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液针刀 |
释义 | 多功能新液针刀针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功能新液针刀疗法》一书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多项。2007年液针刀针具荣获第二届国际传统医学发明博览“国际金奖”。原世界中医骨伤协会主席;著名中医骨伤泰斗尚天裕教授生前欣然为《多功能新液针刀疗法》一书的出版题词作序。“多功能液针刀博采众长,融中西新疗法集成创新”。 原世界针联主席;我国著名针灸学家王雪苔教授题词:“创新求实研九针,杏林奇葩传世人”。为弘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液针刀疗法简介大约在1.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祖先们在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适或疼痛感觉,当身体某处感到疼痛时偶尔发现用一块楔形的石块叩击,放出一些血液后,能减轻或解除痛苦,从而创造了砭刺疗法。砭刺就是针刺疗法的前身,这种用于切割或针刺的用具称“砭石”。可以看出,砭石不仅具有针刺、按摩和叩击作用,还有刀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砭石是第一代针刺器具的代表,直到战国和秦汉时代仍有使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又相断产生了骨针、竹针和陶针等。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针具的针质也有了改变,先后出现了铜针、铁针、银针,以及合成银针等针具。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九针”,其间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度过程。随着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疗法的内容不断丰富,手段日新月异,以传统针灸为基础,发明了头针、眼针、手针、足针、耳针、面针、舌针、夹脊针、腹针等。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针灸疗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产生了超声针、电针、磁极针、光针、电圆针等。由原来经络针灸疗法发展到穴位结扎、穴位割治、穴位封闭、经络水针疗法和新九针疗法、小宽针疗法、针灸刀疗法、松针疗法、小针刀疗法等。真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为针刀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笔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9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全国水针刀疗法教学培训工作。同时在临床与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诸多疗法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小针刀,治疗效果明显,但是针体为实心体,不能回抽检测,盲目性大,注药松解不能同步进行;另外刀形单一,不能根据疾病所需灵活选刀。由于水针刀的诞生,克服了小针刀的不足,能回抽检测、注药松解一步到位。但是,因其针体无刻度,无控制器,持针力度差等,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笔者汲取了古今特殊针刺疗法、水针疗法、以及其他针刀疗法的精华进行择优组合,并加以改进创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合理的系列“多功能新液针刀”刀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液针刀疗法。既有针刺效应,又有针刀的切割、松解、剥离、闭合性手术的作用,能注射相关药物,注入气体,且针体还有刻度线和安全控制器,可控制进针深度。特别是在治疗颈椎和腰椎疾病时,能充分体现其优越性、安全性。该疗法可根据临床疾病所需,灵活选择不同型号和刀头形状的液针刀刀具,临床使用得心应手,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刀柄上设有螺纹(线圈),操作时起到防滑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另外一种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功能,那就是接收和传递正常的“生物信息”。所以,我们所说的“液针刀”,又称“多功能生物液针刀”。液针刀手术正是微创手术的治疗与生物治疗相结合的一个成功尝试。可以这样说,“未来必将是一个生物信息化的医疗阶段,或称之为‘信息医学’时代”?。 液针刀疗法的治疗机制液针刀主要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它能实施闭合性的松解术,而且比其他针刀的安全系数高,以及具有系列“通复松液”的作用等。 在介绍液针刀疗法机制之前,首先了解以下相关理论知识,即:什么叫软组织?什么叫急性和慢性软组织损伤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详述液针刀疗法的治病机制。 液针刀的针具特点1、液针刀疗法刀具设计特点液针刀针体上有刻度,有控制器,能在直视的情况下知道进入体内的深度,又能回抽、检测,从而减少闭合性手术盲目性,增加手术的安全感。针柄设计合理、有防滑螺纹,术时手持针柄更牢固,使夹持时不易滑脱,还可传递生物信息。2、系列刀型,因病用刀,操作灵活 液针刀为系列刀头和不同型号,能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刀型,操作灵活。例如治疗“弹响指”,可用钩刃形小号液针刀,效果明显。 3、扩大针刀的治疗范围 液针刀疗法的形成,主要吸收了水针疗法、针刀疗法及特种针刺疗法的精华。所以,液针刀疗法比其他疗法治疗范围广,凡是以上疗法所能治疗的疾病,液针刀疗法都可以治疗,如治疗骨伤类疾病、脊柱相关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哮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4、在疼痛治疗学上取得新的进展 (1) 首先将有色制剂应用于针刀松解术中(如亚甲蓝等),对疼痛性疾病有确切的疗效。 (2)针刀、药物、气体三者联合应用于一体,消除神经根部有害刺激,改善病灶区的长期缺氧状态,解除神经根部粘连与挛缩,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痛类疾病的目的。 5、减少术后复发 刀体上有刻度线,能直达病所,控制深度。先进行针刀松解,再注入消炎止痛、止血药物,既可减轻疼痛,减少软组织粘连,还可避免针刀术后引起的再创伤、再出血、再粘连的恶性循环。 6、减少操作步骤,一步到位 液针刀疗法,将注药、注氧、针刀松解一次完成,可大大减少患者痛苦。 7、弥补了其他针刀治疗的局限性 在治疗腱鞘炎、腱鞘积液、滑囊炎时,可选用特制的液针刀,抽取内容物,还可注入药物,同时能大面积通透剥离其囊壁。液针刀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在针刀松解同时,既可注射药物,又可注射氧气,同时,还可植入药线。因针体有刻度,还能直视药线装入针刀体的长度。 液针刀疗法九大内手法液针刀刺入病灶后,施以不同形式的手法,以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即称液针刀内手法。随着针刀临床实践的积累,手法也越来越多,根据切割的轨迹以及针刀移动形式分为以下几种手法: ⒈ 纵横摇摆疏通剥离松解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损伤所造成的粘连、结疤,如肌肉与韧带、肌肉与骨骼、肌肉与筋膜、肌腱韧带附着点等处的粘连或外伤所致的疤痕挛缩。刀口线应和局部的肌腱韧带平行,先纵向摆动后横向摆动松解。该手法多选择平刃形或圆角刃形液针刀。 ⒉ 纵行割拉横行摇摆松解法 适用于治疗肌筋膜炎、腱鞘炎、肌腱炎,以及在后枕部上、下项线治疗疾病时所用的治疗手法。 该手法多选择勾刃形液针刀。 ⒊ 一点多刀通透剥离松解法 适用于治疗滑囊积液、滑囊炎、腱鞘囊肿,先抽取内容物,同时注入“通复松液”,然后选择尖头双刃形液针刀。 ⒋ 垂直、斜行切割松解法 该手法用于软组织损伤形成大的结疤粘连,如肌肉与韧带、韧带与韧带互相粘连结疤时,刀口线和肌肉韧带平行刺入,然后垂直或斜行切割松解,多选用斜面形或平刃形液针刀。在四肢躯干部位针刀松解,多用垂直切割松解手法。在关节脊柱周围部位针刀松解,多用斜行切割松解法。 ⒌ 松解留针刀候气法 适用于骨性关节炎及大范围的风湿痹证的治疗,针刀松解结疤等病变组织后,不立即出针刀,等操作完毕后,再依次启针刀。此手法能改善局部受力状况,扩大松解范围,更好地激活经络之气血运行。各种类型的液针刀都可用该手法。 ⒍ 半环形铲剥疏通松解法 适用于治疗骨质尖端增生或退变,骨质边缘的肌腱、韧带损伤粘连、肌筋膜挛缩等病变,如在肩胛骨内上角用该手法治疗肩胛提肌损伤等。多选择平刃或圆角刃形的液针刀。 ⒎ 推铲削啄松解法 适用于在骨的边缘、关节周围有骨刺生成,在治疗时将刀口线与骨刺纵轴垂直,达骨面后把附着在骨刺尖部紧张挛缩的软组织切断部分,消除拉应力,并把骨刺尖部的瘢痕组织推铲削啄,然后雀啄骨刺根部。如跟骨骨刺的治疗。该手法多选择圆角刃形或平刃形的液针刀。 ⒏ 分层摇摆剥离松解法 在肌肉丰厚处,病变部位的压痛点在体表比较固定,但其损伤部位或发生病理变化组织可能是一层一层地重叠在一起,在治疗时只达到1个层面松解,效果甚微。如果根据结疤粘连厚薄与大小,将针刀分2层或3层刺入,分别在病灶的各层,顺肌筋走向做纵行和横行的摇摆剥离松解,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该手法多选择圆角刃形、平刃形的液针刀。 ⒐ 推割摇摆分离松解法 适用于在浅表部位治疗,如肌腱炎、肌筋膜炎、腱鞘炎等。多选用“V”字形液针刀。 液针刀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正确选择适应证是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的前提,而严格掌握禁忌证则可避免不良后果,一定要以安全第一为原则。两者的正确选择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随着针刀医学的临床工作发展,适应证和禁忌证亦会逐步有所改变,我们相信其适应证会逐渐拓宽,而禁忌证可能会变成相对的。这需要时间,需要不断进行临床研究探索。 一、 液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⒈ 各种原因的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粘连、结疤、挛缩,这些病理形态学上的改变所造成的顽固性痛点,通过针刀切割松解,恢复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功能。如肩周炎、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肱骨内外上髁炎、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等。 ⒉ 某些血管神经卡压性疾病,软组织损伤后出现挛缩、结疤、粘连,炎性改变压迫牵拉刺激血管神经,引起症状。针刀松解病变部位软组织,使血管神经卡压恢复。如踝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 ⒊ 各种骨质增生症、滑囊炎、腱鞘炎。针刀松解切割骨质增生的应力集中点,恢复正常力学平衡。如各种骨性关节炎、跟骨骨刺等。 ⒋ 四肢躯干外伤后遗症、脑卒中后遗症、在手术后关节恢复功能不佳而致的功能障碍。 ⒌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驼背。 ⒍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症和骨软骨炎。 ⒎ 肢体畸形,如小儿的“0”形腿、“X”形腿、马蹄内翻足。 ⒏ 内外妇科常见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胃溃疡、胆绞痛、慢性胆囊炎、肾绞痛、糖尿病。妇科常见病,如痛经、闭经、盆腔炎、子宫脱垂症等。男子性功能障碍、阳痿、遗尿症等。 二、 液针刀疗法的禁忌证 ⒈ 严重内脏疾患的急性发作期。 ⒉ 施术部位有红、肿、热、痛或肌肉坏死及深部有脓肿者。 ⒊ 施术部位有重要血管、神经以及重要脏器而无法避开者。 ⒋ 全身发热性及传染性疾病。 ⒌ 凝血机制不全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盆血等。 ⒍ 对药物严重过敏者。 ⒎ 高血压病患者、恶性病变、严重骨质疏松症及体质特别虚弱者,应谨慎之。 ⒏ 有严重晕针现象者、诊断不明确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