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海文 |
释义 | 个人概述辛海文,男,62岁,山西浑源县人。一位晋商专家。面色黝黑,身板硬朗,以前在化工企业负责销售,跑遍中国大江南北,也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诗歌、散文。 辛家传人辛家第21代后人辛海文。全村2700人,姓辛的人家有2000人。辛家扎根上院,由商而官,由财富而功名,各种掌故装满了老辈人的心胸,也让人对门口的石旗杆更加膜拜。 现代原平商人走南闯北,是忻商在闯荡全国市场的主要力量,原平果商海南创业,同川梨花全国绽放。从这种辉煌往前追溯,乾隆年间,上院村辛家生意遍布省内外,生意商号日进斗金,享誉业内,令绿林额首,同行艳羡。明朝洪武八年,辛家从洪洞大槐树迁至原平上院村,从此家资殷富,子孙繁衍。 辛氏家谱翻出发黄的辛氏家谱,他一页一页指认历史的天空,星斗阑干,烂漫璀璨。乾隆三十一年,辛家在大同的药铺“济世春”门口,一尊直径1米的青铜大香炉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巨大,也不是因为精美,而是因为这个大香炉是本店的镇宅之宝。凡是从本店抓出去的药,如果顾客生疑,不管对错,一律放进香炉当场焚毁,或换药或退款,顾客自便,以此彰显诚信。 辛家祖上辛旭贵是一位传奇人物,清道光十九年,辛旭贵率弟子赶赴西安分号巡检。到达以后,辛旭贵叫柜上伙计拌些拌汤。辛家虽然家境优裕,但生活节俭,辛旭贵喜欢喝拌汤、吃大豆。喝完拌汤,伙计端上大豆,辛旭贵开始询问大掌柜、二掌柜分号经营状况,大家一边吃一边议论。辛旭贵发现,大掌柜吃大豆总是先剥皮才送进嘴里,二掌柜不大讲究,连皮一起吃下。二掌柜是外姓,辛旭贵认为他勤俭持家,破格升任他做大掌柜。从此上院留下歇后语:辛旭贵吃大豆——心中有数。 辛家标志上院村,今天的辛家宅院前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据说门两侧的石鼓上站着一对雌雄石猴,背负幼猴,意代代封侯。能看见门匾上有字:司典成均,这是清道光二十五年朝廷对辛旭贵的褒奖,辛旭贵曾捐助河工、资助军需千金。这一年,辛旭贵邀请修缮北京紫禁城返回五台山的能工巧匠158名,参与辛家庭院、坟茔、石牌楼、石旗杆的设计建造。当时,辛家有石旗杆8对,木旗杆4对,是闻名晋西北的功名旗杆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