改造参数标准及改造方案技术审查会上,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制定了“中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提速理论模式及决策依据”,为中国电气化铁路提速提出了创造性的结论意见,开创了电气化铁路提速先河,实现了电气化铁路的自主提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立足创新为国争光

1990年,中国电气化铁路已发展到近10,000公里,由于受检测手段的限制,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营质量较低,运营事故层出不穷,无法遏制。1990~1993年,以于万聚为首的科研团队,在郑武线、鹰厦线及宝中线接触网检测车的投标中中标。在研制接触网检测车过程中,他带领科研人员立足创新,呕心沥血地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解决了硬点(加速度)检测、接触网压力检测、定位器坡度检测、列车振动检测等多项关键性技术。该项目已被国家科委、国务院引进智力办、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等五部委评审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JJC-1型接触网检测车于1998年12月通过铁道部鉴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接触网检测车的研制成功,排除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性,完成了整体设备的国产化,直接为国家创汇和节汇约9000万元。JJC-1型接触网检测车投入运行以后,基本上消灭了恶性事故,对于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在JJC-1型接触网检测车的基础上,还开发了JJC-2型小型检测车以及JJC-3型的检测车组,以适应不同档次的用户需要。这些接触网检测车的投入运营,保证了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管理水平和检测手段迅速接近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扩大交流加强合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本着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扩大交流合作,传递友情的宗旨,于万聚广泛地活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舞台上。在国内,除了指导研究生以外,每年都多次应邀到有关单位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讲座、鉴定科研成果等活动。1992年及1995年,两次应邀到美国访问。1994年赴印度考察印度的高速电气化铁路及相关设备。1992年应邀去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获英国IEE学会香港中心授予的奖牌。1996年和1998年两次应邀到香港地铁进行学术讲座。1998年及2000年分别应德国著名接触网专家KieBling博士和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到德国进行了访问。

千钧重负一片丹心

进入21世纪后,于万聚应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邀约,结合几十年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并联系国内外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技术,出版了一本适应中国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的《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一书。该书2003年初出版发行,并于2005再版。这本书以接触网的基本原理为核心,分析了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阐述了高速接触网的受流理论,总结了中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方面的技术成就,论述了接触网领域的理论成果,介绍了国外高速接触网的先进技术,是集理论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专业性专著,体现了接触网领域内的前沿性技术。

于万聚的处世准则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身先士卒、为人师表。任教40余年,热爱教育事业。他严谨治学、悉心钻研,认真负责,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完成了多项重要的科研课题,为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著名的接触网技术、理论专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