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底杂耍 |
释义 | 一、打铁花据传,这种打铁花的民间杂耍大约距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种民间杂耍,是在忙碌了一年后的休闲时节――春节当中搞。找一个有树木的地方,支起大铁锅,生上炉火,把收集来的废铁统统倒在大铁锅里,旺火冶炼,待炉火纯青,锅里的废铁被炼成红红的液时,玩铁水的人,手拿一长形木板,木板一端有一凹处(备盛铁水,然后把锯末撒向木板凹下处(防止铁水烧坏木板),再用勺子盛起铁水,倒在木松凹下处。玩铁花的人,赶忙在树下用力把木板一掂,将铁水掂起,再顺势将掂起的铁水猛力一打,将铁水打在空中的树杈之间,铁水的空中四处飞溅,上下翻飞,与树杈相撞击,变成无数颗红红的火花。远远望去,似五谷丰登的打谷场上高高扬起的粮食,又像一朵朵盛开的红梅。火花在天空飞舞,人们被火花映红了笑脸,火花在枝杈中相互生辉,人们在花的海洋里欢呼雀跃,真是一幅“风调雨顺年景好”、“瑞雪纷飞大丰收”的庆丰图。 二、火流星火流得的表演,据说也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它是用一条约两米的长绳,两端拴有用的铁丝网结成的网盘,内装木炭,点燃着火,表演者用手执绳子中间,抢着网盘中的火,进行着多种多样的表演。 每次表演至少7―8人,最多时达15―16人。套路有:“二郎担山”、“情中抱月”、“黑狗钻裆”、“苏星背剑”、“小鬼扒磨”……表演姿势有站着舞、走着舞、躺着舞、仰面朝天舞、滚着舞、胸前抢舞、背后抡舞、流星抛天舞等,真是花样百出,让人目不暇接。 民国初年,于底的火流星曾传授给赵陵铺,两村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于底在民间杂耍上从不保守,在过去的年代里,于底的龙灯和赵陵铺的火流星,经常配合演出,既增进了两村乡民的友谊,又相互交流了民间杂耍的技艺。 比较起“打铁花和“火流星”来,“通天河”的表演可谓是于底的大型杂耍了。 三、通天河据老辈人讲,“通天河”历史比龙灯的历史还要长。“通天河”玩起来,花样繁多,里边的小戏也多,各种角色上场表演,演了一场又一场;戏与戏之间,用锣鼓点与集体群串舞联起来,颇有一番引人入胜的韵味。这是于底“通天河”独一无二的特点。 “通天河”内容主旨是反映《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通过“通天河”时惊心动魄的故事。演出时有一百余人,角色由锣鼓点引路,在轻重缓急不同的锣鼓点中陆续上场。演出情节有“八戒背媳妇”、“悟空救师傅”、“鹬蚌相争”,还有海虾之类的集体舞蹈等。但综观起来还是通过通天河那段最为精彩。表演者们装扮成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海螺、海蚌、鱼鹳……这些角色在长街走动时,常是伴以欢快轻颖颇具节奏的锣鼓点,边表演边行进,而且花样不断翻新。这期间,最为逗人的要算悟空了,他好像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地在长长的队伍之间,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穿插,一会儿摘桃子、一会儿翻一筋斗、一会儿舞弄金箍棒,做着各种各样诱人发笑的动作,滑嵇而幽默、粗俗而细柔,让上看了乐得前仰后合;还有那八戒,长长的嘴巴、肥大的双耳,挺着一副大肚皮,奶头双露,看起来笨乎乎、傻呵呵的,它手拿钉耙,抡将起来却怪灵巧,只听得“唰啦啦,呼啦啦”连续奏响,那钉耙从头到肩到臂到腰围,再到双脚前后左右飞舞着,八戒那憨厚可掬的模样,那灵巧的钉耙技艺,让人忍俊不禁百看不厌。 每到一处广场时,都由悟空和八戒打来打场子,让人腾开地摊,然后在锣鼓声中,变换着通天河里的每一场戏。每表演一场,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