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阎阿红 |
释义 | 介绍闫阿红,(1970~2005)199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了阿城市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正当阿红在新闻战线上大展身手的时候,四年前,癌魔无情地侵入了她的身体。她辗转北京、哈尔滨等地治疗,但癌细胞依然在她的身体里肆虐着。阿红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逝去,她想到社会那么多人对她的帮助,却无力再回报,她就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以仅有的能力来回报社会。今年9月,她与黑龙江省眼库签订了捐献眼角膜志愿书。 阿红出身平民,也立志成为一名平民记者,她撰写了大量反映平民的苦乐酸甜的文章。在她的报道中,更多的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对贫困者的雪中送炭。她采写的《一个老人与三个无家可归的儿童》,讲述了哈尔滨老人王子元甘愿放弃都市繁华生活,收养三个无家可归的儿童,却面临生活窘境。阿红四处奔走,呼吁社会各界为老人捐款捐物,还解决了三个孩子的就学问题。后来老人要翻盖危房又找到阿红,她二话没说,自己求人帮着找车,联系买水泥和木材,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阿红就是这样一个记者,她为自己的事情从不求人,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从来不知道拒绝。采访过程中,她自己掏腰包,自己搭人情为别人解决困难都是家常便饭。与阿红共事过的人都这样评价她。 主要荣誉2005年初,阿城电视台优秀女记者阎阿红在其病危时,决定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救治的角膜病患者。此时,作为黑龙江省眼库的主任,刘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可以通过此次义举唤起全社会的爱心,使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到这一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捐献行动中来,从而使更多的角膜病患者获得重见光明的机会。阎阿红的角膜被成功移植给张子丽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许国兵,这次无偿捐献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中央电视台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近40分钟的专题片,并在黄金时间分别在一、二、四、十二频道播出,使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捐献眼角膜是一种高尚的义举,是无私的爱心、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人类一种十分高尚的行为。到目前为止,已有15000多爱心人士与省眼库签订了身后志愿捐献眼角膜的协议。 2005年7月1日,对于志愿医疗队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捐赠仪式在哈市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捐赠仪式。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志愿者医疗队,他说:“哈医大眼科医院志愿者医疗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在国内很有影响、技术力量最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钢铁医疗队,把这笔基金交给你们使用我很放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努力工作,为人民再立新功。”志愿者医疗队被蒋正华副委员长指定为基金唯一实施医疗队。会后,周晋院长、刘平院长受到领导们的亲切接见。 7月12日,阎阿红因医治无效天使般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4岁。 7月12日5时12分,闫阿红停止了呼吸,安详地闭上了双眼。7时15分,黑龙江省眼库的医生摘下了阿红的两片眼角膜,阿红终于实现了她人生最后一个愿望。 得知阿红离世的消息,在阿城电视台工作的同事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人们都不愿相信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这样一个好同事就这样离去,浮现在他们眼前的还是那个漂亮、善良、坚强而又乐于助人的阿红。 魏阿明是阿红曾经的好搭档,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与阿红共同采访的难忘经历。1998年8月,台里得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赵红霞考上大学却因凑不够学费而止步大学校门的新闻线索,派出阿红和阿明前往采访。走进赵红霞的家,他们了解到一家人只有她父亲每月200元的打工费维持,近万元的学费,让焦急的父亲一筹莫展。阿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在第一时间以 《爱心是盏明亮的灯》为题播发了消息。此后,她不仅自己捐款捐物,还四处奔走呼吁各界为赵红霞捐款,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费终于凑齐了,阿红把赵红霞送到火车站,让她踏上了求学路。 “阿红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她对弱者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她对别人的好胜过对她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自己没钱花,也会把仅有的钱给需要帮助的人。”