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观帖
释义

简介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原由

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炅(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简称《阁帖》)。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体例

《大观帖》仍如《阁帖》分为十卷。

第一卷:题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入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第二卷至第四卷:皆题为“历代名臣法帖”,收入从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王至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共67位名臣的法书。

第五卷:题为“历代诸家占法帖”,收入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性质相当于前四卷的附录。

第六至第八卷: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第九、第十卷:亦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

帖版较《阁帖》高些,视觉效果更为舒服。

评价

《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

古人评语:

“《淳化》为祖,《大观》尤妙”——北宋·刘次庄

“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明·董其昌

宋拓本

拓本又分北宋拓与南宋拓。

北宋本

《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拓本传世无多。

工艺:拓工精良。

榷场本

金人占领开封,南北互不往来,帖版亦失陷。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必须通过的换货纳税市场,即边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为满足南宋士人对《大观帖》的需求,有人开始“潜拓”少量拓本拿到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又称为“榷场本”。

工艺:帖版边缘多有破损,拓工不精,墨色不匀。帖中“亮”字为避金主完颜亮名讳被磨去,拓工也不如徽宗时精善。

明清拓本

由于原刻石失佚,元,明皆有重刻与翻刻本。明万历间,陈懿卜翻刻本,多流传于世。

“<大观>原本明清藏家收传有名者,即有十余家。如晋藩王府、江阴夏茂卿、涿鹿冯铨、北平孙承泽皆有全本。华中甫、王弇州、汪象先、翁方纲、张叔未、张简盦等藏有零本。(王壮弘《帖学举要》)

现存拓本

现存原石拓本已不足全套:

“《大观》原本······传至今日仅存王弇州本卷二、四、五在故宫,翁方纲本卷六残本在南京大学,张简盦本卷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故宫尚有卷二、四、六、八、十(中四、六卷残泐甚)。”(《帖学举要》)

故宫博物院藏本

1.明·王弇州本("临川李氏本")

此本为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之物,后经华夏、董其昌、梁清标等人递藏,清代归大收藏家临川李宗瀚(春湖),故又称“临川李氏本”。

内容

第一册为《大观帖》卷二,存二十四开半;

第二册为《大观帖》卷四,存十四开半;

第三册为《大观帖》卷五,存十六开半。

描述:

三卷皆有缺失。此本为麻纸淡墨擦拓,颇类“蝉翼”,字门清晰雅洁,有“轻烟笼月”之美。

裱本三册合装一函,每册均为红木面。上刻翁方纲隶书题签,署“春湖藏”上款。又有王世贞、华夏、翁方纲、李宗瀚、陈子受等人的鉴藏印,如“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110余方,承传有绪。每册上更有清代帖学大师翁方纲的考据性长跋多段,极具学术价值,已全部录入容庚《丛帖目》中。

2.清·杨氏本

这一套《大观帖》残本为清代聊城人杨协卿旧藏,大收藏家崇恩为题卷首曰:“宋拓太清楼帖残本真迹,东郡畅氏家藏希世墨宝。”并加跋云:“第二、四、六、八、十,计五卷、百四十七纸、五百三十六行,共装三册。生动腴润,宛与手写无异。”故世称为“杨氏本”。

内容:

第一册为卷二(存十三开半)和卷四(存十开);

第二册为卷八(存十四开)和卷六(存三开半);

第三册为卷十(存十三开)。

描述:

此本为白麻纸,剪方装。浓墨擦拓,墨色乌黑,均匀润泽,字口坚实厚重,笔画锋铩毕现,立体感很强,为宋拓的又一风格。

裱本三巨册,锦面镶檀边,祁寓藻行书题签。三册上钤有赵孟頫、鲜于枢、范大澈、沈凤举、杨协卿、吴乃琛等人的鉴藏如“迪志堂印”、“大雅”、“范大澈图书印”等印300余方,并缀有崇恩、王拯、杨绍和、孙毓汶等人的题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曾著录此本,并发表局部照片五张。

南京大学藏本

翁方纲旧藏第六卷残本一册(榷场本),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

国家博物馆藏本

固始张简盦藏第七卷一册,第一、三、九卷则已无留存。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