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灰象虫
释义

昆虫名,为鳞翅目,象甲科。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重庆、贵州、广东、海南、台湾等。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烟草、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甜菜、瓜类、豆类、苹果、梨、柑橘、核桃、板栗等。在棉田成虫取食棉苗的嫩尖和叶片,轻者把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者把棉苗吃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垄。在枣树上成虫主要取食枣树叶片,对枣苗和幼龄枣树为害尤重;幼虫先将叶片卷合并在其中取食,为害一段时间后再入土食害根部。

中文学名:大灰象虫

拉丁学名: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别称:大灰象甲、象鼻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鳞翅目

科:象甲科

分布区域:内蒙古、黑龙江、重庆、贵州、广东、海南、台湾等

外形特征

成虫

体长10毫米左右,体黑色,密披灰白色鳞毛。前胸背板中央黑褐色,两侧及鞘翅上的斑纹褐色。头部粗而宽,表面有3条纵沟,中央1沟黑色,头部先端呈三角形凹入,边缘生有长刚毛。前胸背板卵形,后缘较前缘宽,中央具1细纵沟,整个胸部布满粗糙而凸出的圆点。小盾片半圆形,中央也有1条纵沟,鞘翅卵圆形,末端尖锐。鞘翅上各有1近环状的褐色斑纹和10条刻点列。后翅退化,前足胫节内缘具1列齿状突起。雄虫腹部窄长,鞘翅末端不缢缩,钝圆锥形;雌虫腹部膨大,胸部宽短,鞘翅末端缢缩,且较尖锐。

长1毫米,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两端半透明,近孵化时乳黄色。数十粒卵粘在一起成为一个卵块。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毫米,乳白色。头部米黄色,上颚褐色,先端具有两齿,后方有一钝齿。虫体弯曲成“C”形,无足。

体长9~10毫米,长椭圆形,体乳黄色,复眼褐色。头管下垂达于前胸,上颚较大,盖于前足跗节基部。触角向后斜伸垂于前足腿节基部。头顶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其末端两侧各生1刺。

发生规律

大灰象虫甲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份开始活动,5月开始产卵,6月见幼虫,9月份后逐渐越冬,来年6月见蛹,7月成虫羽化,后越冬。其活动、危害习性同蒙古灰象虫甲。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行动迟缓、不能飞翔之特点,于9时前或16时后进行人工捕捉,先在树下铺塑料布,振落后收集消灭。

(2)选用抗虫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棉苗抗虫能力。

(3)在成虫发生盛期于傍晚在树干周围地面撒喷洒50%辛硫磷乳剂300倍液,或喷洒48%天达毒死蜱800倍液,或撒施绿鹰(辛硫磷缓释剂)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株成树用药15-20克。施药后耙匀土表或覆土,毒杀羽化出土的成虫。

(4)树上喷药 成虫发生期,于枣树上喷洒48%天达毒死蜱1000倍液,或2%阿维菌素2000倍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