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平调 |
释义 |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艺术风格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较有山东地方特点,尤其是东路调。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由于平调历史悠久,它的板腔体的唱腔风格独特,音乐曲牌雄厚。现存曲牌有“水上漂”、“滚龙珠”等130多个;传统笛牌有“爬山虎”、“紫金杯”等30多个;唱腔板头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正板、倒三拨、一串铃等30多个。在唱法上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甩腔时翻高八度,后音挂“讴”,声激音扬,极富韵味。 发展历程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 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油梆”有近500年的发展历程,在山东扎根,成为独立剧种也有二百来年了。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平调、高调(山东梆子)、越调都曾流行于河南。当时的平调分东路和西路,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汲取当地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到了1870年以后,一些原来唱高调梆子的演员也改唱平调,有的高调、平调合班演出。 平调流行的地区是比较广的,历史上有“平调的‘扬腔’和‘讴嗓’,五省八州唱得响”之说。所谓“五省”,是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郑州、陈州;南至徐州、亳州;北达大名、磁州;东抵济宁、兖州。特别在鲁西南,平调和山东梆子一样,都是观众熟知的大戏,本文开头说的“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就是观众流传的农谚。原来平调的乐器中有两对大铙和大钹,直径有一尺多长,群众叫它“四大扇”,“两杆号”就是两根五尺多长的“尖子号”。观众对平调的主演、名角也颇熟悉。比如早年艺名传斗的花旦演员陈贵欣、艺名金豆子的小生演员沈金贵、艺名麻年儿的红脸演员姬天荣等,观众提起来都伸大拇指。 在近代的演员中,人称“花脸五”的张全臣,演活了《滚鼓山》中的张飞。曾受戏剧家田汉推崇的“花脸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誉,1959年曾向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新中国诞生的几十年中,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第二代来说有著名的平调表演艺术家郭盛高,濮阳市南乐县人,著名大平调演员翟德贵得意门生,一九四九年平原省成立后,调入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任主演,一九五二年平原省撤销,菏泽、聊城、湖西三行政专区划给山东,一九六三年三月东明划给山东,郭盛高任东明大平调剧团团长,专攻红脸这一行。他的得意门生何西良当属第三代优秀演员了。 名称考据至于为啥叫大平调,则是因为1954年以前,菏泽有两个平调剧团,一个以老艺人为主体叫新生剧团,另一个以青年演员为主叫新兴剧团。观众习惯叫老艺人团为大平调,称青年艺人团为小平调。两个剧团亲如一家,教学相长,久而久之就统称为大平调了。 传统剧目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传统演出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现在所知,清中叶确有一些大平调班社在演唱活动。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万家班等。其他如浚县、内黄、淇县、延津、鹤壁、考城(今兰考)也有大平调班社建立。清末民初,黄河沿岸一带地区,还有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们中间流传: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并形成了具有不同亿属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平(亦称滑县平);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平。主要演员有黑妞、三和尚、翟德贵、张发旺、王道修、申德高等。常演剧目有《三传令》、《战洛阳》、《徐庶走马荐诸葛》、《杨广篡朝》等。 抗日战争期间,大平调艺人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组成了忠义剧社,先后上演了新编戏《逼上梁山》、《黄巢起义》等,现代戏《沙区扫荡》、《发土地证》、《寡妇改嫁》、《大团圆》等。 传统班社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 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现在所知,清中叶确有一些大平调班社在演唱活动。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万家班等。其他如浚县、内黄、淇县、延津、鹤壁、考城(今兰考)也有大平调班社建立。清末民初,黄河沿岸一带地区,还有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们中间流传: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并形成了具有不同亿属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平(亦称滑县平);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平。主要演员有黑妞、三和尚、翟德贵、张发旺、王道修、申德高等。常演剧目有《三传令》、《战洛阳》、《徐庶走马荐诸葛》、《杨广篡朝》等。 抗日战争期间,大平调艺人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组成了忠义剧社,先后上演了新编戏《逼上梁山》、《黄巢起义》等,现代戏《沙区扫荡》、《发土地证》、《寡妇改嫁》、《大团圆》等。 现今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九个民间专业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白玉杯》、《火龙阵》、《下陈州》、《鸡爪山搬兵》、《下高平》、《铡美案》、《蹚镣》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八一风暴》、《结婚》、《卖箩筐》等。 菏泽市的大平调专业剧团有两个: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和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他们创作并演出的许多剧目在全国和省地戏曲会演中,大部分获得奖励。河南滑县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先后到北京演出了传统剧目《海瑞搜宫》、《三搜太白府》、和新编古代戏《包公碑》。其独特的粗犷表演艺术,曾受到首都观众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临问题演出水平不断下降。这个传承了数百年、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濮阳大平调,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一稀有剧种,2004年经市文化局积极推荐,濮阳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同年11月,濮阳大平调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优秀戏曲汇演”,荣获四项金奖。 有关部门开展了抢救性录制濒临失传的大平调的活动。省内音像界人士称,这次活动对保护、抢救大平调这一少数剧种,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平调属于全国少数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保护、抢救大平调这一少数剧种,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事业,今年6月份以来,浚县组织演艺人员录制了《铡美案》、《三娘教子》、《盘坡》等名家名段。 十几年来,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常年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演出,一般每年演出5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演出环境恶劣,服装道具损坏严重,加之近几年多种娱乐媒体的影响,大平调剧团生存受到挑战,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人员工资无法及时全额发放,道具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老演员在相继故去,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