阿红的同事、好朋友鲍红宇哽咽着向记者道出这样一番话。 与病魔搏斗的闫阿红乐观地面对生活“每次想到阿红,对自己的灵魂都是一次洗礼。”同事刘爽一句话说完就泪流不止,“我和阿红共事不到两年,从她的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要做好事必先做好人的道理。阿红在病重期间还不忘打电话告诉我要注意身体,她的骨子里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目光中永远写着真诚二字。阿红对别人和蔼友善,对工作则毫不含糊,在采访过程中,如果她对一个画面或录音不满意,她会急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她会一大早就去追加采访。” 阿城市电视台副台长何凤香告诉记者,2000年仅30岁的阿红患上了子宫内膜癌,坚强的她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她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坚持在记者工作第一线。同事们经常会看到阿红手捂肚子身体前倾着坚持工作,局领导为了照顾她,没有给她分任务,也不让她坐班,而她却没有丝毫懈怠。她仍坚持采访写新闻,而且稿件的质量更高了,《又见葫芦艳又闻粽子香》等多篇稿件都被评为台里的一等稿。直到她住院手术的前一天她还强忍剧痛,采写稿件《玩泥高手丁敏安》,这篇稿后来被评为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学会好新闻一等奖。“我为有这样一个好同事、好记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何凤香说。“阿红的好两天两夜都说不完。”同事郑薇激动地说。“她永远是我心中一盏明亮的灯,阿红走了,我会接过她手中的笔,像她那样继续前行。” 送别“叶归大地,光明永在人间;凤飞九天,华章长留屏幕。”一副挽联写出了闫阿红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今天上午,闫阿红遗体告别仪式在阿城市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悲痛的心情赶来送别这位好记者。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记者协会、省残联分别为闫阿红敬献了花圈。 前来送别的人排到了门外 阿红的亲朋同事来了,她生前帮助过的采访对象来了,与阿红素不相识的阿城市民也来了,一间不大的遗体告别室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一大早从哈尔滨赶到的王虹紧紧地握住阿红母亲的手说,“谢谢阿红姐,谢谢你养了这样的好女儿。我妈妈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后第二天就重新看到了光明。妈妈不能亲自来,她嘱咐我一定要来看看您,再送阿红姐一程。以后你就是把我当成你的女儿吧。” 另一位接受阿红眼角膜的是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许国兵,由于他还没有出院特地托人给阿红的父亲捎个话,他希望能认二老做干爹干妈,照顾二老一生一世。阿红的父亲闫海鹏当场表示愿意收下这个干儿子。阿红生前同事刘洋现场摄像时泪流不止 在现场摄像的阿城电视台记者刘洋扛着摄像机泪流不止,“我当时真的感觉拍不下去了,摄像机扛在肩上感觉是那么重。我和阿红共事了六个年头,她是我最亲密的战友,我不知道如何来形容她,我只想说她太伟大了。她对工作严肃认真,对同事热情和蔼,她对人没有一点私心,我相信她不会离开我们,我会永远想念她。”刘洋含着眼泪对记者说。城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铁军念悼词 “你的眼睛将永远亮着,它点燃了一个老人的慈爱目光,照亮了一位年轻人辉煌前程。而你的精神将照亮我们的心灵,你甘于奉献,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你良好的新闻工作者形象,将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眼睛。我们将接过你手中的笔,实现你未了的心愿,以你为榜样,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好舆论先锋。”阿红的生前领导阿城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铁军在悼词中讲道。 阿红的妹妹将姐姐的骨灰伴着花瓣缓缓撒向阿什河遗体告别仪式后,遵照阿红的遗愿,将骨灰撒向阿城的母亲河--阿什河。亲人忍着悲痛,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阿红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亲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阿红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阿什河中。闫阿红是阿城电视台的一名新闻记者,在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采写了大量的优秀稿件。她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其所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闫阿红在患病期间,以顽强的毅力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坚持工作,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候,做出捐献自己眼角膜的决定。12日,年仅34岁的闫阿红告别人世,当日省眼库医生摘取了闫阿红的两片眼角膜,移植给了一名贫困大学生和一位古稀老人,让二人重见光明。为此,省委宣传部做出《关于开展向闫阿红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新闻工作者向闫阿红学习。闫阿红的感人事迹也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都对闫阿红的事迹做了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