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报坛 |
释义 | 中文名:大报坛 类型:祭祀用神坛 建筑年代:1644年 遗址所在地:朝鲜 关闭时间:1908年 建筑原因: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 甲申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朝鲜一直顶住满清的军事压力,拒绝承认清政权,甚至多次组织“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忠于中华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将久居满清做人质、回国待位的昭显世子毒毙于昌德宫中。其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清廷知之甚少,但终因中国本土放弃抵抗而告终。 在被迫臣服满清后,朝鲜李朝仍视满清为“犬羊夷狄”,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蔑视和朝贡形成了奇怪的共存状态。 满清入关后,仁祖为祭奠明朝,在宫中行焚香望阙之礼。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郊天报德,祭祀明万历皇帝。乾隆十四年 (1749年),又以明朝太祖、万历 (神宗)、崇祯(毅宗)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此后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公元1908年,大韩帝国关闭了设立在首都汉城后苑春塘台的“大报坛”。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大报坛为肃宗在明朝灭亡周甲(六十年)之际,建于昌德宫后苑,以崇祀出兵拯救朝鲜,“再造藩邦”的明神宗。“大报”之义,具载于《小戴礼记·郊特牲》,云“大报天而主日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报反始也”。取其语为坛号,“以郊祀之礼而寓崇报之意”。坛制仿朝鲜社稷之制,有壝有墙,墙高四尺,方广二十五尺,四面皆为九级,壝、墙四面皆三十七尺。祭物品式,遵用明朝之制。设立大报坛,最直接的动因是感恩思明。更为重要的是,朝鲜以崇祀明朝皇帝的方式,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作为藩国,朝鲜的正统性源自宗主国中国的确认。但清人以夷狄入主,有违于朝鲜秉持的春秋义理观念。依照历史传统,唯有强化于明朝的关系,才能找到解决正统性危机的办法。崇祀明朝皇帝,既是感恩的表示,又是正统性的象征。南明未亡之前,朝鲜并不觉得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因为那时朝鲜还未形成“大明一脉,偏寄我东”的继承明朝正统的自我责任感。建大报坛,直接崇祀明朝皇帝,正式这种承接正统观的表示。正如吴庆元在《小华外史》中所说: 自永历壬寅,皇统虽绝……设坛而祀三皇,三皇陟降洋洋在上,于是乎已晦之日月复明于一隅青邱,既绝之皇统长存于数尺崇坛。则天意人心不归于此,而将奚适也! 在肃宗与群臣讨论设立大报坛之际,宋时烈的门人权尚夏等秉持师命,已于清州华阳洞建成万东庙,开始崇祀明神宗、崇祯帝。可见为神宗立庙,是朝鲜士人心目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观念。 朝鲜以为明朝有三大恩:明太祖赐国号乃“大造”之恩;明神宗出兵援朝乃“再造”之恩;崇祯帝在内忧外患之际尚出兵思救的拯救之恩。英祖在位期间,苦心扶植反清崇明的理念。英祖二十五年,英祖遂与群臣经过多番讨论,最后确定大报坛三皇共祀的格局并进行改建。改建后,英祖自言: 汉官威仪,不可复观;神州腥毡,不可复扫。惟此北苑尺坛,略寓执壤之诚。大明日月,只照一区之邦,庶可以有辞于后世。 崇祀的对象由一帝而三帝,大报坛成为实实在在明朝的象征。随后的正祖、纯祖、宪宗、翼宗莫不谨慎从事大报坛的祭祀活动。直至1908年,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大报坛才被迫停止祭祀活动。 翼宗咏大报坛道: 匪风思古帝,何处是中原; 内苑三坛屹,千秋感旧恩。 哲宗也有诗吟咏大报坛: 大报坛高日月明,顾瞻周道砥如平; 斋居肃穆洋洋在,寓慕风泉百感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