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河桥 |
释义 | 康志保 介绍 要说延河桥,就必须先说说延安。 延安,是一座建于隋代的古城,群山环绕,一水流过,宝塔山上耸立着高44米的八角九级砖体玲珑古塔,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庄严雄伟的古城”;延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 经过艰难曲折、历经千山万水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了延安。在1937年到1947年间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这里培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热血青年为了抗日救亡,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经过革命的洗礼又走向抗日的前线;在解放战争开始后,更有许多干部和战士奔向解放的战场。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延河上却没有一座桥,两岸来往十分不便。在枯水时节人们尚可涉水过河,涨水时就会十分困难和危险,当时即使是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一些重要活动也会受到影响。1945年10月11日,许多人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和敬仰,他们高唱着《东方红》,涉水奔向延安飞机场,去迎接赴重庆谈判归来的毛泽东主席。 宝塔山下的延河桥,是一座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敞肩式拱桥建筑传统技艺的石拱桥,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全桥总长123米,3孔净跨各30米,主拱采用立墙空腹拱的形式,即在每个大跨上设有6个小拱,桥身轻秀,承载力强。在建桥过程中延安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根据延河不需要通航,河床上又是砂质土壤的特点,采用“土牛拱胎”的施工方法,即在河床上用土堆成拱形,作为砌筑拱圈的胎模,这就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延河大桥建成后,其建筑艺术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资深的桥梁文化研究专家王展意著文赞扬说:“延河大桥选址得当,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与附近的青山绿水、宝塔古城,联芳济美,相映成趣。”宝塔山和延河桥,相谐相辉,已经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城市的标志,更是摄影、绘画的重要景点。此后,在延安的延河上建起了多座现代化的大桥,铁路、公路通达顺畅,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中外游客提供了方便条件。 如今,在延河的河床上砌上了石块,岸上筑起了水泥护栏和灯柱,柱上是乳白色的圆形电灯,入夜后两岸成为了一条明亮的灯线。在雄伟的宝塔上与壮观的延河大桥上灯饰斑斓,几乎为辉煌的透明体,相互映照之下格外瑰丽迷人。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现存革命纪念地有140多处。 诗歌 董必武先生有诗称赞,在《董必武诗选》中,有一首作者于1959年6月25日写的祝贺诗:《延河大桥成题句》。 全诗是: 秋水盈川没涨痕,步头无渡阻行人。 一桥架合东西岸,宝塔山前不问津。 这首诗充满了董必武对延安这座城市深情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切关怀。全诗以流畅的笔触、深邃的韵味、洋溢的激情,对延河上架桥前后的景况做了对比,歌颂了沧桑岁月带来的变化。 董老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参加过“一大”最长寿的人,曾在延安工作过多年,当他在北京得知延河大桥通车的消息后,挥笔写下了这首鼓舞人心的祝贺诗篇。 诗的首联:“秋水盈川没涨痕,步头无渡阻行人”。这是对延河上没有桥梁时两岸阻隔,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描述。 多少年来,人们都盼望着在延河上架起一座大桥,这一愿望终于在1959年实现了。为此董老给予了高度赞扬:“一桥架合东西岸,宝塔山前不问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