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凤钧 |
释义 | 徐凤钧徐凤钧(1863----1915),字晦吾,乐港镇魁堡村人。先生从小聪明,家贫力学,能说会道,善于诗文。弱岁入邑庠,应试诗赋皆选入江西试牍(试卷),足见其才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由拔贡而登贤书南辕。(乡试考中为“登贤书”。车辕向南。谓车向南行。)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要求各县将书院改办学堂。新任乐平县令杜璘光着手在翥山书院内筹建小学,聘请了西乡举人徐凤钧为学堂监督(校长)。而北乡举人蔡嘉谋嫉妒徐凤钧“少年新进,获充监督”而迁怒于杜。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蔡嘉谋便提议增加抽收靛捐以充经费。由于靛只产于西南两乡,加之抽捐之法多有弊端,这给西南两乡民众带来很大负担,自然引起了西南两乡民众不服。他们在寡妇桥(镇桥)开会,公推徐凤钧为代表与县令理论。六月初九日,徐凤钧到县府对杜璘光说:“咸谓学堂为合邑公益,经费独取于西南,事无公理”。杜璘光无言以对,只得同意改良靛捐之法。同时徐凤钧又提出“恐乡民之滋事也”,不肯继续担任学监。而此时在蔡嘉谋的暗中鼓动下,当时正在西南乡演出的北乡戏子、饶河戏同乐班二花艺人、鞭刚会首领夏廷宜对众人说:“此事在尔西南乡,如在我北乡,早纠众入城向官问罪”。因此,西南乡“乡民忿甚,设酒会议,集众入城,要官免捐”。这时正在县城的徐凤钧“闻风返乡劝阻,许已求官,已允免捐,不可暴动”。经他的劝阻后,大部分村民返回。但是还有少部分靛农已被激怒,听不进徐凤钧的劝言。在夏廷宜的带动下,部分靛农和夏廷宜的结义兄弟等数百人举刀进城,游行示威。队伍进城后,首先捣毁了北门小学堂,接着到保甲局夺取洋枪40余支。第二三天又接连“拆毁县署之清白堂,并波及厘卡”。江西巡抚夏时大惊,于六月二十日,急令饶州候补道朱香畹(子春)领兵三百来乐平查办。由于官军纪律不严,骚扰地方,并索赔银款十万,此举激起更大民愤。因而在七月十六日,夏廷宜又联合北西南乡乡民三千余人,再次入城,攻占县衙,打开仓库和监狱,释放囚犯七十余人。朱香畹化妆逃往饶州。同时,西乡武生汪鼎飞、邹谋仂等趁机“设立武局,水陆要道复设卡盘查,以阻省城另委冯县令到任,挟制杜令开漕,将欲藉此款项以作军需”。这样一来,全国为之震惊。到了八月初七日,清政府急速调遣九江道瑞澄率领水陆各营官兵千余人进抵乐平。不久,攻入夏廷宜的老家临港乡睦乐村,捕获参与“民变”的乡民王成仁等,以及西乡武局首领汪馆泰、文案吴六妹和北乡举人蔡嘉谋等百数十人。据说,从六月二十日朱香畹领兵来乐平查办后,徐凤钧就带着母亲藏匿到鄱阳饶埠徐家的朋友家中。由于徐母贤良淑德,她听到当时有百十名在押的百姓等待处决,也有一些人惨死狱中,她不愿看到百姓惨遭杀戮。便通过徐凤钧的老师、浮梁县名士汪龙光疏通瑞澄,说此事因徐凤钧牵头引起,打算让徐凤钧投案自首以确保狱中的百姓释放。瑞澄答应了徐母的请求,上书朝廷,答应只要徐凤钧自首就准予释放乐平起义百姓。在徐母的劝说下,徐凤钧遵母命“以一身抵一县”。从鄱阳饶埠徐家到景德镇投案,后来移交乐平关押。江西巡抚夏时和瑞澄也把徐凤钧的事迹写成奏书呈送朝廷,一再把徐凤钧说成是忠义两全之人。加上不久东南乡杨、叶械斗即将爆发,官府束手无策。此时,狱中的徐凤钧自告奋勇,一人前往调处。于是仅经过几个月的狱中生活,徐凤钧终于提前出狱。 1905年,因科举已停,徐凤钧在朋友的引荐下,就任上海海关文案。 1908年---1909年,徐凤钧出任江西省饶州府中学第六任学监。徐凤钧文思敏捷,一次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春游,他在黑板上立书一骈体文通知,立意新颖,文藻华丽,师生们个个称赞。 1909年(宣统元年)五月,江西举行省咨议局议员选举,饶州府有八人,乐平徐凤钧当选。 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由张謇、瑞征等人发起创建,在景德镇成立。经办人康特璋在主持瓷业公司时,设立本厂、分厂两处。本厂设在景德镇,分厂设在波阳城内高门。在波阳分厂中,当时还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这所陶业学堂的设置,目的在于培训从事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瓷的技术工人,以便利用机械制造,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建造煤窑取代柴窑,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陶业学堂的堂长,由徐凤钧出任。它既是公司培训人才的基地,又是瓷业技术改进的试验场所。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任命徐凤钧守临江府、知清江县事。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兵匪勾结,民不聊生。徐凤钧上任后既开诚布公,严明法纪,设法遣散营兵,惩治腐败。使社会治安有所好转,深受绅民感戴。 任满归里后,徐凤钧看到魁堡村因为面临乐安江,每年春夏之交河水泛滥,将河岸冲塌,致使良田遭毁。