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洲共同货币
释义

建立亚洲共同货币的背景与动因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惨重教训,对在亚洲地区推动建立金融货币合作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探讨建立亚洲共同货币问题既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加深迫切需要,既有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外在压力需求,也有亚洲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

从外部推动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步伐日趋加快,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进入市场交易,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杠杆交易程度,从而使得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愈益增强。而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被亚洲的新兴经济发展体引入后,由于一些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和金融监管能力的相对缺乏,常常容易遭受到金融投机机构的蓄意攻击,引致恶性金融风险。从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角度看,亚洲国家加强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与协调乃是势在必行。

从内部驱动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区内贸易不断扩大。以东亚为例,统计资料显示,区内贸易的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80年的35%到2006年的55%,东亚各国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为亚洲区域金融货币合作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迈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现实要求。

亚洲共同货币:几种模式

亚洲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深刻认识到了加强亚洲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中,亚洲国家提出多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亚洲货币基金模式(AMF模式)

这一模式最早是由时任日本大藏大臣的宫泽喜一在1997年9月提出,目的是亚洲的主要经济体联合起来共同抗御1997年金融危机。该模式设想由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各国共同筹资1000亿美元组成应紧急救援基金,为当时遭遇金融危机严重打击需实施紧急援助的东亚国家给予货币援助。亚洲货币基金来源主要是三方面:(1)从成员国借款:(2)从国际资本市场借款;(3)扩展对成员国借款的担保,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 “10+3”模式

1999年,东盟成员国(ASEAN)扩大到覆盖整个东南亚10个国家。2000年11月26日,“10+3”会议就建立双方互换机制达成了共识,就推进亚洲地区金融货币合作达成了协议。会议提出了建立“10+3”早期预警交流的防范未来的金融危机。

3.“清迈协议”模式

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请迈达成了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地区紧急援助的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扩展原已签订的东盟货币互换协议;(2)在10+3之内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bilateral swap arrangements)“10+3”的 中央银行将货币互换款由原来的2亿美元提高到了10亿美元。

4.单一货币“亚元”(ACU)模式

最早提出亚元论设想的是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经济学家蒙代尔,他于2001年在访问中国时提出:“亚洲应形成单一货币。关于亚元的具体构想,学术界有几种方案:一是以日元为核心建立亚洲统一货币体质;二是以人民币为核心建立欧元体系;三是参考欧元的发展经验,先建立记帐的“亚洲货币单位”,然后再逐渐实现单一货币亚元的流通。

建立亚洲共同货币的制约因素

建立和发展亚洲共同货币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难以确定由哪个国家来充当货币一体化的主导者,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协调过程将是比较困难的。

2、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相差比较悬殊,各国利益冲突比较明显,与建立共同货币机制的要求相差极大。

3、亚洲各国政治一体化存在重重障碍,国家之间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领土争端存在诸多冲突和矛盾,各国的主权独立心态意识浓厚。

4、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受国际社会和一些强权大国的极大关注,亚洲国家的金融货币合作如有可能损害某些大国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遏制 。

亚洲共同货币发展前景展望

由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差异较大,这对亚洲货币合作一体化和建立亚洲共同货币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和困难,现实中亚洲各国的货币合作实践也仍然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但从长期看,亚洲货币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实现建立单一的亚洲货币目标应仍具有可期待的光明前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