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雷州乌石蜈蚣舞 |
释义 |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广东省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该舞起源于明代,有400年以上的历史。蜈蚣舞讲求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这与历史上出海捕鱼风险大,渔船上必须集体拔网和分工协作,因此表现了民间古朴的生产劳动分工理论。对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雷州乌石蜈蚣舞 遗产级别: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粤府〔2009〕112号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 历史渊源乌石港位于雷州半岛西海岸,成港于1368年—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在古代,乌石港风灾潮患频仍,民不聊生。传说古时乌石港曾遭瘟疫而萧条,时逢中秋,好事者相约为民共驱瘟魔。为表同心,各以船缆系腰相互连成长队,入夜时手执香火进港驱邪。夜色朦胧中,队伍边舞边蛇形前进,队形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故称“蜈蚣舞”。此后,瘟疫消除,港区恢复繁荣,因而该舞也就成了港民消灾祈福的仪式而流传下来。民国《海康县续志·地理·民俗》记载:“仲秋日夜……又有箫鼓聒耳,群童队行,手持香火楦饰,龙狮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农民相沿之习也。” 传承价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乌石港是疍家聚居之地,蜈蚣舞反映了疍家文化的结晶,是农耕、海洋文化融合的产物,对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蜈蚣舞讲求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这与历史上出海捕鱼风险大,渔船上必须集体拔网和分工协作,因此表现了民间古朴的生产劳动分工理论。 成绩荣誉21世纪初,雷州乌石蜈蚣舞逐步走向社会舞台,成为世人喜爱的特色舞蹈。2005年9月参加湛江市首届红土文化节,荣获二等奖;2007年10月,参加“中国雷祖文化节暨雷州国际美食节”,荣获一等奖、贡献奖;2008年2月,参加雷州市2008年元宵民俗文化大巡游活动,荣获金奖、组织奖。 表演形式主要道具是一具用竹、藤、布、丝绸等制成的蜈蚣模型,身着色彩和装饰镜片,里面悬吊特制的灯烛。整个舞队总计百数十人。每年的中秋节夜幕降临后,这一民间习俗就开始了。舞蹈队伍约一百米长,由一条缆绳将几十人连在一起,每隔1.5~2米一个人,缆绳绑在腰上,边舞边蛇形前进,中间的蜈蚣身部分人人头戴草笠,双手各执一把香,草笠上也插满香。舞蜈蚣头的人,则头戴小猪笼,猪笼中塞满泡沫块并插上香。尾部有两个人,形似蜈蚣的分叉尾,各背一个小猪笼,猪笼中塞着石头和湿的稻草,四周插满了香,有几十斤重。因怕尾部的两个人不堪重负,加上此两人一定喝酒至半醉,因此他们各有两个人扶持着前进。因负重并半醉,尾部便摇摆至街道两边,幅度最大,行人或追看者常常躲闪不及,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