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喇嘛塔 |
释义 | 位于辽阳老城小南门外喇嘛园村莲花寺后,有清初西藏大喇嘛法师干禄打儿罕囊素的喇嘛塔园。囊素喇嘛原在蒙古科尔沁部卓锡,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迎至辽阳,备受宠荣,褒嘉庄田,使命恩养。死后,努尔哈赤敕命建塔。其时忙于征伐,葬于城南参将哈纳园。天聪四年(1630),皇太极秉承太祖遗命,瘗骸骨,建塔立碑,设僧监守,拨官银祭祀。康熙三年(1664),又在塔园南建莲花寺,增大祀典,为囊素喇嘛“祈福”。塔园朝西,寺朝南。各自成组,又各自有别。 建筑特色大喇嘛塔是典型的藏式喇嘛墓塔,居塔园正中,砖筑,全高6.06米。天聪四年(1630)六月《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立于塔前,建有碑亭、石供台。塔园为长方形,石砌高台,门西向,台高1米,长30米,宽15米。台下西侧,清顺治十五年(1658),又立《大喇嘛坟塔》碑,追记其事。 来历典故建塔是由“白喇嘛奏请”,“皇上敕旨、八王府令旨”,总镇佟养性督理工程。碑阴分组排列喇嘛门徒、僧众、官员名单,其中曹振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高祖,当时任教官、致政。曹雪芹高祖曹振彦在辽阳碑上题名,引起红学家的关注。经考究,确认曹雪芹祖籍在辽阳。 大喇嘛塔-设计结构大喇嘛塔为九级八面,正面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 塔的结构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大喇嘛塔,塔的底层是近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砖砌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往上,各级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砖室,上置八角形藻顶,再上层就是塔刹。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第七层至第九层及塔顶塔刹部,穿过一根直径约40—50厘米的木制刹杆,同时还发现自第二层至第九层在外壁中部、塔门廊下两至三层砖处,都有平行八角边的卧木,直径约为30—40厘米,在门廊处又有一卧木,通向塔心柱与之拉结。卧木就是木筋,相当于今天的钢筋,增强了外壁之间及外壁与塔心柱连接,使塔成为一个整体,极大提高了砖塔在平面内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该塔的复修勘探中,还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砌筑工艺:塔的外壁外墙有一层石灰砂浆砌筑、糯米汁石灰胶泥勾缝的外壳,与外壁内部砖砌体不相结合,就好像给塔穿了一件外套,这与其它地区砖塔构筑的方法不同,这种方法使塔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缓冲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大喇嘛塔-历史文物大喇嘛塔,保存着莲花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无垢净光宝塔颂》 、《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清代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的文物。大喇嘛塔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净业堂大喇嘛塔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及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 无垢净光宝塔大喇嘛塔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清宁三年(1057年)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碑文全文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的,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大喇嘛塔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育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石佛像、铁铸像、木雕罗汉、铜铸观音、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 藏经阁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後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清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大喇嘛塔-莲花寺大喇嘛塔所在的莲花寺,建于大清国早期,远近城乡四众弟子对其信仰虔诚,影响极大。这处佛寺的修建是为保护一幢覆钵式喇嘛白塔和一方《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石碑。可见,早在康熙三年,相当于公元1664年,大清国的朝廷和他的臣民便已发现了这组文物的价值。莲花寺在日俄战争中毁于兵火,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被毁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拓片,今人重读,仍有新的发现:大金喇嘛法师宝记法师斡禄打儿罕囊素,乌斯藏人也。诞生佛境,道演真传,既已融乎大法,复意普度乎群生。于是,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邦,阐扬圣教,广敷佛惠,凡蠢动含灵之类,咸沾佛性。及到我国,蒙太祖皇帝敬礼师尊,倍常供给。至天命辛酉年八月二十一日,法师示寂归西。太祖有敕,修建宝塔,敛藏舍利,缘累年征伐,未建寿域。今天聪四年,法弟白喇嘛奏请,钦奉皇上敕旨八王府令旨,乃建宝塔,事竣镌石以志其胜,谨识,时大金天聪四年岁次庚午孟夏吉旦同门法弟白喇嘛建。钦差督理工程驸马总镇佟养性委官备御蔡永年,游击大海、扬于渭撰大金,即大清国前期的称谓。爱新觉罗氏的英雄努尔哈赤在辽阳度过了其少年时代后,回到其发祥地赫图阿拉,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割据政权,定国号曰“金”,历史学家称为“后金”。他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历史上是比较成功的,在他统一中国和稳定政权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莲花寺莲花寺从发生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里程碑: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逐渐演变成顶峰。入关前的萌芽和成长阶段鲜为人知早在赫图阿拉(新宾)时期,他便在第一座都城之东修建了七座大庙。据说其中供奉三世诸佛主要是针对蒙古族对喇嘛教的信仰而建造。天命六年,即公元1621年,西藏(乌斯藏)喇嘛囊素,东历蒙古诸邦,投奔大金国都城辽阳。莲花寺、喇嘛白塔和《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石碑即是为纪念他而建。乌斯藏人,即西藏人。诞生佛境,即生于拉萨。藏语“拉萨”可意译为“仙地”、“圣地”、“神地”、“佛境”。这位喇嘛名叫斡禄拉儿罕囊素喇嘛,他从西藏拉萨不远万里,途经科尔沁部弘扬佛法。此间曾两次到辽东一带讲经,受到众弟子的欢迎。囊素喇嘛最后决定终老辽阳,先派一人在1621年五月十六日从科尔沁蒙古纳旦巴图鲁的代青囊素喇嘛地方,带马两匹抵达辽阳城。五月二十一日,喇嘛本人赶到辽阳,当他走进努尔哈赤大汗的衙门时,大汗起立走向前去,握手会见,并设盛宴,亲自坐陪。席间,囊素对努尔哈赤说:英明汗虔诚信佛,优待喇嘛,我在蒙古时就早有耳闻。近来我身体欠佳,常忍病坚持行程,目的是在辽阳大城寿终正寝。不出所料,他入辽安居不久,病情加重。他留下遗嘱:待我圆寂后,舍利由辽阳的巴噶巴喇嘛祭祀(即碑铭所言之“白喇嘛”)。并于此年十月离世。努尔哈赤为满足囊素大喇嘛的愿望,特敕命在小南门外修塔供奉。但由于连年征战,努尔哈赤生前未能完成自己的诺言,其子皇太极在天聪四年使其如愿以偿。这座覆钵藏式佛塔,上置平头,下为台座,平头之上又有竿和伞。内置龛室,放入喇嘛舍利。塔园设僧人和喇嘛监守,拨官银祭祀。同时建碑亭,前有立石灯台,碑用青石板刻字,古朴天成,表现时代风貌。碑圆首方趺,与碑身同为一石。碑阳额题“敕建”,右侧刻《大金喇嘛法师宝记》。左半老满文十三行。碑阴汉文二十行,排列喇嘛门徒、僧众、官员和匠人名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