他便邀集族人防河伯为灾,鸠工运石,一堤甫成,维护了河岸免遭崩塌,获得村民的赞誉。他还出资修建水堰等很多让人称颂的善事。 没多久,浮梁县人聘他主修《浮梁县志》。后来,广西巡按使王祖同又聘他到广西省署任秘书。他单骑赴召,身为饥驱,自秋徂冬,无险不历。上任后力主改土归流,最后因积劳而陨命。卒之日清江士民置联追悼者千余人,并联名呈请国务院附祀名宦祠,足见其功德无量。 徐凤钧楹联选注祸福本无常,塞上翁寄语乡邻,切莫同声嗟失马; 是非终有定,公冶子羁身缧绁,何妨洗耳听鸣禽。 【注释】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公冶长]公冶长为孔子弟子,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专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这副对联是1904年7月,徐凤钧由景德镇押回乐平监禁时,在狱中写的。在上联中,他希望大家不要为他惋惜。他认为自己能“以一身抵一县”,能解救很多无辜的民众,虽是坏事也是好事。下联是说,相信自己品端行正,纵使身陷囹圄也可坦然面对。从联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豁达和大度。 交能略分忘情,最难忘,秋月半窗,说我先君期望语; 病上赠花招饮,真不料,春灯一席,是君与我别离筵。 这是徐凤先钧怀念亡友的对联,他深切地怀念起当年互相激励的话语。可如今友人逝世,只能面对着这留下的一盏孤灯和无尽的哀伤。 斯人无愧负羁妻,相贤夫,白璧赠穷途,回首十年,真觉受飨如昨日; 此际谁为陶令母,剩伶子,麻衣迎故客,伤心一揖,空从截发仰遗风。 【注释】 [负羁妻] 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生理畸形),僖负羁谏,不听。僖负羁妻劝丈夫结好重耳,乃馈盘飱置璧。后重耳即位,加兵于曹,执曹伯,数之以不用僖负羁之罪。而令军队无入僖负羁之宫,且免其族。后因以"负羁妻"指有识见的妇女。 [陶令母] 指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之曾祖)的母亲,她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陶母“教子惜阴”、“截发易肴”、“送子三土”、“退鲊责儿”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陶母逝世后,先葬于浔阳,后迁葬鄱阳牛岗咀,现仍存。陶侃曾做过枞阳县令,故称陶令。 这是徐凤先钧1914年做的挽联。当年他藏匿鄱阳时的朋友之妻逝世,他闻讯后亲往吊唁。联语中寄予了他对当年朋友家人留食并赠川资的感激之情,并赞扬了逝者的美德。 问客何来,似耳畔足根,犹带些彭浦涛声,匡庐云气; 劝君且醉,看天时人事,无非是山头风雨,水面浮舟。” 这副对联,是徐凤钧任江西省饶州府中学学监(即鄱阳中学第六任校长)时应鄱阳“迎宾酒楼”老板做的。作者站在店家的角度,一“问”一“劝”,嘘寒问暖,予人宾至如归之感。上联中,表面上是形容客人具有仙风道骨,实际上也是赞美此酒楼环境的秀雅。下联是说当今社会动荡,风雨飘摇,何妨一醉方休。这副对联中暗嵌了“风雨山”、“浮舟寺”等地名,真是天衣无缝。 浒崦拥春台,媲联程灏文章,久看愈好; 鸣山峙面镜,欢照古公业绩,焕发英姿。 【注释】 [程颢]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人。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与程颐为同胞兄弟。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世称“二程”。 [古公] 古公名亶父,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他带领族人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家族逐渐强盛起来。 这是徐凤钧为镇桥浒崦村(程姓)戏台作的对联。联中赞美了浒崦戏台的华美多彩和气势恢弘,希望浒崦村民要学古公那样,依鸣山为屏障,在这块风水宝地里,让子子孙孙兴旺发达起来。 耳膜放聪,细听南腔北调; 脚跟站稳,切莫东倒西歪。 这也是徐凤钧为浒崦村戏台作的对联。言简意赅,将叙事与议论熔于一炉,既咏听戏,亦寓做人,意味深长地指向处世的哲学、为人的境界,既形象生动又自然熨帖。同时,联中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用得十分巧妙。 (承蒙徐增焱、余梅江、王新翔诸先生提供对联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 11. 1. [ 注: 还有一副相传为徐凤钧先生为镇桥魁堡村戏台而作的对联。 经考证其实是镇桥魁堡村前清秀才徐馨山先生所作。立此存照,以免传讹。 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 脚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 这也是一副既咏听戏,亦寓做人,深含哲理的名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