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答刘仲鲁书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答刘仲鲁书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马其昶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答刘仲鲁书(1) 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旌,过相敕也(2),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3),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指而挥之去(4),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哉! 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5),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6)。贤者进修之诣(7),岂一谈之顷所能测(8)?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9),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不可不答记(10)。尝与孙佩公语:“境遇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11),脱蓬累而之显(12),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吝。” (13)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下之处显也(14)。《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5)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16)。不宣。 作品注释(1)刘仲鲁:生平事迹待考。 (2)旌:表扬。敕:告诚。 (3)嚵(chán蝉):鸟喙。引申意为张口。“嚵焉求哺”意为如小鸟饥饿,张口求哺。 (4)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不能吃饱。据《左传·宣公四年》,郑灵公请大夫们吃鼋肉,请了子公而又不给他吃,“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5)《中州名贤集》:即《中州集》,金代诗人元好问编,选录金代二百四十九人的诗作,因作者多集于中州(今河南省一带),故名。书成于金亡后。 (6)虚受:虚已之怀以受教于他人。语出《易经》:“君子以虚受人。” (7)诣:学业所达到的境界。 (8)顷:顷刻,很短的时间。 (9)效前时:像从前那样善相旌过相敕。 (10)盛指:盛意。“指”通“恉”。 (11)贫约:贫困。 (12)蓬累:飘泊流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13)“困于金车,吝”:语出《易经》。“金车”为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意为悔恨。全句意为处于显位,未必一定就好,也可能遭到困难而带来悔恨。 (14)“足下”三句:你处于贫贱时能坚持不移之操,我已见到是那样的了,今后一定能看到你处于富贵时的好品行。 (15)“靡不有初”二句:语出《诗经·大雅·荡》。意为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头,但很少有人能把它做完的,即不能善始善终。 (16)珍摄:保重。 作品赏析此文叙作者与刘生的友情,并勉以无论处贫处显,都要有“不移之操”。贫固然是困境,而有了显要的地位,也是困境,甚至其困更甚。因为有了权势,就可能滥用,就有人巴结逢迎,利用你来干坏事。因此,处于显境更应警惕,更要坚持节操。作者此论,一反常人之见,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简介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光绪年间(1875—1908)曾任学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教席。马氏的思想是正统儒家思想,有明显的保守性,但他经历了清末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势对他有所影响。他在清末有一定的改良要求,在民国初年曾反对袁世凯称帝,但不激烈。 马其昶的散文创作固守古文规范,新文化运动对他没有任何触动。他虽然没有像林纾那样发表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言论,但他晚期的创作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与时代不相协调的。著有《抱润轩文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