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连交通大学 |
释义 | 大连交通大学(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创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中文名:大连交通大学 外文名: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简称:大连交大 校训: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创办时间:195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李学伟 所属地区:中国大连 主要院系: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 硕士点:19个 博士点:2个 学生人数:19163人(2011) 教师人数:1080人(2011) 校长寄语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始终发扬“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精神,坚持 “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践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办学特色。五十多年的薪火传承,学校走出了一条严格管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办学之路,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培育了厚重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前进与发展的活水之源。未来10年,是大连交通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校师生正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网站是学校与学生、企业及社会各界交流的窗口和纽带,为你展现大连交通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和成绩。欢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选择大连交通大学继续深造,也欢迎有识之士与我校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学校将给你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共同开创你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祝 好! 学校简介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大连机车车辆学校、大连铁道学院,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学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原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奠定了一所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基础,成为一所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办学水平的普通高等学府。 历史沿革1956年1月建校,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 1957年9月,改名为大连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7月,在大连机器制造学校基础上,创建大连铁道学院。 1961年1月,成为铁道部直属院校之一,由铁道部直接领导。 1963年1月,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学院视察,并题写了“大连铁道学院”校名。 1982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 1984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委员、铁道部部长 李森茂来院题词:“铁路发展,教育为先”。 1996年9月,该院首届留学生举行开班典礼。 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2000年2月,大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铁道部为主的领导体制,变更为由辽宁省领导的单一领导体制。 2002年7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 2002年10月,大连铁道学院软件学院举行了首届新生开学典礼。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2004年9月,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视察该校并题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大连交通大学新跨越。” 2004年10,举行旅顺校区一期校舍落成典礼,软件学院搬迁至旅顺校区。 2005年11月,大连交通大学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现代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 2006年4月,日本政府无偿援助项目,由大连交通大学实施与运营的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正式落成。 2006年8月,根据辽教函2006[288]号文件,原沈阳铁路局大连职工培训中心并入大连交通大学,成立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2006年10月,大连交通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8月,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大连交通大学成为博 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10月,经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批准,该校启动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2011年3月,铁道部与辽宁省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协议。 校容校貌学校主要由沙河口校区和旅顺口校区组成。学校总占地面积86.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9.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4亿元。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教学楼群、教学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区内都具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总面积4.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8.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5922种。旅顺口校区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商店及运动场等为一体,是符合国家一类院校标准的新校区。学校具有万兆核心、1000M主干、网络总出口带宽200M的校园网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教务在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等多项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42个本科专业(其中有7个国家管理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6个门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车辆工程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物理化学、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及11个一级学科),9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办学规模作为国务院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学校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623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02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06人、外国留学生219人、成人教育5084人; 2004年,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已初步形成规模和特色。学校还根据发展需要,创办了中外合作办学的IEN国际学院、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和独立办学性质的信息工程学院。此外,学校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 人才培养截至2011年4月,全日制在校生19163人,其中本专科生18015人,博士研究生94人,硕士研究生1054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2000年,创办了爱恩国际学院,实施中外合作“3+2”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创建了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率先进行“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其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青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并于2009年10月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4月获批“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成为辽宁省第一个专业性的对日服务外包省级科研机构。学校还根据发展需要,创办了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在职同等学历人员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共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23项;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6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31项CAI课件获省级奖项。2010年被批准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教学科研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自2006年以来,科研总量逐年上升,总量已达到7.88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2.4亿元,科技收入5.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达6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5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39项;发表论文3878篇,三大索引收录639次(不含2010年),出版学术专著17部,学术编著22部。我校现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10月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为35万㎡,以市场运作为特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为核心,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营开发。2009年9月,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第二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我校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方向,力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特色求突破”,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了13个产学研合作及服务平台,另外还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学校把“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创新,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规格,创立了双专业、二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机车车辆CAD/CAM、城市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检修装备、材料设计、焊接工程、精细陶瓷、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齿轮传动、先进制造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环境保护工程等20多个科研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五年来,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获得专利40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24篇(2001-2004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创建了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连续挤压及包覆技术、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机车车辆虚拟样机、齿轮传动及优化设计、复杂产品的性能仿真、新材料设计与应用、焊接工程、精细陶瓷、现场总线技术、环保节能工艺及设备、水处理技术、软件应用开发等20多个科研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以来,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科研经费总数达到1.8亿元,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6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11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12项;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154篇。我校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立项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中心。以我校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的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师资力量截至2011年4月,学校在编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80人,其中,教授137人,副教授287人,博士生导师5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1人。 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二十八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06年4月,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大连交通大学中俄科教中心”。2007年6月与新加坡罗德里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罗德里·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国际培训中心。2011年3月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聘请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学者、专家为我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人数达百余人,2010年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31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至2010年底,已接纳过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推进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网络环境大连交通大学所使用网络为国家A级水准的校园局域网络,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二十五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学校配置FTP下载工具,提供学生下载电影,游戏,学习资料等等,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院系设置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研究生学院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爱恩国际学院 下属独立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础设施近年来,学校通过购置、合作等形式极大地扩充了教育资源。学校主要分为两个校区即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3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491万元。近年新建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面积22780平方米,馆藏图书80多万册,电子图书3万册。完成了建筑面积为23081平方米的新实验馆和旅顺口校区软件学院8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公寓、IT科技园建设工程,改建了研究生楼、中长街IEN国际学院教学楼。拥有1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系统、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室、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等机构和设施,给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先进高效的信息和技术环境,也使学校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可能。 办学成果学校共承担了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20项,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5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多门,有18项CAI课件获省级奖项。 自2006年以来,科研总量逐年上升,总量已突破5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1.7亿元,科技收入3.3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达4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6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发表论文2705篇,三大索引收录159次出版学术专著11部,学术编著12部。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大连交通大学下设的一个专门培养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学院。学院前身是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大连铁路司机学校,该校曾首批获得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称号。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关于属地化移交文件精神,2006年初沈阳铁路局和大连交通大学签订了大连铁路司机学校移交大连交通大学管理的意向性协议。同年3月正式签订了移交协议,并移交完毕。由辽宁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鲁昕定名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学院现拥有沈阳路5号和创造街31号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西岗区沈阳路5号,占地面积约60亩,教学用房26000平方米。目前有教职工119人,专任教师4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铁路专业教师占50%以上。学院现设有机车、车辆、运输、通信与计算机、实训教学、基础6个教研室。现设有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车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制冷与冷藏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酒店管理等11个专业。学院教学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目前具有校内专业实习场、实验室8个,具有多媒体教室9个、语音室3个、微机室4个,有容纳13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宿舍及配套的食堂。 学院秉承交大“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的校训精神,继承和发扬原大连铁路司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良传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与课程内容安排上力争达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目标,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模式。 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重点培养具有铁路特色专业人才。在办学思路上,突出以诚信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力求达到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计划到2010年,学院专业数达15个,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在师资、设备、实训、质量等方面达到省高职示范院校标准。 发展前景明德求索构绘世纪蓝图,锲而不舍再创发展伟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交通大学形成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交通大学将围绕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建设软件及信息制造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激情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