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埠片 |
释义 | 香港电影词条:新埠片 新埠片的说法早在2003年签订CEPA协议后就成为港产片的一个重要名词,如香港影评人汤祯兆在2004年年初出版的《2003香港电影回顾·CEPA所带来的“新埠片”变化》一文中就特地提到新埠片的问题,“而在7月的《炮制女朋友》中,我们终于看到教人心慌的变化面貌。首先,它正是我曾提及完全以国内市场为中心的新一类作品,我们有时会简称为‘新埠片’。顾名思义,‘埠片’就是以卖埠为主导的作品,当香港仍在稳执亚洲影业牛耳的年代中,时常要生产大量并不会在港上映的‘电影’,到东南亚市场以应所需。而‘新’就是指新一浪的‘埠片’目的地,已由东南亚改为内地;《炮制女朋友》则可称为彻头彻尾百分百的‘新埠片’,因为连在香港上映的版本也是干脆重新配上广东话发行,可见市场上完全以内地作优先考虑”。不过,2003年时的新埠片的特征与效果并不够明显,到了2006、2007年时这种新埠片日益突出,如本土票房前十名中,《满城尽带黄金甲》、《伤城》、《霍元甲》、《门徒》、《投名状》等大部分都是新埠片,而甚至《投名状》在香港上映的也是国语版本(后来发行DVD时才加上粤语版,也是配音版),而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也以“北望神州”作为了主题。2008年的新埠片也继续推出不少,从年初的《蝴蝶飞》、《长江七号》再到年底的《画皮》、《赤壁》等,甚至部分影片如《江山美人》、《花花型警》等都是选择先在内地上映,再在香港本土上映。 其实,早在三十到五十年代期间,香港电影深受上海电影的影响,不少上海影人为了战乱避难而在香港,并参与了不少影片的制作,这些影片当时就销往内地、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也有左派人士在香港成立电影公司,如长城、凤凰等,其也成为先在香港银都机构的前身。后来因为政治的缘故,香港电影才不得不放弃了内地市场。 如今,因为市场的因素,香港电影则再度的选择了内地。以香港电影的一贯的善于融入商业潮流的特性,新埠片也会很快适应,更何况,去年的《门徒》、《投名状》等合拍片已经显示出不俗的水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