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营口小红楼 |
释义 | 老营口人都知道营口有个“小红楼"——梨园之家。 早年,营口只有寺庙戏楼、席棚戏园,设施简陋,规模尚小。 营口开港后,南北客商云集,百业昌盛。 由营埠巨商、百善堂主人王焕瀛出资, 效仿北京广和楼戏园样式建成"天成舞台", 因其舞台、门窗、支柱等设施皆涂朱红色,故俗称"小红楼"。 小红楼(今营口十四中西胡同南端)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戏园, 颇具梨园特色,堪称东北之名戏园。整个戏园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楼长55米,宽30米,高10米。伸出式舞台, 宽11.5米,深10米,高9米, 构成一座"封侯拜相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的京剧舞台。 舞台下埋有16口大缸,以增强共鸣效果。 园内楼下设茶座、池座、台耳、两廊; 楼上三面设包厢,包厢前设木凳长座, 全园可容纳1200余人。 小红楼戏园的建成,标志着营口菊坛(注)已达到兴盛时期, 关内、江南等地的京剧名流接踵而至。 1921年(民国十年)5月,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首次来营献艺。 他在小红楼演出的"麒派"代表戏《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 《清风亭》等,倾倒了营口观众。 1926年(民国十五年)6月, 著名京剧女老生孟幼冬, 在小红楼演出《捉放曹》、《乌龙院》等剧,台风雅致,技艺不凡 ,为营口菊坛增添了新鲜感。 当时,京剧界素有"营口码头戏难唱"之说。 因此,一般艺人不敢来营,凡是来营口演出的名角, 都注重演好第一场"打炮戏",炮打响了,天天满座,炮没打响,戏园冷落, 只好"打马出营"。于是,小红楼自然形成了名角演出的舞台。 营口的小红楼同营口的大商户一样,南北驰名。 营口解放后,1949年由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小红楼, 改称"人民剧院"。从此,停演了数年的小红楼重新活跃起来。 当年,小红楼就接来了陈其通(电影《万水千山》剧作者)率领的黄巢京剧团, 首演新编历史剧《黄巢》。演出阵容整齐,技艺娴熟,舞台全新,庄重大气, 真可谓"元帅大将威风抖,一兵一卒也风流"。 1951年,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荀慧生先后率团在小红楼演出, 名角登场,场场爆满。 尚小云首次来营则把拿手好戏《昭君出塞》、《梁红玉》、《祭塔》等献给营口观众。 荀慧生这位"活红娘",初登小红楼舞台, 则献上《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等代表戏。 两大名旦的演出,使酷爱京剧的营口观众大饱眼福。 具有50余年历史的小红楼戏园,因年久倾颓,无维修价值,于1957年拆除。 后由市人民政府拨款,在马市街(今辽河大街三段)建成新的剧场, 初名"营口小红楼剧场",后改名"人民艺术剧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