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城小巷 |
释义 | 基本信息《大城小巷》是由作家彭翔华于2009年推出的,一本关于武汉上世纪50~70年代普通市民生活的散文。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有48篇文章组成。 书名: 《大城小巷》 定价: ¥25.00 作者: 彭翔华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2059436 出版时间: 2009 类别: 散文 装帧: 里由 内容简介常言说,距离产生美。在彭翔华看来,自己和武汉的这份“相看两不厌”的默契也正是如此。他在网络世界里以“古三皇人”自居,尽情享用这一名号给自己带来的某种归宿感,而回到武汉的时候,心头却有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对于祖父、父亲乃至自己这三代人的出生地——三皇街,彭翔华的记忆常驻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某一类人来说,越是弥足珍贵的记忆,相隔年代越久,在内心深处却越显清晰。“离开后,回忆得多了,记忆力也就增强了,就比方说,1966年报纸上刊登的一位姓朱的叔叔写的《苦三皇变成了“幸福村”》,从标题到内容,我到现在都记得相差不了多少。”谈起这段记忆,彭翔华略带兴奋地说。 出于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近似于“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饭”的冲动,近年来他着手“朝花夕拾”的案头工作,把脑海里这份沉甸甸的记忆付诸于文章,命名为“大城小巷”系列。“我想透过这条底层街道的风土人情来折射大城的过去。”——这就是他除了想为自己的怀旧情感找到抒发的载体之外的一个朴素的愿望。 作品评价一曲平凡生活的歌 武汉市方志办 董玉梅 认识彭翔华,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网上。那时,我正在着手准备编辑一套有关武汉市民对往事回忆的书籍,取名为《百姓回忆》。彭翔华发在网上的回忆文章吸引了我。于是,从文章而认识人。因为他的网名是古三皇人,古三皇,曾经是汉口的一条小街巷,我也因他的网名而习惯于称他老古。 最初读老古的文章,就是他写的《家住汉口古三皇》。他的几篇相关文章,把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描述的风情万种。小巷的环境、小巷的居民、小巷的房屋、小巷的语言、小巷的饮食,包括小巷的声音,他几乎是点点滴滴的都从脑海里搜出来,奉献给了读者。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里因而被老古放大了无数倍,让从未去过,甚至从未听过这条小巷的人们,见到了一条充满生活情趣的、鲜活的小巷。我把《家住汉口古三皇》的三篇相关回忆文章以及《我的大书房》和《培红往事》一并收入到《百姓回忆》中。通过文章,我认识了老古——热爱历史文化的、温文尔雅的彭翔华。 老古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澡,没有时髦的词素,从头到尾都平实朴素,就如一个阅历丰富、慈善宽厚的长者,在给你讲往事。比如引人入胜的古三皇逸事,比如让人思考的培红中学的往事,比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时光,比如民众乐园的艺术,篇篇皆饱含真情,这种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对往事的回忆,这种用时间的沉淀和智慧的凝结产生的文章,透着一股亲切感,会让所有的读者为之动容,随着你的阅读,这种亲切感会深入到你的内心,就像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 我是在大院里长大的,从未生活在这样的小巷里,但老古文章中的很多故事,竟然也确确实实地在我的身边发生过。因此,我想说,虽然老古写的只是古三皇街,写的只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在,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城市里拥有的大同小异的生活状态,被他写活了,所以说,他写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而普通市民的生活记忆中又充满着历史的元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过他的文章的同龄人会产生共鸣,会感同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读他的文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叙述前行,头脑中似乎也在放电影般地回忆自己昔日的生活,时空就是这样互相转换,往事与现实就在这里交融起来。往事并不如烟,回忆的幸福和快乐,思索的品味和咀嚼,会让温暖如春的感觉填满自己的脑海。 接触时间长了,发现老古的眼界相当开阔,记忆力非同一般,那种遥远的过去,就像储存在记忆卡内,可以一幕幕、一篇篇被他有序地打开。我甚至觉得用记忆卡来形容都不够,老古的大脑,就像一个档案馆,分门别类地存放着不同的档案柜,柜子里的抽屉装满了资料袋。大城小巷里的生活故事整齐有序地放在资料袋里。想要什么,想写什么,简直是随心所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因此,老古的文章内容远远地超出了三皇街,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老古的文章中,有沉重的内容,比如,那个栖隐寺的老尼,淡然言道:“死,还不到时间,再过三天,才是我的往生之日。”这句话中的禅机与深刻的内含是需要人掩卷沉思的;比如,给学生讲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的黄陂老师,听说学生不闹自己的课堂时,那眼神中露出的丝丝寒意,这样的描述岂止只让人唏嘘感叹?因此,老古虽然写的是生活实录,没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如果不认真的进行咀嚼,不认真的进行思考,只求个囫囵吞枣,有些内容还真很难明白! 老古的文章中,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也让人难忘。比如还是孩子是老古,为了看戏,“在大舞台门口‘侯’了几天,终于趁人不注意‘闪’了进去。”一个“侯”、一个“闪”,就把一个小男孩的期盼与灵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当我们接着往下读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是守门的伯伯发了善心。于是,我们尽可以会心一笑。在另一篇涉及到70年代结婚打家具的文章——《嫁人就嫁这样的人》中,我又重温了“这第一条标准就蛮狠,叫‘一房家具带沙发’”的时代。真是感慨很深。当时,要想备齐“这一房家具带沙发”,要花的精力甚至要超过今天。但今天再来读回忆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尤其是老古写到为了结婚时有一房漂亮的家具,画图纸图纸,自己来设计,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小家一事时,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乐趣,还有一丝的骄傲。谁说贫困只是让人痛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贫困生活中的往事,却也能让人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与生活的乐趣。因此,老古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景由心生,所谓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需要人结合生活实际细细体会的。 读老古的文章,,我们也不断地发现,所有的文章都被方言土语和民风习俗贯穿着,间或还会有一些童谣唤醒我们的童心。于是,老街小巷、方言土语、民风习俗和童趣童谣,就被老古揉搓到一起,又挥墨泼洒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就这样活生生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是,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时候生活条件确实差点,可人们却也生活的有滋有味。不论是否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都可以从故事里流淌回荡的生活史实中去提炼你所需要的哲理与思想。 读罢这些文章,我想说,《大城小巷》里的故事,让说的人充满感情,让听的人津津有味。书中汇集的49篇文章,亦如49道大餐,等着更多的朋友来来品尝。 最后,我还想说《大城小巷》这本书,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史,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故事。陈年的往事通过这种方式留了下来,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们传下去。也许过了二百年,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人们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大概不会去查阅今人编辑的史书、志书以及各类年鉴,他们会来阅读类似老古写的这种生活实录。就如我们要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也是尽可能的去寻找生动有趣的与生活实录相关的记载,因为那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好文章。 董玉梅 2009-3-16晚于惠济路 作者简介掐指一算,彭翔华离开故土武汉已有38年了。在宜昌生活的这些年里,彭翔华由工人成为教师,结婚生子,把家安在了葛洲坝附近的街区。所谓乡音难改,除了在学校上课说普通话外,彭翔华平日里说一口标准的“铁路内”的汉口话。这恐怕是大多数漂泊在外、有着故土情结的武汉人的一种习惯。他表达出这份特别的情感:“我为自己生在武汉而感到幸运,即使长年不在它身边,我对它的感情也没什么变化,始终是认同它远多于其他城市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