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豆矮缩病毒 |
释义 | 黄矮病毒科黄矮病毒属学名:Soybean dwarf virus异名:地下三叶草红叶黄矮病毒(subterranean clover red leaf luteovirus);草莓和性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地下三叶草红叶病毒(subterranean clover red leaf virus。 英文名:Soybean dwarf virus 缩写:SbDV 分布分布范围较广。亚洲:日本,叙利亚;美国:加利佛尼亚州,肯塔基州,马里兰州,纽约,北卡罗那,南卡罗那,弗吉尼亚;大洋州: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西兰。 寄主植物大约50多种豆科植物和几种非豆科植物易受SbDV侵染(Tamada,1973;Ashby et al.,1979;Damsteegt,et al.,1990)。 自然寄主 持续性症状 大豆(Clycine max),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叶皱,脉缩,黄化和矮化 豌豆(Pisum sativum)-老叶黄化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叶片黄化和矮化 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Erodium moschatum,Trifolium subterraneum,calandrinia caulescens-叶子变红 甜菜(Beta vulgaris)lupinus albus,Lupinus angustifolicu,Medicago polymorpha-叶子黄化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T.pratense-无症状 蚕豆(Vicea faba)V.articulata-叶子黄化,卷曲 实验寄主 大约3-9科植物易受侵染。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叶子系统变黄或变红 大豆(Glycine max)-系统起皱,脉缩,黄化及矮化 绛车轴草(Trifolium incarnatum)T.subterraneum-叶子系统变红 蚕豆(Vicia faba)-老叶系统褪绿和黄化 繁殖和保存寄主 大豆,豌豆 鉴定寄主(局部枯斑或整株发病) 大豆,豌豆,Trifolium subterrane 均为整株发病 危害情况产量损失根据栽培品种,病毒株系,蚜虫密度,感病时植物的生长期及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接种实验表明SDV-Y在主要的大豆栽培种上引起的损失要比SDV-D严重(Tamada, 1975;Tanimura and Tamada, 1976)。田中如果有50%大豆自然感病,产量就会下降40%,产量降低主要是因为豆荚数量的减少(Tamada, 1975)。SbDV在其他国家的大豆产区是否重要目前还不知道。 形态特征病毒粒子特性 病毒粒子球形,无包膜;直径25-27nm,无明显的外壳结构。 理化性质 提纯样品中只有一种沉淀组分,沉淀系数114S,A260/ A2801.85 病毒粒子包括30%核酸,70%蛋白质,无脂类。基因组为单链RNA,线状,大小为6Kb,没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传播途径种子传播SbDV不经种子传播(Tamada et al., 1969)。 蚜虫传播茄沟无网蚜(Aulacorthum solani)传播SbDV的效率最高。Aulacorthum circumflexum也是有效的传播介体但在自然界中不是很重要(Helms et al., 1983)。而且在澳大利亚(Johnstone and Guy, 1986)、美国(Johnstone et al., 1984),日本(Mikoshiba et al., 1996)和叙利亚(Makkouk et al., 1997)报道了SbDV一个或多个株系由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传播。由豌豆蚜特异传播的株系不能或不能有效由茄沟无网蚜传播。因此SbDV株系有介体特异性。检测SbDV不能由下列介体传播大豆蚜(Aphis glycines), 豆蚜 (Aphis craccivora), 棉蚜(Aphis gossypii), 桃蚜(Myzus persicae), Acyrthosiphon kondoi, Macrosiphum euphorbiae 和Therioaphis trifolii f. maculata (Tamada, 1970, 1975;Kellock, 1971;Johnstone and Patten, 1981;Helms et al., 1983)。 茄沟无网蚜数量不同,传播SbDV的效率也不相同(Damsteegt and Hewings, 1986)。 流行学茄沟无网蚜能够以持久性方式有效的传播SbDV,它不是在取食后立即接毒而是随着取食时间的增加接毒效率也随之增加(通常大约是24小时)。病毒的潜育期为15h或更长,蚜虫持毒期为几周(Tamada, 1970)。因此蚜虫可带毒迁移到较远的地方。 检疫与防治检测和检疫方法田中诊断SbDV,主要通过可见的病害症状包括矮缩(矮化),叶子皱缩和黄化(Tamada et al., 1969)。通常用的指示植物包括:大豆, Lens culinaris, 菜豆, Trifolium incarnatum, T. subterraneum 和蚕豆,它们易受所有株系的侵染。而以Lupinus albus, Phaseolus vulgaris,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区分SDV-D和SDV-Y(SDV-SCRLV)。 蚜传接种实验对病毒的检测也是十分重要的。(Tamada, 1970;1973;Damsteegt et al., 1990)。介体特异性的株系通常用茄沟无网蚜和豌豆蚜检测。 ELISA 是最有效的检测和诊断SbDV的方法(Mizukoshi and Hagita, 1992;Hewings et al., 1990),但并不是所有SbDV都能经ELISA区分(D'Arcy and Hewings, 1986;Damsteegt et al., 1990)。SDV-D主要通过寄主症状和寄主范围的不同与SDV-Y和SDV-SCRLV区分。另外,SDV-D与SDV-Y和SDV-SCRLV的单链RNA和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也稍微有所不同。 日本豌豆蚜特异的株系与茄沟无网蚜特异的株系不能通过寄主范围和多抗血清ELISA检测区分,但可使用单抗区别(Mikoshiba et al., 1996)。 防治牧场中白三叶草和红三叶草是病毒的侵染源,但是很难从牧场将三叶草植物完全铲除。如果大豆种植在没有或很少三叶草的区域,大豆感染SbDV的机会就少。 改变大豆的播种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 使用银色的聚乙烯薄膜能有效的降低SbDV的侵染(Mizukoshi et al., 1992),这项措施在大豆田里是可行的。 化学防治防治SbDV可以在生长季节向田里施用杀虫剂(Tamada, 1975),杀虫剂不能阻止带毒蚜虫的迁移,但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病毒的第二次扩散(Tamada, 1975)。因此,化学防治的成功与否依赖于SbDV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相对重要性。 寄主植物的抗性使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控制SbDV的最重要的措施。不同的栽培品种受侵染的数目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但是在2300个大豆栽培种和系中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Tanimura et al., 1982)。 通常易受侵染的栽培种和系产生的症状也较严重。大豆栽培种 Ohoujyu, Adams, Peking, Bavender SP-4, Bavender SP-7和PI-90763对SbDV相对有抗性,它们通常产生轻微的症状,引起的损失也相对较小(Tamada, 1975;Tanimura and Tamada, 1976)。 备注1975年在非洲尼日利亚发现了一种严重的大豆矮化病毒-非洲大豆矮化病毒(African soybean drawf virus)。该病毒由烟粉虱(Bemisis tabaci)持久性传播。它所引起的症状与由蚜虫传播的大豆矮缩病毒相似。一些大豆的基因型对非洲大豆矮化病毒有很高的抗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